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中心性(提摩太凱勒)

提摩太·凱勒在2011年發表的12頁論文
來源:保持福音的中心性(福音聯盟)

福音的中心性

提摩太·凱勒 Timothy Keller

保羅在加拉太書2章14節奠定了一個強有力的原則。當時他面對的是彼得的種族優越感和膽怯,因此指出彼得“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由此可見,基督徒的生命是從我們生命的各個維度不斷更新的過程,就是從屬靈上、心理上、群體中、社會關系等各個維度,去思考、盼望、並活出與福音“相合”或說有福音果效的生活。福音要應用到各個方面,包括思維方式、情緒感覺、與人交往,工作和行為表現。加拉太書2章14節的內涵深刻,應用廣泛。

第一部分:內涵和應用

一. 內涵

內涵一:福音的大能


首先,保羅向我們指出,想被福音的大能改變,就要把福音的真理落實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聖經中描述福音的話語最為震撼。天使也一直渴望詳細查看這些事(彼得前書1:12)。福音不是簡單地帶給我們能力而已,福音本身就是上帝的大能,正如保羅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羅馬書1:16)。福音也是上帝的祝福,將各種好處歸給那些就近神的人(哥林多前書9:23)。福音甚至被稱作上帝榮耀的光,“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神,已經照在我們的心裡,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哥林多後書4:4,6)。福音裡有上帝的生命。保羅對哥林多人說,“我用福音生了你們”

福音重生我們之後,福音也促成回轉之後一切不斷的成長和靈性的進步。“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一樣。”(歌羅西書1:6)這節經文告訴我們:


第一,福音是活的(參考羅馬書1:16),就像一粒種子或一棵樹,不斷帶來新生命——結果、增長


第二,福音“種在”我們裡面,是為了叫我們隨著日益明白福音的偉大及其深刻內涵——因著真理確實認識了神的恩惠,我們就能多結果子。


第三,福音持續在我們裡面增長,並且自始至終在我們的生命裡更新我們——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的日子


這段經文幫助我們避免只靠理性主義或只通過神秘主義的方式來得到更新。一方面,福音有其內容——福音是一個深刻的教義。福音就是真理,特別是關於上帝恩典的真理。另外一方面,這個真理是鮮活的大能,不斷地在我們的生活中擴張它的影響力,就像一棵莊稼或者一棵樹,它的根系擴張,果子成長,就佔據越來越多的地方。


內涵二:福音的充分性


其次,保羅指出,在基督徒生命中,我們從不會“超越福音”而進入“高級”階段。福音不是所謂真理階梯的第一步,而更像是真理車輪的軸心。福音不是初階的ABC,而是基督信仰的全部(A到Z)。福音不僅僅是進入天國必須有的門檻教義,而是我們在天國裡不斷前行的途徑。我們不是先由福音稱義後因順服成聖,事實上,福音就是我們成長(加拉太書3:1-3)和更新(歌羅西書1:6)的途徑。福音是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開啟所有大門的鑰匙,是沖破所有阻礙的力量(羅馬書1:16-17)。

在教會裡,常常會有以下這些想法:福音是給非基督徒的,一個人需要福音才能得救,可一旦得救,就是通過努力和順服才能成長。但是歌羅西書1:6卻說,這樣想是錯的。不是從福音出發、不與福音相合的一切認罪和努力都不會使你成聖,反而會把你困住。你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沒能正確應用福音。因此,當保羅離開以弗所的時候,他囑托他們“他恩惠的道能建立你們”(使徒行傳20:32)。

這樣看來,基督徒生命中的主要問題是,我們沒有把福音的內涵思想透徹,我們沒有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使用”福音。理查德·勒夫萊斯(Richard Lovelace)說,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因為沒能被福音引導,沒能持續不斷地抓住並相信它。馬丁·路德說,“福音真理是所有基督教教義之首……首要的事情是,我們充分理解這條教義,將其教導他人,不斷將福音植入他們的頭腦。”(加拉太書2:14註釋)。

要理解福音不是件容易的事。保羅說,只有在我們明白關於福音的一切真理之後,福音才會在我們裡面做成更新的工作。某種意義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在福音真理的周圍打轉,卻沒有“得其真意”。因此,持續、深入地進入屬靈更新和復興,關竅在於不斷地重新認識福音。開啟新一階段的更新從來都是對福音的內涵和應用的新發現——看到福音中更多的真理。對個人和教會都是如此。

二. 應用


應用一:福音的兩個“強盜”

既然保羅使用比喻(In line 保持在一直線上)說明什麼是與福音“相合”,我們可以認定,只有我們離開偏左或偏右的道路,福音的更新才可能發生。徹底明白福音的內涵,關鍵在於用兩個錯誤極端之間的“第三種”方式來思考。但是,在我們開始之前,必須先清楚,福音不是兩個極端的折中之道,它並不製造“中間地帶”,而是與兩者截然不同。福音既批判宗教,也批判無宗教(馬太福音21:31,22:10)。

正如神學家特土良(Tertullian)所說,“正如基督被釘在兩個強盜中間,稱義的教義也被釘在兩個對立的錯誤中間。”特土良的意思是,有兩種最根本的錯誤思維方式,他們“偷竊”了福音的大能和獨特性,並拖著我們離開福音的正道,或偏左或偏右。這兩種錯誤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因為他們代表了人心思意念中兩種天然的傾向(福音是神“啟示”的(羅馬書1:17),未得到啟示的人心不能理解福音。)這兩個“強盜”其一可以被稱為道德主義或律法主義,另外一個可以被稱為享樂主義或相對主義。

換句話說就是:福音既反對宗教主義,也反對無宗教主義。一方面,道德主義/宗教主義強調真理,卻沒有恩典,認為人必須遵行真理才能得救。另一方面,相對主義/無宗教主義強調恩典卻沒有真理,認為我們都能被神接納(如果真有一位神),我們自己決定什麼對我們是真理。

但是,沒有恩典的所謂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沒有真理的所謂恩典也不是真正的恩典。耶穌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任何宗教或者哲學,如果在真理的某一方面失之偏頗或完全丟棄,落入律法主義或者覺得上帝給所有人特權,那麼不管是傾向哪一種,福音的喜樂、能力和“釋放”就被盜賊偷走了。“我比我所敢想象的還要骯臟罪惡”(相比反律法主義)。“我比我所敢盼望的還要被接納和被愛”(相比律法主義)。

強盜一:道德主義——宗教

道德主義/宗教是如何偷走我們的喜樂和能力的?道德主義認為,我們是通過好的行為表現得到接納,包括來自神、世界、其他人和自己的接納。(道德主義者不一定有宗教信仰,但一般都有。)如果他們有宗教信仰,他們的宗教通常十分保守,並且充斥著規條。道德主義者認為神非常聖潔、公義。這種觀點會導致:

a)自我厭惡(因為你的生活無法達到標準);或者
b)自我膨脹(因為你認為你的生活已經達到標準)。

諷刺的是,我們意識到自卑和自傲這兩個極端竟然有著同樣的根源。道德主義者最終是洋洋得意的優越感,還是頹廢沮喪的罪惡感,取決於他們的標準有多高,以及個人與生俱來的優勢(比如家庭,智商,外表,意志力)。道德主義者可以虔誠篤信,但卻沒有轉變人心的喜樂和能力。

強盜二:相對主義——無宗教

相對主義/無宗教是如何偷走我們的喜樂和能力的?相對主義者通常沒有宗教信仰,或者更喜歡“自由”宗教。錶面上看,他們比道德主義者/宗教人士更快樂、更包容。盡管他們在某些領域會非常理想化(比如政治),但他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自行決定何為是非。他們不相信上帝的公義,以及上帝一定會審判罪人。他們對上帝的信仰更傾向於認為上帝是愛,或者是一種客觀的、非位格性的力量。他們可能會大量談及上帝的愛,但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是罪人,上帝愛我們也就不需要付上代價。如果上帝接納我們,那是因為他很熱情,或是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壞。福音定義的上帝的愛,要遠比這豐富、深遠、令人震驚。

宗教和無宗教人士的共同點是什麼?

宗教和無宗教人士看來如此不同,但是從福音的角度看,他們實為一種人。他們都在拒絕耶穌是救主,保持自己對生命的控制權。無宗教人士通過無宗教的方式,“世俗的”驕傲,自己做自己的主和救主(沒有人告訴我如何生活,也沒有人告訴我該做什麼,所以,我自己決定什麼對我是正確的,什麼對我是錯誤的!)而道德和宗教人士是通過宗教的方式,“宗教的”驕傲,自己做自己的主和救主。(我比其他人更有道德也更屬靈,因此上帝就應該聽我的禱告並且帶我去天堂。上帝不可以讓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他欠我一個快樂的人生。因為這是我努力賺得的!)無宗教人士全盤拒絕耶穌,而宗教人士僅僅把耶穌當做一個榜樣,一個幫助者,和一位老師——而不是一位救主。(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寫道,宗教人士認為“拒絕耶穌的方式就是拒絕罪……”)

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做的是同一件事——我的生活我來掌控。(備註:極具諷刺的是,宗教主義者無論多麼強調傳統的標準,最終還是自我中心和個人主義,因為他們將自己設立成他們的救主。相對主義者無論多麼強調自由和接納,最終還是道德主義者,因為他們還是要努力達成標準並按照(他們自己的)標準生活,如若失敗,則變為絕望。通常,他們對自己的海納百川引以為傲,對那些不開放接納的人則多有論斷。)

這兩種錯誤都始於對真神上帝的扭曲看法

無宗教人士沒有看到神的律法和聖潔,宗教人士沒有看到神的愛和恩典,最終,他們失掉了整個福音。因為福音是耶穌出於對我們的愛,在十字架上成全了上帝的律法。沒有對基督的工作的全面理解,上帝的聖潔這一事實將會讓祂的恩典無法實現,亦或反之——上帝的恩典這一事實將會讓祂的聖潔無法實現。我們實在是罪人,因此我們只能通過恩典得救——這樣的福音,才能讓一個人看清上帝的真貌。

福音向我們展現的上帝,遠比律法主義者所能承受的還要聖潔(祂不得不死,因為我們無法滿足祂聖潔的要求),祂也遠比人道主義者所能理解的還要憐憫(祂不得不死,因為祂愛我們)。這兩種人都否認自己的罪,也因此失掉了恩典的喜樂和能力。
很明顯,相對主義者、無宗教人士否認罪的嚴重,因此“上帝愛你”這一信息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分量。但即使宗教人士可能會極度自責,為罪痛悔,他們也只是把罪簡單地看作是沒能按照標準生活,那本是他們靠以自救的方式。他們沒有把罪看作更深層的自以為義和自我中心,所以實際上他們是想不靠上帝而靠自己活。

因此,當他們到耶穌面前尋求赦免,他們只是為了彌補自我救贖計劃未能達成的那部分差距。當人們說,“我知道上帝是赦免人的神,但是我不能原諒我自己”,他們其實是在拒絕上帝的恩典,堅持認為自己配得上帝的喜悅。因此,“自我評價較低”的宗教人士實際上是活在自己的沮喪裡,因為他們看不到罪的嚴重。他們認為罪只是違背了律法,而不是悖逆上帝和自我救贖。

應用二:用全新眼光看上帝

基督徒是接受了一套全新的系統去親近上帝的一群人。他們可能在生命中都經歷過宗教的和無宗教的階段。但是他們發現,他們宗教和無宗教背後的原因,其實本質是一樣的,並且是錯誤的!基督徒發現,他們的罪和他們最好的行為都不過是拒絕耶穌做救主的方式。他們發現,基督教從根本上並沒有讓人變得更加有宗教性。一個基督徒會說:“盡管我總是達不到道德律的要求,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我努力遵守是為了什麼!我努力遵守律法不過是為了想要成為自己的救主。在這種思維模式裡,即使我順服律法,或者祈求神的赦免,我其實都是在拒絕福音並且把自己放在救主的位置上。”

想要“得到福音”,就要從自我稱義中回轉,並且倚賴耶穌的完美記錄與神和好。無宗教人士根本不會悔改,宗教人士只是為罪悔改,但是基督徒會為他們的自義悔改。這就是基督徒、道德主義者(宗教主義者)、實用主義者(無宗教主義者)這三種人的區別。

三. 小結

若不認清自己的罪大惡極,十字架的代價就顯得微不足道,也不會震動人心、轉變人心。但若不瞭解基督完美的一生和受死如何完全滿足了上帝的心意,關於罪的認識要麼會壓垮我們,要麼讓我們拒絕承認或壓制罪。無論缺乏對罪的認識還是對恩典的認識,人們的生命都不會改變。他們會被道德律壓得喘不過氣,或者帶著憤怒逃離律法。


所以,福音不是讓我們從無宗教主義者變成宗教主義者,而是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趨向宗教或者無宗教的理由本質上是一樣的,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都在試圖成為自己的救主,這樣便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當我們相信基督是我們的救主,我們就不再相信通過自我決定或自我否定能達到自我救贖,我們就不再是道德主義者或享樂主義者。


保羅告訴我們,面對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問一句:“怎樣做才是符合律法的?”而應該問:“怎樣的方式才是合乎福音的?”我們必須不斷仔細地思想福音,才能使我們免於落入我們已經習慣的道德主義或個人主義的方式。我們必須把凡事帶到“合乎福音”的地步。

種族主義的例子

既然保羅將福音應用到種族問題上,讓我們就以此為例:

道德主義的方法

道德主義者/律法主義者一般對他們的文化非常自豪。他們會落入文化帝國主義。他們試圖對他們的文化風格賦予屬靈的含義,這樣就可以自我感覺在道德上高人一等。這是因為道德主義的人非常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非常看重不朽的律法,但他們又知道,在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遵行。因此,他們用文化差異來支撐他們自以為義的感覺

相對主義/享樂主義的方法

在文化帝國主義的對立面,是依然錯誤的文化相對主義。這種方法會說,“是的,生活在傳統裡的人都是種族主義者,因為他們相信絕對真理。但真理是相對的,每種文化都有其美麗之處。每種文化也必須以它們原有的樣子被接納。

福音的方法

基督徒知道,種族主義大部分不是來源於對真理的相信,而是來源於不相信恩典。福音讓我們:

a) 一方面,對所有的文化都有某種程度的批判,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因為有絕對真理的存在
b) 但另外一方面,我們對任何人都無法再有道德上的優越感。畢竟,我們是單單因著恩典得救,因此,你身邊任何一個非基督徒都可能比你更有道德或更有智慧。這讓基督徒擁有了與道德主義者和相對主義者完全不同的立場。

備註:相對主義者(如上所言)從根本上說就是道德主義者。因此,他們只尊重那些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相對的人!但在相對主義者面前,基督徒不能有道德上的優越感。

2. 身體殘疾的例子

除了社會性的問題(種族主義),讓我們再來看看身體的問題。想象一下,因為生病或者一場交通事故,你看不見了,成了盲人。你會如何在承受這種痛苦和悲傷的時候應用福音?道德主義者要麼會絕望,因為殘疾讓他/她失去了自以為是義的一些東西;要麼會否認,不承認這一新的、會一直持續下去的不便。享樂主義者也是一樣,要麼會絕望,因為殘疾讓他無法過一個快樂至上的人生;要麼會否認,因為他/她的人生哲學根本無法接受。


但福音既讓人抗擊殘疾,又讓人接受它。過多的抵抗就是否認,過多的接受就是絕望。福音是真正關乎罪和恩典的。因此福音讓殘疾人找到同樣的平衡。

四. 思考

  1. 對你最有幫助的是什麼?給你帶來最多困惑的是什麼?
  2. 現在,試著從下麵三個主題思考,找到基於福音的立場。在每個主題中,區分道德主義的觀點、享樂主義/相對主義的觀點、和福音的觀點:
    a) 是否要給非基督徒傳福音,如何傳。
    b) 作為成年人,如何與難相處的父母打交道。
    c) 如何看待窮人。
  3. 如果有時間,請選擇小組想要繼續討論的其他事項或主題,使用相同的大綱來思考。
  4. 在結束之前,選擇一個生活中的個人問題或一件事情,在接下來的一周裡進行禱告和深省,並填寫下麵的表單:
    a) 處理這個問題的道德主義的方式是:
    b) 處理這個問題的享樂主義的方式是:
    c) 處理這個問題的福音的方式是:

第二部分:一切問題的關鍵

我們已經看到,任何事要被基督更新和轉變,福音是路徑,無論是人心、人際關系、教會,或者社群。福音是所有教義的關鍵,也是我們如何看待在世為人的關鍵。因此,我們的一切問題都來源於缺乏福音導向。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福音可以轉變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也絕對滲透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一. 福音滲透在個人的各個方面

第一,關於灰心

假如一個人抑鬱了,道德主義者會說,“你違反了律法——要悔改。”而相對主義者會說,“你只需要愛你自己,並且接納你自己。”但是(假設抑鬱沒有心理學的基礎),福音讓我們審視自己並且說:“我生命中的某些事情已經變得比上帝還要重要,虛假的救主,靠行為稱義的一種形式。”福音讓我們悔改,但福音不單單是讓我們立志不再只做錶面功夫。沒有福音,我們就只去處理錶面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心的問題。道德主義者會改變行為,而相對主義者會改變他們自己的情緒。

第二,關於物質世界

有些道德主義者對物質世界漠不關心——他們認為物質世界“無關緊要”,而更多人卻十分害怕物質享受。因為他們試圖賺取救贖,他們更願意關註在物質上的罪,比如性欲和其他欲望。相比屬靈上的罪,比如驕傲,物質上的罪更容易避免。因此,他們更願意把肉體的罪看得比其他類型的罪更糟。結果,律法主義通常導致恨惡享樂。另外一方面,相對主義者通常是享樂主義者,被快樂左右,以快樂為偶像。
福音讓我們看見,上帝既創造了身體,也創造了靈魂,因此是身體和靈魂一起被救贖。在罪裡,身體和靈魂都是破碎的。因此,福音讓我們享受物質(並且與物質上的破碎宣戰,比如疾病和貧窮),卻也讓我們在使用物質的時候有節制。

第三,關於愛和人際關系

道德主義者通常把人際關系變成一種“指責游戲”(blame-game)。因為道德主義者會因過於嚴厲的批評而受傷,同時又通過責備他人來保持自己是好人的自我感覺。另一方面,道德主義會把獲取愛當做賺取救恩方式,並說服自己是值得的人。這會製造出所謂的“互相依存”——通過需要他人或者通過讓他人需要我來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例如通過救贖他人來救贖自己)。
而大多數相對主義/自由主義把愛的付出降低到只為互利而達成的夥伴關系。你只和那些不會給你造成負擔的人產生關聯。因此,(沒有福音的)選擇就是自私地利用他人,或者自私地讓他人利用自己。


但是,福音讓我們與這兩者均不同。我們能夠做到舍己和委身,並不是因為需要去說服自己或他人,我們是可以被接納的。因此,我們可以愛人愛到一個程度,既能真誠地面對,又能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仍與他站在一起。

第三,關於苦難

道德主義者採用“約伯的三個朋友”的方式,把罪歸結在你身上。你只需要認定:“我遭受苦難是因為我很糟糕”。在這種罪責感下,一定會有對上帝的憤怒。為什麼?因為道德主義者相信上帝欠他們的。道德主義的根本點就是讓上帝欠人的債。因為你已經如此有道德,你覺得你不應該受苦。因此,道德主義將你撕裂,因為一方面你認為,“我做了什麼讓我遭受這些?”但是另外一方面,你認為,“或許所有該當遭受這些的壞事我都做盡了!”因此,如果一個道德主義者受苦,他或她要麼對上帝憤怒(因為我做得很好),要麼對自己憤怒(因為我沒有做的很好),要麼兩者都有。


而相對主義/實用主義者不惜代價逃避苦難——撒謊,欺騙,不守誠信都是可以的,只要沒有苦難就感覺自己有義。但是,當苦難真的來臨,實用主義者也把責任推到上帝面前,說一定是上帝不公正或者無能。


但是十字架向我們顯明,上帝通過苦難救贖了我們。祂受苦,不是為了讓我們不受苦,而是讓我們在苦難中可以更像祂。因為道德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從不同的方面忽視了十字架,他們都會對苦難感到不解和痛苦。

第四,關於性

世俗主義者/實用主義者僅僅把性看做生理和肉體的欲望。道德主義者把性更多地看作骯臟的,至少是危險的沖動,不斷讓人犯罪。但是福音讓我們看到,性是為了反映基督的舍己。祂將自己完全地、無條件地舍了。因此,我們不能在尋求親密關系的同時,又想著保留自己的控制權。如果我們在性上完全舍己,那麼我們也會在法律層面、社會關系層面、和個人層面完全舍己。性只能發生在完全委身、長久的婚姻關系中。

第五,關於家庭

道德主義會讓你成為奴隸,服務於父母的期望;而實用主義認為不需要對家庭忠誠,如果他們沒有“滿足我的需要”,我就不需要信守承諾和約定。福音釋放了你,讓你不再將父母的贊同當做絕對的救贖或心理上的救贖;福音向你指明,上帝如何成為我們終極的父親。這樣,你就不會過度依賴父母,或過度仇視父母。

第六,關於自我節制

道德主義者讓我們控制我們的激情,原因是出於對懲罰的懼怕。這是一種基於意志的方法。自由主義讓我們表達自己,找到什麼對我們是適合的。這是一種基於情緒的方法。福音告訴我們,上帝的恩典是白白得來且不會失去的,如果我們有受教的耳朵,這恩典“教導”我們對自己的激情“說不”(提多書2:13)。這是一種基於全人的方法,從真理進入心裡開始。

第七,關於其他民族和文化

自由主義的方法是將所有的文化相對化。(“我們都能和平共處,因為沒有絕對真理”。)保守主義者相信是有絕對真理來衡量各種文化的,因此他們認定一些文化是高級的,然後尊崇這種文化,在自以為義的驕傲的沖動之下,感覺自己比其他人更優越。
福音讓我們:

a) 一方面,對所有文化都有某種程度的批判,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因為有絕對真理);
b) 但另一方面,我們在道德上不比任何人更好。

畢竟,我們是單單因著恩典得救。基督徒所展現的,既有道德上的信念,又有同情心和靈活性。例如,同性戀者通常不是被嚴厲抨擊,遭人厭惡,就是被完全接納。除了這些,他們從來沒見過別的對待方式。

第八,關於向非基督徒作見證

自由主義者/實用主義者的方法是全盤否定傳福音的合理性。保守主義者/道德主義者確實相信宣教,因為他們自認為“我們是對的他們是錯的”。這種宣教幾乎總是帶著攻擊性。但是,福音在我們裡面生發出一系列的特點。


a) 我們不得不傳福音,是出於慷慨和愛,不是因為罪疚感。
b) 我們不再懼怕被他人嘲笑或傷害,因為我們已經藉著恩典得到上帝的悅納。
c) 與他人相處時我們可以謙卑自己,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單單因著恩典得救,而不是因為我們有更敏銳的洞察力或者更高尚的人格。
d) 我們對任何人都懷有盼望,即使是那些“很難信主的人”,因為我們是單單因著恩典得救,不是因為我們看起來容易信主。
e) 我們對人謙恭有禮。我們不需要催促或強迫他們,因為只有上帝的恩典能打開人的心門,而不是我們的口才,堅持不懈,甚至是他們的敞開程度。


所有這些特點造就的,不但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佈道家,也是一個多文化社會中的好鄰舍。

第九,關於人的權柄

道德主義者傾向於過度順服人的權柄(來自家庭、宗族、政府和文化習俗的),因為他們強烈需要依賴富有道德和舉止得體的自我形象。實用主義者要麼過多地順服人的權柄(因為他們沒有更高的權柄來判斷他們的文化),要麼太少地順服(因為他們只有在知道自己犯錯不會被抓住的時候才會順服。)這意味著要麼是專制主義,要麼是無政府主義。


但是,福音既給你一個標準,應該如何反對人的權柄(如果權柄與福音相違背);另一方面,福音又給你動力,讓你從心裡順服權柄,就算你也能選擇不順服一走了之。

第十,關於人的尊嚴

道德主義者通常對人的本性看得很低——他們主要看到人的罪惡和墮落。而實用主義者,缺乏尊重他人的基礎。他們通常沒有關於人類是誰的宗教信仰。(如果人類只是進化過程中偶然的產物,那我們怎麼知道他們比石頭更有價值?)


但是,福音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徹底的墮落(迷失在罪裡),也是徹底的高升(在上帝的形象裡)。因此,我們看待每個人都是寶貴的,也是危險的!

十一,關於罪疚感

當有人說:“我無法原諒自己”,意思是說,比起上帝的恩典,還是有某個標準,或某些條件,或者某個人,在你的身份構成裡居於更中心的地位。上帝是唯一赦免人的神——沒有其他“神”會赦免。如果你無法原諒自己,那是因為你辜負了你心中真正把它當做神、當做義的東西,而它正將你牢牢抓住。
道德主義者的假神通常是他們想象出來的神,聖潔,要求高,但是沒有恩典。實用主義者的假神通常是某種成就或人際關系。

十二,關於自我形象

沒有福音,你的自我形象建立在活出某種標準之上——無論是你自己的標準還是別人加給你的。如果你活出那些標準,你就充滿自信,但卻失了謙卑。如果你沒有活出那些標準,你自然會謙卑,但卻缺乏自信。只有福音,既讓你非常勇敢,又體察人意、為人謙卑。因為你既是完美的,又是一個罪人!

十三,關於喜樂和幽默

道德主義不得不侵蝕掉真正的快樂和幽默,因為律法主義體系迫使你非常嚴肅地對待自己(自己的形象,外表,口碑)。而實用主義,隨著生活的繼續,會變成犬儒主義,因為對現實社會的憤恨會不可避免地不斷增加。這種憤世嫉俗來自對世界缺乏盼望。最後,邪惡會得勝——世界上沒有審判或神聖的公義。
但是,我們是單單靠恩典得救,那麼,我們是基督徒這一事實就是我們難以言說的喜樂的來源,並且源源不斷。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什麼事情是本該那樣,或者理所當然的,我們是基督徒就是一個神跡,並且我們懷有盼望。因此,福音,這一創造出“勇敢的謙卑”的福音,也應該賦予我們更加深層次的幽默感。我們不需要太把自己當回事,我們對世界又充滿盼望。

十四,關於正確的生活

約拿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指出,“真正的美德”只可能在那些真正經歷了福音恩典的人身上看到。那些試圖為自己賺取救恩的人,是為了進天堂,或者為了美化自我形象(等),才去做“正確的事情”。換句話說,最終的動機還是自己的利益

但是,那些知道自己被完全接納的人,已經做了“正確的事情”,完全是出於對義的喜愛,並且是因著義的緣故。只有在福音裡,你才會因著上帝的緣故順服上帝,而不是因著上帝會給你什麼。只有在福音裡,你才會因著別人(不是你自己)的緣故去愛人,因著善(不是你自己)的緣故去行善,因著上帝(不是你自己)的緣故去順服上帝。只有福音,讓“做正確的事情”成為喜樂和愉悅,不是一個負擔,或者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


二. 福音滲透在教會的各個方面

第一,關於向世界傳福音

律法主義傾向於將全部的重點放在單個人的靈魂上。律法主義的宗教堅持讓他人加入他們的信仰和教會,但卻忽視了廣大社群的社會需要。而自由主義傾向於只強調社會生活水平的改善,把對悔改和回轉歸主的需要最小化。福音指向愛,這愛反過來感動我們,讓我們去滿足我們鄰舍一切的需要——包括帶領他們回轉歸主或者遞給他們一杯水,也包括福音事工和社會關懷。

第二,關於敬拜

道德主義會生發出嚴肅和沉重的敬拜,會花較長時間在莊重禮儀上,而缺少喜樂。(實用主義)沒有對上帝聖潔的認識,只是對“接納”有一個膚淺的理解,就會導致淺薄和隨意的敬拜。(無論是缺乏對上帝的愛的認識,還是對祂聖潔的認識,都會讓敬拜服侍看起來像委員會的會議。)


但是,福音讓我們看見,上帝既是超驗的,又是內住的。祂的內住讓祂的超驗成為安慰,祂的超驗讓祂的內住奇異無比。福音讓我們在敬拜中既充滿敬畏,又親密團契,因為那位聖潔的上帝現在是我們的父。

第三,關於窮人

自由主義/實用主義者傾向於嘲笑窮人的信仰,把他們看作是需要專業人士幫助的受害人。這種想法來自對上帝普遍恩典的不信,或不相信特殊恩典是給所有人的。諷刺的是,世俗的思維模式也不相信罪,因此,那些窮人一定是被壓迫的、無助的受害者。保守主義/道德主義者傾向於嘲笑窮人的失敗和懦弱,他們認為,他們自己對這樣的處境負有一定責任。
但是福音讓我們

a) 謙卑,沒有道德優越感,知道自己是“屬靈破產”的人,卻被基督白白的、慷慨的愛拯救
b) 滿有恩典的,不過度擔心別人“是否配得”,因為我們自己不配得基督的恩典
c) 尊重他人,視貧窮的基督徒是我們的弟兄姊妹,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很多。

只有福音能將我們這些“知識型人員”變為謙卑而尊重他人的人,變為和貧窮人同氣連枝的人。

第四,關於教義的不同

新約裡的“已然”意味著宣講時可以更大膽。那些支持福音的核心教義,我們可以持絕對確信的態度。但是,“未然”意味著對非本質的信仰內容可以有包容和謙卑。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對我們所教導的內容保持溫和,除非談到十字架、恩典和罪。對於我們的一些觀點,特別是那些基督徒們沒有達成一致的,我們必須少一些固執和必勝心態(“相信我們在理智上已經完全明白”)。這也意味著,如果我感知到上帝對我和他人的呼召和“旨意”,我也絕不能帶著妄自尊大的確信將其推而廣之,就好像我的洞見從不會錯。
相較於實用主義者,我們必須因著我們相信福音的緣故樂意去死;相較於道德主義者,我們不應該為我們所信的每個教義爭辯到死

第五,關於聖潔

“已然”意味著我們不應該縱容罪。天國的臨在包括我們被造是“得與神的性情有份”(彼得後書1:4)。福音給我們信心,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被改變,任何惡習都可以被剋服。


但是,“未然”意味著罪還殘存在我們裡面,不會被完全除掉,直到天國最終實現。因此,我們必須避免給出簡單的答案,我們一定不能期待有“特效藥”。與道德主義者不同的是,我們必須對緩慢長進的生命或過失保持耐心,並且意識到在恩典裡的生命改變和成長的復雜性。與實用主義者/犬儒主義者不同,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相信,奇跡式的改變是可能的。

第六, 關於神蹟

天國的“已然”意味著神跡的能力和醫治是可能的。耶穌通過醫治病人和使死人復活向人彰顯神的國度。但是,“未然”意味著自然界(包括我們)仍然服在必朽壞之下(羅馬書8:22-23)。因此,疾病和死亡仍然不可避免,直到基督二次再來。我們不能認為神跡和苦難的消除是基督徒生命中的常態,不能認為那些有信心的人生命裡就不會有痛苦。對比道德主義者,我們知道上帝可以醫治,也可以行神跡。對比實用主義者,我們不以強求神減少苦難為目標。

第七, 關於教會健康

天國的“已然”意味著,教會是現在就有天國能力的共同體。因此,教會就有能力徹底改變所在的社區。“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行傳2:47),這樣的福音果效是可能的!愛中的團契在不同的種族和階層中間“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是可能的!

但是罪的“未然”意味著,耶穌還沒有把他的新娘,就是教會,“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獻給自己(以弗所書5:27)。那麼,我們就不應過於嚴苛地批評會眾的不完全,也不能因為發現了缺點,就急不可耐地更換教會。錯誤不會從教會裡完全根除。“未然”意味著,在今天要避免用嚴厲的教會懲戒或其他方法達到造就完美教會的目的。

第八,關於社會改革

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基督甚至現在也在掌權,他的統治是超越人類歷史的(以弗所書1:22)。恩典的“已然”意味著,基督徒可以用上帝的大能改變社會現狀和社區。

但罪的“未然”意味著,會有“打仗和打仗的風聲”。自私、冷酷、恐怖主義、壓迫還會繼續。基督徒不對政治心存幻想,也不期待烏托邦式的社會。“未然”還意味著,基督徒相信任何政治的和社會的政策是為了帶來地上的公義。

因此,福音讓我們既不像基要主義(道德主義)那樣,對社會改變過度悲觀,也不像自由主義(實用主義)那樣過度樂觀。

總結

所有的問題,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都來源於沒能完全地應用福音,沒能“與福音的真理”相合(加拉太書2:14)。教會中所有的病竈和低效率都來源於沒能完全地應用福音。我們相信,如果在任何一間教會裡,福音按照其豐富性被闡述和應用,那麼這間教會都會看起來非常與眾不同。人們會看到清晰的道德觀念,但同時也有憐憫和靈活性。例如,同性戀曾經要麼被“嚴厲抨擊”,遭人恨惡,要麼被完全接受,他們從沒見過別的對待方式。再比如,無論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文化的精英人士,他們都不願意和貧窮的人成為朋友,一起生活,尊敬他們,一同敬拜,他們都不斷地把自己和社會中的其他人分別開來。在這一點上,他們是相同的。


Timothy Keller(提摩太·凱勒)是救贖主長老教會(位於紐約曼哈頓市)的創建者和曾經的主任牧師(已退休)、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的聯合創始人和副主席。凱勒牧師著述頗豐。如欲獲取他的更多資源,可瀏覽 Gospel in Life 網站,或在臉書推特上關註他。

Copyright © 2000 by Timothy Keller.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adapted form in Chapter 3 of the book Center Church by Timothy Keller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2).

We encourage you to use and share this material freely—but please don’t charge money for it, change the wording, or remove the copyright information.

相關書籍

21世紀教會成長學: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教會新異象 (提姆.凱樂 / 提摩太.凱勒)

相關講道

COVER GTC 2014 HK 恩典城市大會系列

以下是本台的 VOD 點播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也可以下載;適合用 LINE、WhatsApp、WECHAT 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 Google Chromecast Apple AirPlay 電視投放功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