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宗教改革(唐崇榮)

紀念宗教改革
唐崇榮牧師主講

從歐洲教堂建築談到信仰的修正

  教會經過一千多年後,有一些錯誤的路線出現,變得越來越厲害,離開聖經越來越遠,人的權柄、意思蓋過了上帝的主權與意思,但教會看起來似乎還是一樣,教堂建得很大。十一世紀法國建立聖丹尼斯大教堂(Saint Denis Basilica Cathedral),這是歌德式的教堂建築,可以坐一、兩千人。【編按:歌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pointed arch, ogival arch, or Gothic arch)──兩個彎曲的側面在拱的頂部以相對銳角相交;「肋狀拱頂」(Rib vault),用於覆蓋廣闊的空間,例如教堂中殿,由交叉或對角拱形肋骨的框架組成,此功能使哥德式大教堂的建築師能夠建造更高、更薄的牆壁和更大的窗戶;「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部件,用於平衡肋狀拱頂對牆面的側向推力。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哥德式教堂成為基督教建築代表之一,從法國巴黎開始,慢慢向東傳到德國,向西傳到英國、荷蘭、比利時,向南傳到西班牙、義大利,全世界都接受基督教建築的風格。這些建築都大得不得了,但不是建在最大的城市,而是主教駐紮的地方,這些教堂所在的地方代表天主教的勢力。除了政治上有君王統治百姓外,靈性上有主教管治該區的會友。那時沒有麥克風,要把一萬個人召集起來在一個地方,等候王的到來,需要一個很大的禮拜堂,這些哥德式禮拜堂因而設計成可容納一萬人左右。法國這種禮拜堂有二十多間。我在二十一年前特別到法國去,用了差不多十二天的時間,一間間去看那些禮拜堂,例如:巴黎聖母院(法語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編按: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最著名的哥德式教堂之一,是法國哥德式建築、雕塑和彩色玻璃的集大成者),蘭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沙特爾大教堂(Cathedral of Chartres)等。我注意這些建築特點以及使建築得以堅固的建造法,後來就形成我建禮拜堂的知識。我在設計印尼歸正福音教會千禧建築群(Reformed Millennium Center Indonesia,簡稱RMCI)時,改正從前一些大禮拜堂的建築失誤。聖丹尼斯大教堂、巴黎聖母院、亞眠大教堂、蘭斯大教堂、沙特爾大教堂的柱子大得不得了,有的甚至要七個人才能包圍住一根柱子,坐在柱子後面的人完全看不到講台上講員的形象。這些可以坐一萬人的禮拜堂,能夠看清楚講員的人,可能不到二千到四千人。怎麼辦呢?我們決定改正這個錯誤。我們建這個禮拜堂,一根柱子都沒有,你坐在最後面與坐在最前面都能一覽無遺,沒有視覺上的攔阻。這是建築上的修正。那麼,在信仰的事上,我們的信仰有錯需要修正嗎?

為籌建聖彼得大教堂販售贖罪券

  到了一千五百年的時候,教會越來越腐敗,有一種人心裡有數,手裡有資料,這些人心裡非常痛苦,晝夜禱告,「上帝啊!祢的教會需要改革,但是攔阻的力量太大了,教會的權柄太高了」。怎麼開始?需要的是膽量,需要的是根據。需要的是對聖經深入的研究,這樣的人少而又少。這些人需要的勇氣,這些人需要的影響力,要比教皇的力量更大。可能嗎?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上帝親自干預祂的教會,除非上帝親自興起祂的僕人,不然哪一個人的權柄比教皇更大?雖然他講的是真理,怎樣說服基督徒?怎麼改正教會的錯誤呢?許多人等待這個時刻來到。到了一五一七年,教會的腐敗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所有人奉獻的錢進到教會,教會要怎樣用這個錢?用錢的人誠實嗎?他是否智慧地將錢用在應該用的地方?這些問題越來越大。當時羅馬最重要的大禮拜堂──聖彼得教堂已經建了一千多年(編按:聖彼得大教堂的前身是康士坦丁大帝所造的教堂,建於西元329年),實在太破舊了,教會因而要建大禮拜堂,大到一個地步,可以容納幾萬人在裡面敬拜。但建築不是免費的,建築所用的材料、工錢、雕刻、器具都是很貴的。那該怎麼辦?教皇要各地信徒奉獻。呼籲了很久後,收到的錢還是不夠。那怎麼辦?於是教會想出一個很不好的辦法,就是賣贖罪券。當時的基督徒最怕被教會趕出去,因為當時盛行一句話:「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這句話深植許多基督徒心裡。他們一生勞碌,苦苦工作,最怕死了不能上天堂。整個歐洲百姓壟罩在這種恐懼下,日復一日過活。

  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打算蓋起一座無比宏偉的聖彼得大教堂,透過販售贖罪券籌措建堂資金。【編按:教皇利奧十世揮金如土,不到兩年,前任教皇留下來的積蓄就已被他花光,還花掉了三代教皇的錢,包括前任教皇留下的財產、當時教廷每年固定的收入、將來要為他清償債務的繼承者的收入,使得教廷的財務頓時陷入枯竭。馬德堡的阿爾布雷希特大主教為了獲得美因茨(Mainz)大主教的職位,便找來銷售贖罪券的約翰・台契爾,在整個德國巡迴販售,宣稱:「錢幣叮噹投進捐獻箱,靈魂應聲出煉獄!」售賣贖罪券的行為最早起源於十一世紀的十字軍時代。幾百年下來,贖罪券五花八門:有個人券、通用券、特別券(限定某一指定教堂或教區使用)等,價格最貴的「無限贖罪券」據當時教會宣稱,只要此券在手,不但以往所犯的罪得以一掃而清,將來所犯的罪也能預先得到赦免。到了一五一七年,又產生一種贖罪券,宣稱除了能洗去個人的罪孽外,還可以洗去親朋好友在煉獄的罪。】販售贖罪券籌措建堂經費不是聖經的教訓。為什麼有人膽敢冒上帝的名篡改聖經、欺騙基督徒?因為他們要得到錢,美其名是為了建禮拜堂,實則上是篡改聖經,違背上帝的道,給魔鬼留地步。很多信徒很糊塗,只是一味盲從。這竟然發生在教會,所以教會需要改革。

馬丁路德寫下《九十五條論綱》反對教會販售贖罪券

  改革教會的人在哪裡?教會透過販售贖罪券籌措建堂經費,此舉讓馬丁路德寫下《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釘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堂的門上,將他反對的理由昭告百姓。當時很多人痛恨馬丁路德,因為如果馬丁路德成功,教會就收不到錢;如果馬丁路德的影響越來越大,教皇要建的禮拜堂就建不成。這些教會領袖成為真理的仇敵。教會是傳講真理的地方,是真理的柱石與根基(提前3:15)。教會怎麼變成反對真理者?馬丁路德認為這些攻擊都是從魔鬼而來。改教家反對教會違背真理行事,改教家不是反對真理,反對真理的是教會領袖,這成為很大的諷刺。改教家站在真理的立場說真話,教會的領袖為了錢違背真理,抵擋的派勢越來越大。當時的改教家,捷克有約翰·胡斯(John Huss, 1372-1415),英國有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1494-1536)、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c. 1320-1384),瑞士有慈運理(Hu|dreich Zwingli, 1484-I531)、布靈格(Heinrich Bullinger, 1504-1575),德國有馬丁·布塞珥(Martin Bucer, 1491-1551)等。這些改教家都是世上最有學問的人,精心鑽硏聖經,找出千萬的證據,發現教會偏差,需要改正錯誤。這些改教家是全世界最聰明、正直、誠實、遵行真理的人,卻是當時教會領袖最為痛恨與加以反對的人。教會本當靠著真理的道與撒但宣戰,當時的教會反對聖經的真理,與持守聖經真理的改教家爭戰,爭戰的範圍廣至信仰、知識、教義、生活、道德等層面。我們今日若能在一間好的教會,上帝的僕人不但持守聖潔的生活,並且吃苦耐勞、勤奮誠實,按上帝真道的規模傳講真理,我們心裡應當充滿感謝,應當好好與上帝的僕人合作,做上帝的工作。改教家的成功是上帝所喜歡的。改教家的動機是善良的,但他們所發起的改教運動可能被犯罪的人利用,作為放縱情慾的藉口,改教家要把人帶回真理,這些惡人要離開真理。改教家受的逼迫有從教會而來,有從教會的仇敵而來,致使改教工作加倍受攔阻。你可以想像當時的馬丁路德多麽困難,得罪教會的領袖,外面的仇敵也希望利用他,盼望他把教會拆散,他們就可以自由犯罪。那時魔鬼的攻擊很多。當時教皇違背聖經的程度非常可怕,有的教皇揮金如土,有的教皇得了性病。當麥哲倫船上的水手罹患花柳病,抵達歐洲後,便在極短的時間將花柳病傳遍歐洲,連教皇也得了花柳病。不可結婚的教皇怎麼會生花柳病?一定是犯姦淫的罪,姦淫的罪不可能是跟好的女人發生關係,一定是跟妓女發生關係。教皇犯姦淫變成最大的醜聞,這個世界還有什麼盼望?勸人要悔改,自己不悔改;對別人說:「我赦免你的罪」,自己犯了大罪。

馬丁路德:「這是我的立場。」

  上帝用改教家做為祂的鞭管教教會、更正教會。馬丁路德於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門釘上《九十五條論綱》,列出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點。五百零五年前馬丁路德做了這件驚天動地的事,五年前全球教會舉辦改教五百週年紀念時,許多教會聚集在威登堡,租了一間旅館,請我擔任講員。我們一起到威登堡教堂門口,宣講上帝的真理。我們進到教堂,看到馬丁路德的墳墓就在那間教堂,受到相當大的振奮,驚嘆世上竟有如此勇敢的人。自那天起,天主教受到極大的震撼,教皇受了巨大的威脅,虛假的神父臉上無光,歐洲人都明白教會錯在哪裡,馬丁路德此舉帶來全歐洲翻天覆地的巨變。【編按:《九十五條論綱》是以拉丁文寫成的,本意是徵求學術的辯論,有人將它翻譯成德文,並以透過剛剛盛行的印刷術印刷發行,因而不脛而走,傳遍德國和整個歐洲。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利奧十世一五二O年簽發《斥馬丁路德諭》,限馬丁路德六十天內撤回自己的論點,否則施以絕罰。一五二一年,皇帝查理五世要他去國會承認錯誤,撤回《九十五條論綱》。馬丁路德說:「除非有聖經或明顯的理由說服我,我無法撤回。我的良知受上帝話語的約束,而違背良知是既不正確又不安全的。這就是我的立場,我只能這麼做了。願上帝幫助我。」查理五世頒下禁令全面封殺路德,幸得薩克森選侯弗里德里希三世救助,讓他藏身於瓦爾特堡(Wartburg),路德把整本新約聖經由希臘文譯成德文。他從一五二一年秋天開始翻譯新約,在十一個星期內完成初稿。此後他又翻譯了舊約,一五三四年完成了全部的翻譯,成為德國人語言的基礎。自從馬丁路德改教以後,德國變成世界重要的國家。如果沒有改教家,今天的教會不知道怎樣回到聖經;如果沒有馬丁路德,今天的教會不知道純正的福音應當是怎樣的。天主教悔改了,他們慢慢回到聖經,他們也受馬丁路德的影響。上帝興起人做祂的僕人,勇敢順服聖經的教訓,指正教會的罪惡,使教會領袖悔改。我們事奉主的人不可妥協,我們要順從聖經的真理,為耶穌基督做見證。

內文:編自印尼歸正福音教會主日信息20221030,未經講員過目。

📡《聖經中各種審判》- 唐崇榮牧師主講

直播與重播網址
www.youtube.com/ReformedInjili

直播:雅加達上午 07:30 / 中港台新馬 08:30
重播:雅加達下午 16:00 / 中港台新馬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