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然,有一個想法進入我的腦海,這是一個逼著我採取行動的想法,它使我開始進行健康的自我省察。這個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到底是否愛真正的巴芭拉?或是我愛的是我想像中的巴芭拉?從我個人輔導的經驗,我知道家人彼此相愛,通常愛的不是對方的真我,而是他們為對方創造出的某種理想形象。神的愛是堅韌的,是一清二楚的。他愛的是人的本相。他的愛是真誠的,卻也是緊抓不放的。
祂會一直愛人,愛到這人被他的愛改變了,才肯罷休。我逐漸醒悟過來,我需要的就是這種眞誠的愛。經過這麼多彼此的折磨,我還是不清楚如何達到這種愛的境界。但是,我認清這是我所需要的,我也的確往前邁了一大步。我深信如果我就這種愛,神一定會賜給我的。
往後的幾個月,蘿斯瑪麗和我像小孩學習走路一樣,摇摇晃晃地開始在生活中落實這種基督的愛、這愛能穿過堅硬的外殼,透視人內心迫切的需要。爲了要進一步實踐這種沒有條件的愛,我們做了下面三個決定:
首先,我們接受巴芭拉新的自我定位。她是個非基督徒,我們也當以非基督徒待她。若非如此,就等於壓抑事實的真相,同時也會攔阻她再度對基督教的信仰產生興趣。
其次,我們決定向她道歉,承認我們在教養她的事上有許多不當之處。巴芭拉會經說過,她在成長過程中一共有五個父母,即父親、母親、蘿斯安、路得和保羅。我們五位都向她道歉,請她原諒我們的勞和對她過份保護的態度。她似乎接受了我們的歉意。
最後,我們不再嘗試規範或控制巴萨拉的行為。我們格外小心,不再對她選擇的朋友表示意見。遵行這個決定需要特別的恩典,若非藉著禱告是辦不到的。
簡要介紹:本書是寫給心中充滿挫折的父母,提供一個很好的案例,讓讀者知道如何按照聖經的原則解決親子衝突問題。市面上討論親子關係的書已經很多了,但本書有一點非常獨特,就是米勒博士不但身為牧師,在女兒如浪子出走的歲月中,作者他去檢視反省與神和與女兒的關係,最後他以神學的眼光詮釋這段親子和好的過程。深信這本書能成為許多華人信徒家庭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