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穌對國度的教訓
《耶穌對國度的教訓》魏司堅
耶穌對悔改的教訓,如同對公義的教訓,是非常深奧和廣泛的。在希臘文的福音書中,有三個字被用來描寫悔改的過程。第一個字「metamelomai」強調情感方面的懊悔,為過去的生活惡行而悲傷。第二個字「metanoeo」說明整個思想方面的翻轉。第三個字「epistrephomai」表明生命方向的改變,即生活目標的更改。悔改並非侷限於人心的某一部分,而是牽涉到全人、知識、意志以及情感;也不僅侷限於較窄義的道德生活,而是包括人在整個信仰和道德生活上跟神的關係。耶穌對悔改的概念甚至包括信心在內。特別要注意的是,耶穌對悔改的教訓也是以神為中心的。悔改必定是出自於被定罪的情況,因為這情況是完全地違背神。浪子最主要的罪乃是在於離棄父家。罪人好比走失的羊或失落的銀幣,這些都是表示在靈裡與神隔離。
在這一點上最強烈的表達,就是將人未悔改的情況稱為已死的狀態。同時,耶穌並非將這種情況看作只是消極地認為無神的狀態。若無愛慕神的心,就必有愛慕世界和愛慕自我的心,其必會產生積極地冒犯神和敵對神的態度。論到兩個主人,請注意耶穌並未說,人若愛這個即是忽視那個,或看重這個即是拒絕那個;反而是在兩個子句中都使用積極性的措詞:「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人最深層的意識中必定知道有神,因此不會有絕對的漠視和中立可言。
在悔改的那一刻,悔改的人會注意到他得罪了神,並且需要神。真實的悔改是為罪而懊悔,同時也是符合神心意的憂傷,這憂傷正是始於「意識到自己靈裡的貧乏」。這兩點都可以在浪子的故事中看出來,耶穌在其中很奇妙地描寫悔改的心理過程。他形浪子「醒悟過來」。在此以前,他如何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也不感覺到他與神之間的基本關係。現在他體驗到饑餓的危險,並想到他父親家裡有足夠的餘糧。在他的自白中,他先承認得罪了神,然後才承認得罪了他的父親。p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