
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2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3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 4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 5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6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7 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8 萬事令人厭煩(或譯:萬物滿有困乏),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9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10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11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傳道書一章1-11節)
第二章 一切的勞碌都沒有益處
解經講章
這篇講章的引言可以闡述一般人都會有增加財富的慾望。我們的社會中就充滿這種慾望的例證:越來越強烈的賭癮,數百萬人為了要中頭彩而買樂透,電視節目中有人為了得到百萬大獎而願意冒險失去已到手的二十萬,以及想要有更高的薪水,更大的車,更大的船,還有更大的房子。然後把這些例證與我們自己致富的慾望連結起來:對於當今文化中盛行的物質主義,我們是否可能並沒有免疫呢?有沒有可能我們自己也陷入當今社會「越大越好」的這種迷思呢?
傳道書中的傳道者的寫作對象是以色列人,對他們而言,新時代才剛開始。他們不再過著寧靜的農業生活、要靠著主供應他們日用的飲食,而是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欣欣向榮的國際貿易中心,是埃及和亞洲及歐洲商業活動的樞紐。人們可以一夜致富,或破產。以色列人爭先恐後地要發財。但傳道者在這卷書的一開始就警告他們:「離開了神,人們不能從一切的勞碌中得到益處。」

傳道者在第2節開始傳達他的信息:「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此處翻譯為「虛空」的辭彙,其字面意思為「煙霧」或「氣息」,而「凡事都是虛空」,直譯則為「凡事都是煙霧」或「凡事都是空氣」。如果我們在寒冷的冬日早晨站在戶外吹一口氣,會看到甚麼?我們會看到我們呼出的氣息就像煙霧一樣。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甚麼呢?我們呼出的煙霧一秒鐘之後就消失不見了。傳道者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像我們吐出的氣息一樣,存在了片刻,然後就消失無蹤。
詩人也發出同樣的喟嘆: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hebel)。

在新約聖經,雅各也用了類似的意象來表達,他寫道:「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四14)。去問看看年長者他們對生命的看法,即使是九十歲的人瑞,也都會同意他們的生命就像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彷彿今日來,明日就離去。而傳道者的目標就是教導以色列以及我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命是極其短暫的,就像我們在冬日早晨呼出的氣息一樣,我們看到它出現片刻,然後,轉眼就消失無蹤。
但這個意象所表達不僅僅是短暫而已。我們在寒冷的冬日清晨吐出一口氣,並且企圖要抓住那白煙,但我們甚麼也抓不住。我們的生命不單單轉瞬消逝,而且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似乎也沒有甚麼事物是有實質意義的;生命是那樣難以捉摸。我們的生命短暫又難以掌握。生命沒有意義,一切看來都是毫無目的,那麼地無望。「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虛空的虛空」是表達形容詞最高級的形式。就像希伯來文的「聖潔的聖潔」是代表聖殿中的至聖所,而「諸天之天」是表示最高的天,「虛空的虛空」是表示徹底的虛空。傳道者又重複說了一遍,確保我們能明白他的重點,「虛空的虛空」:人類的生命是徹底的虛空。

他以「凡事都是虛空」作為結語。我們在這個世界所見到的一切,都是轉瞬即逝、難以掌握的。我們所穿的衣服很快就會折舊,而需要再買新的衣服;我們開的車很快就會被放到廢棄車場,而需要再買新車;我們住的房子或許能夠維持久一點,但終究有一天會被拆除,改建新的房子。「凡事都是虛空。」為了要證明「凡事都是虛空」此一論點,這卷書的傳道者會以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檢視生命。在這段經文,傳道者會以「我們從工作中得到甚麼益處」的角度來檢視人生。他在第3節提出這樣的問題:「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而這個問題所預設的答案就是「沒有任何益處」。人們在日光之下的一切勞碌,都沒有任何益處!

「益處」這個詞在以道書出現九次,而且在整部舊約聖經中就只出現在傳道書。這個詞源自動詞「被剩餘下來」,「保持」,就如有人投資生意,一年下來結算支出的開銷和收入的營利,總共剩下多少盈餘。所以「益處」也可以翻譯為「利潤」。這句話的意思就成為「人們在日光之下的一切勞碌,能得到甚麼利潤呢?」
「在日光之下」也是只出現在傳道書中的一個典型的措辭。作者總共在這卷書用了三十二次「在日光之下」。「在日光之下」意指活在這個完全不考慮神的世界。「這裡所表達的情景,是特指我們肉眼可察覺的世界,並且一一我們的觀察點是完全屬地的。」「人們在日光之下的一切勞碌,能得到甚麼益處呢?」答案是,沒有任何益處。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離開了神,人們一切的勞碌都沒有任何益處。新約聖經裡的耶穌也問了類似的問題:「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太六16)。如果人們賠上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也就是他們存在的本質,他們將一無所有。p.89-93
點我購買《從傳道書傳講基督(桂丹諾)》
「所有認真從事詮釋與宣講工作的講道者都應該閱讀的罕見書籍之一! 」——《講道雜誌》( Preaching )
書籍簡介
這本書針對的對象是講道者、神學生、以及聖經教師。作者的目標是鼓勵並幫助忙碌的講道者和教師宣講傳道書的信息。這本書能幫助他們在預備傳道書的講章或課程時,更快速地從經文找到建材:文學單元也就是講道經文;針對以色列的信息;經文主題;以色列該有的回應以及— — 透過類比— — 今日教會該有的回應(經文的目標);將經文主題連結到新約聖經之耶穌基督的各種不同方法;講章的主題和目標;以及所有經文的相關解說。
作者
桂丹諾(Sidney Greidanus),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Th.D., Free University in Amsterdam),加爾文神學院(Calvin Theological Seminary, Grand Rapids, Michigan)講道學榮休教授。1990年起任加爾文神學院講道學教授,之前曾牧養基督徒改革宗教會(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並任教於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 )與君王學院(King’s College),被形容為「在基於聖經講道方面,現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除本書外,著有《從釋經到講道》、《從舊約傳講基督》、《從創世記傳講基督》、《從傳道書傳講基督》、與《從但以理書傳講基督》,都由美國麥種傳道會翻譯出版。
「將會幫助講道的人發展講道的力量,將他們從工匠轉變為藝匠。」
——《加爾文神學期刊》(Calvin Theological Journal )
某些猶太社群在每年的住棚節慶典期間都會讀整本傳道書。馬丁˙路德說,我們應該每天都讀「這卷高貴短小的書」 ,具體的理由是,這卷書如此堅定地駁斥煽情的宗教情操!但傳道書可能是聖經中最難以詮釋以及用來做為講道信息的一卷書,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許多人都存有這個疑慮:傳道書裡頭沒有包含福音信息。但本書作者認為:傳道書提供人類生命的獨到觀點,而這種觀點極其切合當今教會生活的需要。不但如此,傳道書尤其特別切合我們的文化的需要,因為這卷書涉及了世俗主義所帶來的許多試探。
「桂丹諾一直是『救贖歷史』講道最有恩賜的倡導者……。在我們的時代,對於何謂忠於聖經的講道,有諸多的混淆;我們非常需要他在本書中提供我們的功課。」
——毛瑞祺(Richard J.Mouw),美國加州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
「在講道學領域影響深遠的思想家與作家,大師的作品。」
——柴培爾(Bryan Chapell),著有《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等)
作者介紹

桂丹諾(Sidney Greidanus),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Th.D., Free University in Amsterdam),加爾文神學院(Calvin Theological Seminary, Grand Rapids, Michigan)講道學榮休教授。1990年起任加爾文神學院講道學教授,之前曾牧養基督徒改革宗教會(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並任教於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 )與君王學院(King’s College),被形容為「在基於聖經講道方面,現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除本書外,著有《從釋經到講道》、《從舊約傳講基督》、《從傳道書傳講基督》、與《從但以理書傳講基督》,都由美國麥種傳道會翻譯出版。
學者推薦
「在他超過三十年前的作品中,桂丹諾指出,創世記三章15節如何揭示出傳講聖經開頭篇章的主題,幫助改革福音派教會的講道者。……現在,在他一生志業的逐漸攀登頂峰的譯本作品中,桂丹諾不僅指出創世記三章15節定下了聖經的主題,也指出整卷創世記如果構建神的工作,以及我們對基督救贖工作的理解。這是一本重要的作品,出自一位在講道學上影響深遠之思想家與作家的手筆。」
■ 柴培爾(Bryan Chapell),著有《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等
「桂丹諾一直是『救贖歷史』講道最有恩賜的倡導者,他在本書中提供另一個重要資源,使這個觀點能以影響教會的生活與宣教。在我們的時代,對於何謂忠於聖經的講道,有諸多的混淆;我們非常需要他在本書中提供我們的功課。」
■ 毛瑞祺(Richard J.Mouw),美國加州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