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之上:悔改的記號(傅格森)

第八章 真正的悔改

悔改的記號

聖經從頭到尾都很清楚地指出,在悔改一事上,道德行為的表現是必然的標誌。悔改不只是一種對惡行的懊悔感,或者對罪過的覺悟而已,悔改是歸回上帝,回轉過一種帶有上帝榮光的生活。保羅指出:

關於悔改之表現的經文,最具代表性的是哥林多後書七章8-11節:

當然,這些詞句所指的,並非一般的悔改個案,而是清楚指著一個集體的經歷而講的。但是,哥林多信徒悔改的表現,則給真正的悔改列出了標記。保羅在這裏提到七件事:

1.殷勤(earnestness或作「迫切」)

原文中的「殷勤」spoude這個字,暗示哥林多教會的人在對待他們自己的現狀一事上,態度開始變得認真、正確了,而這態度也與他們要糾正的狀況成正比。從前,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是漫不經心、等閒視之的;如今,他們被改變了,深深意識到了上帝是怎樣看待他們的罪。因此,個人為罪懊悔,永遠是

從上帝的角度開始去看自己和自己的罪。人的心早已麻木到一個地步,對上帝是漠不關心了。要對上帝的事有正確的反應,別無他法,只有先讓人清醒過來,從而產生出一股迫切感。

2.自訴(eagerness to clear themselves)

「自訴」的原文是apologia,是指「為著對自己的指控而申辯」。也許你們覺得這豈不是說他們為自己的罪辯護嗎?這不是跟悔改的意思相去甚遠嗎?但保羅用apologia是說這個字「有糾正錯誤的意思」。由於他們的罪已經帶來了後果,他們現在關注到的是,求上帝幫助他們去處理導致這後果的成因,免得下次再被定罪。

3.自恨(indignation)

「自恨」一詞有自己惱火自己的意思,這是一種新的態度,他們惱恨、抗拒從前的所作所為。在新約聖經別的地方,這個字以動詞形態出現,用以表示不悅的意思。(參太二一1,二六8)

4.恐懼(alarm)

「恐懼」的原文是phobos,是「懼怕戰兢」的意思。這裏沒有講懼怕的對象是什麼,也許就是保羅自己也說不定!畢竟,在前一封信中,保羅對他們說:「你們願意怎麼樣呢?是願意我帶著刑杖到你們那裏去呢?還是要我存慈愛溫柔的心呢?」(林前四21;參林後七8)也許這懼怕是對準上帝的,若然,就表示他們有渴望得赦免的心了(參詩一三〇4)。但他們因什麼懼怕,我們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知道。不管是什麼原由叫他們懼怕,我們可以看出這懼怕帶來了一個真正被喚醒的心,而這顆心被帶到了上帝的真道受管教。

5.想念(longing或作「切慕、渴望」)

一般這個詞不常會跟悔改連繫在一塊,但根據上下文意,我們也許能明白保羅的思路。除了因罪而導致與上帝的隔離和與屬祂之人(尤其指保羅)的隔離以外,還有什麼事情能叫他們產生切慕之情呢?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會友逐出教會是必要的事了;這樣做,不但是為了達到叫那人的生命得以重整這個目的,其本身也是達到此目的的方法,因為這會使被逐的那人,因自己的現況而渴望恢復從前所享有的特權。

6.熱心(concern or zeal)

熱心一詞,保羅原文用的是Ζῆλος這個字,即與英文的jealousy(妒忌)同出一根。它象徵對某種事物專一的渴求。在這裏,這個渴求的對象可能是保羅或保羅對他們的情意。重新恢復事奉主的意願,並且參與事工、與上帝所興起的僕人一同作工,正是真心悔改的一個記號。在這段經文裏,哥林多人表示悔改的方式之一,就是對保羅的勸勉作出了回應——因他那封前書曾帶給他們的憂傷,引他們步向悔改之路(8-9節)。

7.責罰(punishment或作自責、公正的責罰)

「責罰」在英文標準修訂版聖經譯本(Reversed StandardVersion)裏翻成「punishment」(刑罰)。乍然看上去,不禁會叫人吃驚萬分、倒退三舍。其實這麼翻譯實在是個不幸。或許新國際版(NIV)的翻譯比較恰當些,它能帶出「準備好等候見到公義的彰顯」(readiness to see justice done) 這個意思。這詞含有「補救、抵償」的意思。就好像撒該,當他看見自己以往的罪過,便立志要以實際行動儘量修補、糾正他的過錯,償還他的虧欠(參路十九8)。悔改不單是建立在赦罪應許所帶來的新生樣式上,也包括深深反省以往,看看有什麼能補救的地方,然後靠上帝的恩典儘量去補救。

以上對悔改的分析足以告訴我們,悔改是一件何等徹底的事,它不光影響到我們的情感,也涉及到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並且直接質詢我們對人、對上帝的關係。如果你以為悔改只是在剛信主時那個一次性的表現的話,那你就大錯了。悔改是指一生的生命都要歸回上帝的旨意,因此,我們要一生一世不斷地悔改。

但這持續性的悔改仍然是有個開始的,就好像所有果實的結出總是有種子的開始。這悔改的種子在我們重生之時就種在我們裏頭了,也就是當基督已向罪死的事實扣住我們心靈的那個時候。靈性成長妙就妙在這裏(aparadox),當信仰紮得越深、所帶來的喜樂越大、所獲得的確信越深時,也正是悔改來得越徹底、對主的需要感越迫切的時候。上帝的旨意很清楚:我們越是感到自己的需要,就越發現再大的需要也早已在基督裏得到滿足了;我們越覺得滿足就越愛親近主;當我們越親近主,就會發現我們的心在說:「主——耶和華啊,祢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祢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祢。」

當馬丁路德把他的九十五條釘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堂的大門上時,他很智慧地選了這句話作第一條:當我們的主及師傅耶穌基督說:「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就是要信徒一生不斷地悔改。

然而,有一點是我們千萬不可忽略的,悔改的第一步就已經把我們帶到聖潔的上帝面前,叫我們得享「稱義」這個殊榮了。信心和悔改的心也許會不斷進深,但稱義本身卻不是漸進的。我們下一章會講到,稱義在一開始就是完全的、無瑕的,也是一次性、永不反悔地賜給了我們。p.109-113

磐石之上–掌握救恩要義.穩健屬靈生命 (傅格森)

如果拿一張三足鼎峙的凳子來比喻,基督徒生命的三條腿凳,第一條是上帝的道(即教義),第二條是信徒切身的經歷,最後一條是信仰的實踐。人若想在靈程路上站立得穩,這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然而,不少信徒的靈命並沒有全面地具備這三方面,他們不是只注重教義,就是只追求個人經驗,再不然就是只講求信仰的實踐。

此書的主旨就在這裡:人必須重新回到聖經中所談到的,關乎真生命的源頭、真生命的本質和真生命的外在表現等等基要真理上。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根基,若不是建立於聖經的教義,則是將房子蓋在沙土上。唯有藉著聽道、知道、行道, 將房子蓋在磐石之上,信仰才能經得起考驗。《磐石之上》強調真知力行,毫無空洞理論。讀時能讓腦中清晰,心中火熱。

在今日「信仰與生活脫節,追求靈恩卻忽視救恩」的後現代,傅博士的名著《磐石之上》是「歸回聖經,向下扎根,向上結果」的實踐指南。信徒追求靈命更新與成長的最佳用書!推薦教會小組、信徒造就班、讀書會研讀。

點我收看《傅格森博士其他講座》

此系列有附逐字稿與影片下載連結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中文內嵌字幕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

與基督聯合(傅格森)COVER
登山寶訓COVER
基督徒生活的基礎COVER(辛克萊.傅格森)

何謂基督徒?歸屬於教會意味著什麼?我們如何在恩典中成長?我們如何活出基督徒的生命並持守到底?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我們基督徒生命的進程有著重大的影響。在這個系列中,傅格森博士仔細解釋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幫助我們了解什麼是基督徒,以及如何豐盛地活出榮耀上帝的生命。

林格尼爾-聖靈是誰?辛克萊.傅格森-Who-is-the-holy-spirit,-Sinclair-Ferguson

在這個系列課程中,傅格森博士將通過探討聖靈的身分、聖靈的性情與本質等問題。

與主共度的奇妙五小時(林格尼爾(傅格森))-Lessons-From-the-Upper-Room-by-Sinclair-Ferguson-COVER

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前一天晚上,與祂一起度過五個小時會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