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福音聯盟全國大會:已託付給我們的福音(提摩太後書) - 09 -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忠實並靈活地傳揚福音(卡森)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忠實並靈活地傳揚福音(卡森)
哥林多前書 9:19-23
我來讀哥林多前書9:19-23
然後我們會禱告,再一起來看經文
哥林多前書9:19-23
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
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
為要多得人
向猶太人
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
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
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
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
其實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沒有律法
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向軟弱的人
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
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
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這是主的話
我們來禱告
願我口中的話語,以及我們眾人的心思
能在你面前蒙悅納
主啊,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救贖者
奉耶穌的名,阿們
在1998年
《福音事工季刊》的報導
第34卷
有一個短篇文章,只有兩頁的長度
文章名為:《C1到C6光譜:
有效定義6種以基督為核心的社群》
文章的作者是約翰‧查維斯
這其實是筆名
使用這筆名的,是一對夫妻
他們在亞洲服事穆斯林已經有20年了
這個C1、C2、C3、C4一路到C6的C
這個C是指「以基督為核心的社群」
所以應該要說CCC
不過他們只說C1、C2等等
他們這些分類的意義很重要,你要明白
C1,以基督為核心的社群1
就是使用非當地語言的傳統教會
這類教會的信徒
是以種族或宗教之名而聚集
這類教會被視為外來者
就像你在日本建立一間講英文的教會
C2和C1一樣
不過C2使用的是當地的語言
除了「使用當地語言」這一點之外
C2這類教會其他地方看起來、聽起來
感覺起來都像西方教會
有著西方的建築風格、西方的音樂等等
至於C3
這類以基督為核心的群體
不但使用當地語言
同時也樂於採納當地文化的非宗教特色
如果有穆斯林在這類教會裡信主的話
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前」穆斯林
你可以從他們的生活環境裡
看出他們保有一些穆斯林的文化
不過他們會採用較高聳的建築風格
接著是C4
這類以基督為核心的社群
常被稱為是「處境化的」
他們使用當地語言
並且大量採納當地文化的特色
例如伊斯蘭文化
只要是聖經沒有明文禁止的
他們都會採納
所以他們有許多敬拜的形式
都是按照伊斯蘭傳統進行的
當地穆斯林看這類教會的信徒
會覺得他們不是很正統的穆斯林
但還是會把他們視為穆斯林
只不過是加了耶穌進去而已
到了C5呢
呃,我講錯了
當地穆斯林看C4的信徒
不會把他們視為穆斯林
是C5的信徒才會被穆斯林是為穆斯林
他們有時被稱為「彌賽亞穆斯林」
類似「彌賽亞猶太人」
他們會審查
並修正一些不合聖經的穆斯林習俗
不過他們審查的標準非常寬鬆
然後是C6
這類以基督為核心的社群比較小型
而且是地下的
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的教會
這短短兩頁的文章
帶給宣教領域極大的影響
它產生了無止盡的辯論
產生了大量的書籍和論文
有些人為C5策略做辯護
C5策略就是:信主後的穆斯林
仍然待在穆斯林群體裡
他們不只是在敬拜的形式上
採納穆斯林的傳統而已
他們本質上還是穆斯林
只不過加了耶穌進來
變成耶穌的跟隨者
稱自己為「基督徒穆斯林」
或「彌賽亞基督徒」
這些人認為C5策略是向當地人宣教的
好方法,尤其是在穆斯林世界裡
他們以使徒行傳第15章為根據
外邦人並沒有被強迫成為猶太人
那麼何必強迫信主的穆斯林改變呢?
甚至連「清真言」
也就是穆斯林的基礎信條
信條內容說:除了阿拉以外
沒有上帝;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
他們認為信主後的穆斯林
還是可以繼續念清真言
他們想說畢竟清真言也是
「只有一個上帝」嘛
而且穆罕默德的確也說了
一些真實的東西
既然他有說一些真實的話
那麼從這方面來看
他的確可以算是上帝的代表呀
所以他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上帝的先知囉
C5的支持者
也時常引用我們今天要看的經文
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
為要得猶太人
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
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
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
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
其實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沒有律法;
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
向穆斯林,我就作穆斯林
在一些新興教會中
也常看到這樣的路線
向後現代主義者,我就作後現代主義者
畢竟,那些人雖然嘴上不承認
但實際上卻是奉行
「向現代主義者,我就作現代主義者」
他們不敢這樣說
這些人認為:現在我們有
更聰明的做法了,所以我們知道
如何更好地迎合後現代主義者
來得著他們
畢竟聖經不是也有提到嗎?
早期的基督徒是很靈活的
請聽保羅在使徒行傳第13章
在會堂裡講的道
他認定大家都懂舊約
他把重點放在真理上
強調舊約所應許的那位彌賽亞
必定是在十字架上被高舉的彌賽亞
但到了使徒行傳第17章
他就沒有引用那些舊約經文了
他沒有提到詩篇第2篇
而是從一神論講起
從創造講起
他引用了不同的來源
甚至引用了異教徒詩人的詩
也就是說,聖經讓我們看到
保羅如何適應不同的文化
他會根據聽眾的不同背景
來調整自己的信息,不是嗎?
保羅所作的一些抉擇
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有矛盾的
例如提多
根據加拉太書第2章
沒有人強迫提多受割禮
雖然有些人想要提多受割禮
但不只保羅
就連其他使徒也認為提多不必受割禮
不過保羅讓提摩太受割禮
好讓他在接觸猶太人的時候
可以方便一些
事實上,有人在加拉太
指控保羅是專討人喜歡的
指控他為了討人喜歡而投機取巧
他讓提摩太受割禮不就是為了方便嗎?
那麼我們為了要忠於福音
豈不也應該要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裡
靈巧應變嗎?
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
向穆斯林,我就作穆斯林
向後現代主義者,我就作後現代主義者
但是,難道沒有界線嗎?
向犯姦淫的人,我就作犯姦淫的人嗎?
向兒童性虐待者
我就作兒童性虐待者?
向酒醉的人,我就作酒醉的人?
向有錢人,我就作有錢人?
界線在哪?
如何同時強調忠心與靈活應變?
那是甚麼樣子?
這節經文說了甚麼?
若要正確地了解這段經文
我們就必須注意第8、第9章的脈絡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有提到軟弱的人
軟弱的人
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
第8章就有提到軟弱的人了
所以我先從那邊開始
因為我們要從保羅這整段論述的整體脈絡
來了解他在9:19-23想表達的意思
在進入這段經文前
我們要先明白兩件事
第1,保羅對待軟弱與剛強之人的方式
這寫在第8章
論到祭偶像之物
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
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
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
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若有人愛上帝,這人乃是上帝所知道的
論到吃祭偶像之物
你聽到保羅做了甚麼嗎?
他在談的是「吃祭偶像之物」
他開頭說:
我們有許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
但在他接著繼續講他的主題之前
他先打個岔,說:
知識,是很重要的
我待會會來處理這個部分
但知識通常只會帶來驕傲而已
讓人自我膨脹
我要來講些關於這些事情的知識
但這些知識必須有一個大前提
就是「我們要愛人」
接著他再回來談他的主題
論到吃祭偶像之物
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甚麼
我們在聚會的第1天,聽過
提摩太‧凱勒說,聖經裡有某種張力
一方面來說
偶像不值一提,算不得甚麼
它們不是真正的上帝
你不用怕它們
這段經文就是在講這點
偶像算不得甚麼,不用怕它們
但在同一卷書的第10章
保羅卻警告你不要敬拜偶像
你不能妥協
你可能會變成是在敬拜魔鬼
所以我們在靈活應變的時候
必須注意到可能有更深層的危險
所以論到吃祭偶像之物
這裡講的狀況
並不是真的跑去異教廟宇裡去吃祭物
當時有一些組織,我們今天稱之為工會
這些工會帶來紀律,也提供訓練
屠夫有屠夫的工會
銅匠有銅匠的工會
這些行業都有各自專拜的神明
有些行業就直接在廟宇後面營業
因此,有些在異教廟宇祭祀的肉
祭祀完畢後就直接在廟宇旁邊販賣
這就是祭偶像的食物
這樣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吃呢?
保羅說:
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甚麼
也知道上帝只有一位
雖有稱為上帝的,或在天,或在地
就如那許多的上帝,許多的主
然而我們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
萬物都本於祂,我們也歸於祂
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
萬物都是藉著祂有的
我們也是藉著祂有的
不過,這種知識不是人人都有的
在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
他在前面4章中回應了
革來氏家裡的人所提的事
他回應得很直接
在第5、6章中
他進一步回應其他事情
接著,在第7章的開頭,他說:
論到你們信上所提的事
表示說他們之間有書信往返
當他在處理那封信上所提的事情時
你可以從他處理的主題上開始察覺到
哥林多教會有分裂的情形
所以保羅的論述裡都有
「沒錯…… 但是……」這種形式
他對教會裡的某一方說:
沒錯,你們說得對,但是……
然後再對另一方說:沒錯
你們也說得對,但是……
沒錯,我感謝上帝
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
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
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
沒錯,論到祭偶像之物
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
但是……
所以他從第7章開始的論述
都是這種「沒錯、但是」的形式
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外
就是他在第11章講到聖餐的部分
我現在要吩咐你們,不是要稱讚你們
只有「但是」,沒有「沒錯」
但在這段經文中
他還是既認同又糾正他們
因為他不但是試著要講明真理
同時也是要分裂的雙方和好
從牧養方面來看
這是很智慧、很圓滑的
讓雙方都意識到各自的立場雖有部分的
正確性,卻都把相對的事情給絕對化了
所以他才講到這裡的「但是」
但是這種知識不是人人都有的
雖然你們知道這種食物依然是可以吃的
但是這種知識不是人人都有的
有人到如今因拜慣了偶像
就以為所吃的是祭偶像之物
他們的良心既然軟弱,也就污穢了
其實食物不能使我們親近上帝
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
保羅說,這裡的問題不是偶像本身
這裡的問題是:
你該如何保持個人良心的完整?
他說:只是你們要謹慎
你們要謹慎使用你們的自由
也就是不受偶像影響的自由
這自由使你們
可以吃那祭祀過偶像的食物
身為基督徒,你們有權利吃這些食物
你們知道只有一位上帝
但要小心使用這份權利
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
這就是他所謂「軟弱人」的意思
意即有能力察覺對錯
但不明白這議題本身並無對錯之分的人
有些人很敏感
把沒有錯的事情當成錯的
這就是軟弱之人的良心
若有軟弱之人見你這有知識的
成熟的基督徒在偶像的廟裡坐席吃喝
他就會心想:
原來我的牧師會吃這些食物啊
那我猜我也可以吃了
但他才剛從異教徒成為基督徒而已
他內心深處在這方面還是很敏感的
他內心仍覺得自己不該吃這種食物
吃了就是背叛耶穌
他其實不敢這麼做
但卻被你的行為給慫恿了
他心想:連你都吃了,我有何不可?
結果呢
他讓自己的心剛硬了
他的良心就不再發揮作用了
這豈不令人訝異嗎?
保羅不要你不理會自己的良心
即使你的良心在分辨對錯上是有問題的
因此,基督為他死的那軟弱弟兄
也就因你的知識沉淪了
也就是說
他學會了掩耳不聽良心的聲音
一旦他在這方面學會不聽良心的聲音
他也會開始在其他方面拒絕良心的勸告
到最後
他就完全不理會聖靈在他心中的提醒
你大可以說這個人理解有問題
藉由上帝的道來更新人們的良心
這是牧師的職責之一沒錯
但如果他還是把可以做的事情當成
是不能做的,就算保羅已經明確說過了
那麼成熟的基督徒仍然不應該誤導他
這很值得注意
這段經文在保守的圈子裡經常遭到濫用
現在濫用的情況沒有30年前那麼嚴重
但還是存在於某些圈子裡
我認為你不可以喝任何酒精飲料
你如果喝了,就是在冒犯我
哥林多前書第8章有說了
你如果喝酒就是在絆倒我
通常會這樣對我說話的人
都不是良心軟弱的人
而是控制狂
是最糟糕的律法主義者
在這種情況中,我無可避免地說:
你是否認為基督徒都不能喝酒?
如果有人喝了酒
那麼他就不能當基督徒?
你是否認為基督徒的本質就是
禁酒主義者?
如果他們回答說「對」
我就會說:把酒拿來
我這不是在自作聰明
因為上帝的道決不容許任何人事物
去降低耶穌獨一無二的全被性
耶穌不需要再加上禁酒主義
其實我在這個國家的時候都不喝酒
但到了法國我就不敢保證了
我在這個國家是禁酒的
但如果有人對我說:
你若喝酒,就不是基督徒
那我就會義不容辭地
大口喝下博若萊紅酒
耶穌本身就是充足的,這是祂
獨一無二之處,你無法再增添甚麼了
所以這裡不是在講律法主義者
而是在講良心軟弱的人
是有可能被你誤導的人
他們的良心很脆弱,沒有受到足夠的
教導,有可能會受你的行為傷害
遇到這種情況時,保羅怎麼說呢?
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
我就永遠不吃肉
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所以保羅在第8章說的是出於對
弟兄姐妹的愛與關懷而放棄自己的權利
而第9章就是保羅放棄自己的權利
他開始提到他身為使徒的權利
為的是要讓人知道他生活的情形
他從不堅持自己的權利
而是為了福音的緣故歡喜地放棄權利
我不是自由的嗎?
自由地去做甚麼呢?
他會告訴我們的
我不是使徒嗎?
我不是見過我們的主耶穌嗎?
你們不是我在主裡面所做之工嗎?
之所以會有這些問題
是因為「使徒」這個詞在第1世紀
的時候,並不總是具有重要的意涵
在某些經文中,所謂的「使徒」
僅只是「傳信息者」的意思
在使徒行傳第1章
我們得知使徒
必須是那12個門徒之中的人
還有之後選出來替代猶大的馬提亞
作使徒的條件之一
就是要親眼見過耶穌,常與祂同進同出在耶穌服事的這一路上都作祂的門徒
必須有人來補猶大的缺,而且這個人
必須從起初就跟著耶穌同進同出
保羅不符合這個條件
從這點來看,保羅不可能是使徒
所以保羅說的使徒是甚麼意思?
首先他說:
我不是見過我們的主耶穌嗎?
他使指耶穌復活之後
看過復活後的耶穌
人數只有那固定的500多人
這樣看來,現在不可能會有使徒
因為復活的主最近並沒有出現
沒有在肉身中出現
像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那樣在榮耀中顯現
現在當然還是有異象等等
但大馬士革路上發生的事
並不是個人在異象中的經歷
因為在場的其他人也都看到了那道光
雖然不了解發生了甚麼事
也沒聽到講話的聲音
不過那仍是實際上
在歷史的某個時空中發生的事
耶穌要到最後才會回來
這樣說來,只有500多人有機會當使徒
接著保羅講得更細了
耶穌親自託付他使命
你們不是我在主裡面所做之工嗎?
對其他人來說,我可能不是使徒
但對你們而言,我總是使徒
受上帝賜予大能
耶穌親自教導、復活的君王授權
保羅說:這才是我所謂的使徒
你們在主裡正是我作使徒的印證
這樣說來,我是使徒
難道我沒有專屬的權利嗎?
我對那盤問我的人就是這樣分訴:
難道我們沒有權柄靠福音吃喝嗎?
也就是接受供應
好支付我的開銷
我沒有這個權利嗎?
難道我們沒有權柄娶信主的姊妹為妻
帶著一同往來
彷彿其餘的使徒和
主的弟兄並磯法一樣嗎?
很明顯這些使徒並不是獨行俠
他們是帶著家人一起移動的
想到這點就令人覺得很美好,對吧?
只有我跟巴拿巴必須守獨身嗎?
難道我不能結婚嗎?
獨有我與巴拿巴沒有權柄不做工嗎?
保羅和這間教會的關係其實蠻複雜的
我試著別過度簡化
保羅拒絕接
受他所服事的教會給予他任何金錢
雖然有一兩個例外
但這基本上就是他的做法
當他在植堂、傳講耶穌
並呼召人信主的時候
他想要讓他們知道恩典是甚麼樣子
所以他不收錢
尤其是在那種人們都習慣付錢給
教師的環境裡,他反而格外堅持不收錢
他不想給人留下
「為了賺錢而服事」的印象
他只會偶爾接受先前的教會資助他
例如腓力比較會
這樣就不會讓人誤會
他是為了賺錢而服事
而是在服事中接受援助
這樣他就能更專心投入當地的事奉
而不會因為收了別人的錢而不方便做事
接著他提到一些例子
像是有誰當兵自備糧餉呢?
有誰栽葡萄園不吃園裡的果子呢?
甚至連律法都這麼說
摩西的律法記著說:
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
我讀過有些學者的文章說:
保羅這樣豈不是在扭曲上帝的道嗎?
保羅引用這段經文,說:
難道上帝所掛念的是牛嗎?
不全是為我們說的嗎?分明是為我們說的
但在舊約中,這段經文指的確實是牛
保羅這樣豈不是在扭曲上帝的道嗎?
我會先回應說:這段話某種程度上
是為我們說的,畢竟牛又不識字
這當然是為我們寫的
我相信古代以色列人有一些聰明的動物
但應該沒聰明到會閱讀吧
上帝對動物的掛念
表達了一種社會結構與關係
上帝對受造物的掛念
包含了牛,也包含了你我
那些學者對這段經文的涵義這麼遲鈍
我想他們一定是讀太多書了
我不知道還能怎麼說
是的,這是為我們而寫的
因為我們識字,而且也需要這個原則
因為打場的農夫
也當存得糧的指望去打場
然而,我們沒有用過這權柄
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
接著他提到宗教的領域
你們豈不知為聖事勞碌的
就吃殿中的物嗎?
伺候祭壇的就分領壇上的物嗎?
主也是這樣命定
叫傳福音的靠著福音養生
做工的當得工價,本來就是這樣
這是主命定的
但這權柄我全沒有用過
然後保羅說了他那自我犧牲的原則中
最驚人的一條原則
每次我讀到這段話,都感到羞愧
請聽他說的
我寫這話,並非要你們這樣待我
有時候你會看到宣教士寫這樣的信
他們在信中提到各種犧牲
但你可以察覺到
他們其實是希望藉由這封信來得到資助
但保羅說:我寧可死
也不叫人使我所誇的落了空
他所誇的,就是不使用自己的權利
為什麼這對他這麼重要?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
因為我是不得已的
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這可能比耶利米說的「有燒著的
火閉塞在我骨中」還要強烈
耶利米不想幹了
但有燒著的火閉塞在他骨中
他不得不繼續做下去
保羅的狀況可能比他更強烈
這可能與大馬士革路上的那次經歷有關
對保羅而言
他之所以得救,就是要去傳福音
他無法分割這兩件事
我們有些人得救之後,有好幾年都是
在研究核子化學、或者在開商店之類的
一段時間之後
上帝的呼召才突然臨到我們
所以在我們的想法中
得救與傳福音並沒有緊密地連在一起
但保羅信主的同時,也被呼召去傳福音
所以他有股要去傳福音的迫切感
不只是像耶利米那樣
傳福音與信主,對他而言是一體的
他無法將這視為兩件事
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所以你不能拍拍保羅的背,對他說:
做得好,保羅,你今天的道講得很棒
你講得是純正的福音,你會得到獎賞的
他不得不這麼做
他別無選擇
那麼保羅如何表達說:
雖然我不得不傳福音
但我也是真心願意去傳的
這確實是我想做的事
他如何表達這點呢?
他有告訴我們
請聽他說的: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
因為我是不得已的
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
如果我像以賽亞一樣說:
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雖然以賽亞比較像是因為看到那宏偉的
異象而不得不說出那些話
但保羅並沒有這樣輕易地放過自己
他說:某方面來說,我是不得已的
那天主向我顯現
俘虜了我,拯救了我,命令我作使徒
要我去到外邦人當中傳福音並且受苦
這些都是同時發生的
我只是個無用的僕人
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
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
既是這樣,我的賞賜是甚麼呢?
有沒有任何時候,我願意這樣說:
主啊,我是真的
心甘情願地向你獻上某些東西
這是我真心想做的
不是因為不得已
不是因為有火在我骨中燃燒
而是我真心情願去做的
我要這樣向你表達我是甘心樂意的:
就是我傳福音的時候叫人不花錢得福音
這很驚人
藉由放棄權利
像是關於祭偶像的食物這類小事
還有一生的原則,完全放棄自己的權利只為了要更有效地傳福音
他藉由這些
表達出他是完全心甘情願地去傳福音的
保羅說:這就是我的賞賜
現在來到我們的經文了
終於來到我們的經文了
第9到23節
保羅說,在傳福音的時候
他必須俯就別人
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
向律法以下的人,雖不在律法以下
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
他必須俯就別人,為什麼?
第1個原因,他之所以必須俯就這些人
是因為他與這些人
已經不再算是同一類的了
保羅之所以必須俯就這些人,是因為
他與這些人已經不再算是同一類的了
在有些經文中
保羅仍然可以視自己為猶太人
例如羅馬書第9、第10章
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
就是自己被咒詛,我也願意
但在加拉太書裡
他有時會區別猶太基督徒與其他基督徒
他會用第一人稱單數或複數
來表明他與他們的關係
保羅知道自己在種族上仍是個猶太人
事實上,在哥林多後書第11章
他提到自己不只在種族上是猶太人
他不只是以色列的子孫
他還是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
他在語言和文化方面都受此影響
在許多處經文中,保羅對於自己是
猶太人這件事心懷感恩,也認同這個身分
但他在此處卻說:
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
為要得猶太人
他認定自己其實不是猶太人
他怎麼會這樣認定呢?
他在下一行經文中提出解釋
向律法以下的人
這包含猶太人
也包含改信猶太教的外邦人
此處他並不以自己為猶太人
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
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
他的意思是說
他不再處於律法之約以下
他這裡並不是在介紹
有關德律法的複雜理論
他不在律法之約以下
他是基督徒
他是在新約之下
我知道這會引起各種有
關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複雜問題
但他大喇喇地說:
我不在律法以下
從這方面來說,我不是猶太人
所以當我在猶太人當中傳福音的時候
我就作猶太人
後來他去耶路撒冷
他照做了
他早已準備好要靈活應變
他也是這樣對提摩太的
保羅心想:我想要提摩太跟我一起去
但大家都知道提摩太有
一半外邦人的血統,沒受過割禮
我最好讓他受割禮
這樣他才能和我一起去
所以我就給他行了割禮
保羅並不是說:
不,我堅決反對任何外邦人受割禮
為了傳福音的緣故
他已經準備好要向猶太人作個猶太人了
但如果耶路撒冷有人說:
提多必須受割禮,才能成為基督徒
那麼保羅就會說:
絕對不行,你這樣是在藐視
耶穌獨一無二的全備性
你不可以這麼做
並不是這個行為本身有那麼重要
這有點像祭肉的議題
並不是這個行為本身有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
這會對良心軟弱的人帶來甚麼傷害?
這是否會貶低耶穌獨一無二的全備性?
保羅在此處並不以自己為猶太人
其實他在此也不太以自己為外邦人
他視自己為神學家所謂的「第三立場」
當他在外邦人當中傳福音的時候
他不是以猶太基督徒的身分去俯就外邦人
而以基督徒的身分去俯就外邦人
當他向猶太人傳福音時,他就作猶太人
向沒有律法的人,就作沒有律法的人
重點是保羅必須很精準地俯就各類的人
因為他本身並不是與這些人同類的
下一段經文仍然很難明白
向猶太人
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
這段經文我們能理解
他到猶太人當中的時候
就遵守猶太人的規矩
他要向他們展現在基督裡的自由
向律法以下的人,我就作律法以下的人
雖然我一直強調我並不在律法之約以下
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向沒有律法的人,也就是外邦人
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
我反覆思想這句話好幾遍
即使是現在
我也不確定我是否有正確的理解
因為,如果保羅不在律法之約以下
那麼他何必
還要俯就那些沒有律法的人呢?
他不是已經算是沒有律法的人了嗎?
不,他其實不算是
他有說一句話指出這點
他說:
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
其實我不是在上帝的律法以外
等等,你剛剛不是有說
你在上帝的律法以外嗎?
保羅解釋:
我不是在上帝的律法以外
說得更徹底一點
我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
也就是說
他是在新約以下
這是上帝藉由基督帶來的盟約
這會引發新舊約之間許多
有關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問題
保羅說:我不是沒有律法的人
我不是道德律廢棄論者
我並不是對任何事物都全盤接收
我是在基督的律法以下
祂是我的主
耶穌基督是新約的主
祂用祂的血穩固了新約
祂在這新約中的一切要求
我都要遵守,無法逃避
既然如此,那麼保羅說他俯就那些
在律法以下的人,這又是甚麼意思?
他不是本來就在律法以下嗎?
何謂「在基督的律法以下」?
我認為他的意思
可以從下一句話看出來
就像如果要了解何謂「作猶太人」
就必須看下一句話
也就是「作律法以下的人」
而保羅本身不在律法以下
所以在這段經文中,所謂「沒有律法」的意思就要從下一句話來理解:
向軟弱的人
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
他在此處說的軟弱之人
一定與他在第8章所說的軟弱不一樣
因為第8章所講的軟弱之人
很明顯是基督徒
是稚嫩的基督徒
他們的良心是有問題的
但仍是基督徒
但是保羅在此處所講的軟弱之人
是他想要得著的人
所以就不是基督徒
不過從整體脈絡來看
這兩處講到的軟弱都是類似的
第8章所說的軟弱之人,可能是外邦人
他們時常接觸基督教
於是必須面對拜偶像的問題
就像猶太會堂裡那些敬畏上帝的人
會堂有時會吸引一些
改信猶太教並且受割禮的人
同時也會吸引一些異教徒
這些外邦人不喜歡道德淪喪的異教神明
他們比較喜歡聖潔的觀念
在當時似乎只有猶太人有這樣的宗耀
於是他們成了敬畏上帝的人
他們的良心對聖潔有一些了解
他們甚至會讀舊約聖經
他們是外邦人,沒有變成猶太人
但他們的良心仍然軟弱
我認為保羅就是在講這樣的人
這些人是外邦人
他們沒有舊約的律法
但他們的良心軟弱,所以保羅說
他也會俯就他們,為的是要得著他們
他會避免給他們軟弱的良心帶來困擾
只要在不違反基督徒身分的前提下
他願意做任何事來俯就別人
我是站在第三個立場
我是在基督的律法以下
這點我絕不妥協
但除此之外
我願意作各樣的人,為的是要得著基督
保羅必須俯就這些人
因為他本身不屬於這些人
第2點
保羅俯就這些人
是因為他想要得著他們
保羅俯就這些人
是因為他想要得著他們
這是他在第22節說的
向軟弱的人
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
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你們要明白,這段很重要
既然保羅站在這第三立場
身為基督徒
他試圖要贏得這些不同種類的人
要他們成為和他一樣的基督徒
既然他想要他們成為和他一樣的基督徒
那麼他就不會希望他們信主後
仍停留在一樣的狀況中
他是基督徒,屬於第三立場
他是在新約以下
他並不是說:
我跑到歸入猶太教的外邦人當中
和他們一起照著猶太規矩吃喝
為的是要建立一個
謹守猶太教規的基督徒團體
就算他們認為必須守猶太教規
才能接受耶穌為救主,也沒關係
然後我來到軟弱的外邦人當中
我在他們當中不吃東西
我小心翼翼地
不去傷害到他們敏感的良心
為的是要得著他們
也讓他們繼續保持這樣的良心
並在他們當中建立一個
新的異教基督徒團體
或許可以叫「彌賽亞異教徒」
保羅想要得著他們
想要他們離開原本的處境
要他們像他一樣,能處於第三立場
也就是基督徒的立場,享受自由
這表示說
如果他們成為像保羅一樣的基督徒
那麼他們也要開始學習俯就他們的同胞
如果他們曾是穆斯林
他們就要開始學習去俯就穆斯林
因為他們現在是基督徒了
對於這些信主的前穆斯林,有個方法
能測試他們是否真的學會去俯就他人
就是派他們去向印度教徒傳教
你懂了嗎?
因此,如果你想要俯就他人
好讓福音能觸及更多人
並讓福音在後現代社會裡能更容易明白
尤其是後現代氣息很重的社會
在這樣的環境中
人們並不相信有辦法可以認識真理
後現代主義也有比較溫和的版本
但在我看來,現在有許多自稱福音派的人
正往激進的後現代主義前進
如果你想去得著他們,沒問題
但要記得,你要努力使他們成為基督徒
你必須俯就他們
要得著現代主義者,你也必須俯就他們
現代主義者很自以為是
他們堅信自己的各種說詞
但後現代主義者也一樣
偶像到處都是
提姆告訴我們的不就是這樣嗎?
這就是他們為何錯得離譜
他們沒有意識到
其實每個文化都有偶像
不只是穆斯林社會有偶像
西方社會也有偶像
印度社會有偶像
南美洲也有偶像
到處都有
我們所有要成為基督徒的人
都必須離開偶像,來到新約之中
我們接觸這些人的時候
會有一些需要靈活應變的地方
但這麼做不是為了讓他們停留在C5階段以基督為核心的群體5
這根本不是以基督為核心的群體
這群體的核心不是基督
這是個穆斯林群體
只不過加上一點基督教的光澤而已
你俯就他們
是為了要讓他們也能進入到基督徒的立場
如此一來
他們才可能有智慧地去俯就別人
而不是為了贏得他們而躲避基督的律法
這就是保羅在這裡說的
換句話說,保羅之所以必須俯就這些人
是因為他想要得著他們
這是最後一點
保羅想要俯就他人
因為他想要有分於福音
他想要有分於福音
請看第23節
大多數的英文譯本
包括ESV、TNIV、NIV
大致上是這樣翻譯的: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
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這樣有前後連貫
這表示保羅是在說
他正是以使徒的身分來去傳揚福音的
他的手段充滿智慧與滿腔的熱血
這就是他被呼召要去做的事之一
藉著上帝的恩典,他要帶許多人
得到那將在末日臨到的好處
他自己也將得到這個好處
因為他也是蒙救贖的人
就在他被立為使徒去傳道的時候
他也被呼召來得著這好處
我想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有可能是這樣的意思
但原文的意思比較模糊
這句話的原文是說:
為要成為它的參與者
整句來看,就是: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
為要成為它的參與者
原文就是這樣說的
換句話說,福音的核心就是
成為肉身、為了要拯救世人的那一位
這就是福音的意義
上帝藉由祂來創造萬物
祂從永恆就與上帝同在
父愛子,子也愛父
在萬有之先,耀眼的榮光中
完全的滿足
完全的聖潔
祂卻來到這墮落、敗壞的世界裡
成為人類
成為我們人類的一份子
祂與罪人為伍,受施洗約翰的洗
整個新約聖經都做見證說祂沒有罪
但祂卻願意像罪人一樣受洗
祂整個事奉都是如此,與罪人同在
祂來到以色列人當中
經歷以色列人所經歷的
在曠野被遺棄,並且受試探
要去信靠上帝的話語以外的事物
你重新讀一次祂受試探的過程
然後回想一下以色列的遭遇
就能發現祂是在經歷他們所經歷的
祂親近罪人
到了最極致的地步
祂甚至代替罪人受罰
祂替我受死
祂復活了,而且使我與祂同享祂的生命
與基督聯合
完全被稱為義
祂走向我
成為一個人類
我的罪被歸算為祂的
而祂的義被歸算為我的
祂賜給我們的新身分再完整不過了
這不只是個人之間的新關係
同時也是律法上的新關係
有些經文的意思就是如此
我們有時候讀經只顧著注意關鍵經文
而忽略了整體脈絡
馬可福音第10章
馬太福音第20章
雅各與約翰的母親前來求耶穌一件事
希望在將來的國度裡享有特權
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一個作國務卿,一個作國防部長
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
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
祂指的是祂將要受死
而他們竟然又驕傲又無知地說:我們能
你彷彿能聽到耶穌微笑地說:
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
因為他們當中有一個將成為第1位
殉道的使徒,另一個會被放逐到拔摩島上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
他們將有分於祂的苦難
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
你們怎麼可以求這種事呢?
你們這樣真的很不敬虔欸!
但他們其實是希望自己能搶先一步
提出這樣的要求
於是耶穌說:
你們知道
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
這就是商業界與政治界的運作方式
他們也談服務,不過他們想要的是權力
但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
像這樣的經文
我們可能會從中提出僕人領導的概念
但我看到大家在應用僕人領導的道理時都只有僕人而沒有領導
彷彿耶穌是說:你們知道
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
只是在你們中間只能有僕人,不能領導
經文不是這樣說的
耶穌給我們作榜樣
有一件事祂沒有拋棄
就是祂的權柄
馬太福音的結尾說了甚麼呢?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對耶穌來說
「作僕人」不等於「拋棄權柄」
我們經常是帶著
自我的驕傲和慾望來領導的
想要操控別人
而耶穌則是想要在祂的權柄中服事別人
祂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在耶穌的話語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福音
這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保羅說:
凡我所行的
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福音有分
不只是「為了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同時也是「為了要做與耶穌相同的事」
為了要在服事當中與福音有分
為了要在傳福音、關懷人群
俯就他人的時候,與福音有分
這個原則不是在聖經中
出現過很多次嗎?
保羅在腓立比書第3章怎麼說?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
然後就阿們結束了嗎?
不,保羅接著說:
並且在祂所受的苦上有分
這就是保羅想要的
他想要與福音有分
他彷彿是在說:
我不只是在傳福音
我同時也在把它活出來
我不只想認識耶穌復活的大能
我也想要在祂所受的苦難上有分
我想要跟隨耶穌
所以保羅俯就他人,不只是為了
得著他們,也是為了要與福音有分
對自己死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俯就別人
所以他的事奉,他對別人的關懷
就是在把福音給活出來
換句話說,這段經文中提到的
靈活應變與融入當地文化
是指傳福音的人
要去靈活應變與融入當地文化
而不是要去調整福音的信息
你聽見了嗎?
這段經文中提到的
靈活應變與融入當地文化
是指傳福音的人而言,不是指福音信息
保羅並不希望猶太人
信主後仍然保持原本的習慣
也不希望那些沒有律法的人
信主後沒有改變
穆斯林信主之後
不應該仍然和其他穆斯林
一樣難以區分,不該只是
單純增添一些基督徒用語而已
現在他們站在第三立場
他們認同福音
認同耶穌,也認同十字架
他們是基督徒了
換他們要開始去俯就
他們的穆斯林同胞了,為了要得著他們
或者是印度教徒
或者是西方人
保羅俯就別人,因為他渴望與福音有分
由此衍生而出的實踐方式有很多
我的時間到了
有些實踐方式很搞笑,有些很實用
還有一些絕不該被採用
容我稍微講一些實踐方式
我們就結束了
我剛開始當實習牧師的時候
是在法屬加拿大
與一個名叫爾尼‧基斯的人配搭
爾尼‧基斯原本住在美國
後來搬到加拿大,最後成為加拿大人
他在20歲的時候開始學法文
到了我和他一起同工的時候
他已經50幾歲了
那個年代
在加拿大某些地方傳福音仍然很危險
他建立了一間小教會
我們會一起去周圍的小城鎮
挨家挨戶拜訪,發放文章之類的
我們每拜訪一個城鎮
就要等3個月後才能再過去
因為我們拜訪的隔天
當地警方就會關閉那個區域
硬是要去的話可能會被痛打一頓
所以我們都會等2、3個月後再回去
有一天晚上我們開車從某個城鎮回教會一路上用英文聊天
這是一間純法語的教會
他對我說:這樣用英文聊天太累了
我還是講法文好了
他融入了法裔加拿大人
他住在他們當中
用法文講話與思考
對他而言反而比用英文還輕鬆
這只是個小細節
但這顯出了他有救贖者的心腸
戴德生去中國的時候,也留了
長頭髮綁辮子,嚇壞了家鄉的歐洲人
這些事情只是小細節而已
我父母雖然是在法屬加拿大長大的
但他們都是英國人
他們是在英國出生的
英國人認為
在談話的時候雙方要相隔36吋的距離
這是禮貌
後來我去到了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人認為16到18吋就可以了
我和當地人講話的時候
他們就想靠近一點
我就往後退一些
他們就向前靠近
我又再往後退一些
他們又再向前靠近
我又再往後退
我覺得他們很粗魯
他們覺得我很有距離
於是我就把腳伸出來,看他們會怎麼做
他們直接踩上去
在這些小細節中,我必須調整我自己
後來我去到澳洲
澳洲人討厭傑出的人
他們不喜歡別人有任何突出的表現
在澳洲,10歲的小孩會直呼我的名字
然後我去到中國
在中國,人們對我的稱呼
絕不會低於牧師、教授、博士之類的
澳洲人的幽默感
有一些是自嘲的成分居多
但也有一些是無禮得嚇人
我喜歡
我覺得我其實是澳洲人
他們常坐在一起互相羞辱對方
然後一起從椅子上跌下來捧腹大笑
我第一次去澳洲
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明白這點
他們只對我很有禮貌
這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因為他們一整天都在嘲笑彼此
後來我明白他們的幽默感後
我就開始學他們
後來我知道我成功融入他們了
因為他們整天都在羞辱我
後來我去中國
他們的幽默感又不一樣了
我絕不可能羞辱某個中國人
對方也絕不會這麼對我
你必須在這些事情上俯就他人
它們只是文化上的細節而已
但這不也是為了耶穌的緣故而愛人嗎?
所以我身為福音的使者,必須靈活應變
我甚至也不是在說一種方式
比另一種更好
我只是說我必須靈活應變
但福音信息是不變的
而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推展福音
讓他們信主之後
能夠站在這第三立場來看待事物
能真正作個基督徒
這將改變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
我們要不斷回到十字架這裡
因為唯獨只在十字架這裡
我們得以在上帝面前被稱義
一直到永遠
十字架也影響著我們對事奉的認知
我們不只是被呼召來信靠祂的名
同時也要為祂受苦
為的是與福音有分
就是這樣
我們禱告
主啊
幫助我們不要落入陷阱
以為福音的傳揚只在於口頭上而已
口頭上的傳講是必要的
但我們希望自己也能被福音改變
成為被福音改變的牧師
成為在基督裡被福音改變的弟兄姐妹
不害怕受苦
因為我們所事奉的
乃是被釘十字架的彌賽亞
不只是認識祂復活的大能
也有分於祂所受的苦難
有分於這個福音
求你應允這禱告
所以在苦難來到的時候
我們能和使徒們一樣
視「為主受苦」為值得的
因此喜樂歡呼
求你幫助我們銘記那位被釘十字架
復活、稱義、統管萬有的主
願這成為我們的異象
藉由我們事奉中福音的大能
我們渴望能成為祂的樣式
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RTV/易漢倫
提摩太凱勒是紐約市曼哈頓區救贖主長老教會(PCA)的主任牧師。他跟DA卡森是The Gospel Coalition福音聯盟的共同創始人。
翻譯:Martin Tu
校稿一:Teresa Chen
校稿二:Samuel Koeh
校稿三:Diane Hwang
Used by permission @The Gospel Coalition
The Gospel Coalition 2009 National Conference.
The Grand Demythologizer: (The Gospel and Idol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