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宗教理學:習得的知識(巴文克)

第25章 認識神:習得的知識

認識神:習得的知識

雖然「關於神之植入的知識」和「關於神之習得的知識」可能不是對立的,但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常常被解釋為,前者是指人與生俱來的、來自自身的關於神的知識,而後者則是通過觀察從外界傳來的,用來增強和擴大前者的知識。然而,這種解釋並沒有準確地描述兩者的區別。

因為嚴格說來,無論是關於神還是關於世界,知識都不是天生的。所有的知識都是從外部進入人的頭腦的。先天的只是得到知識的能力;但這種先天的能力只有在我們內部和周圍世界的作用和影響下才會被啟動。雖然「宗教的種子」確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要使它發芽和成長,卻需要人類生活的整個領域配合。就像人類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眼睛,但若不藉著太陽的光,就不能看到物體;信徒們同樣首先在神的所有作品中看到祂。此外,我們在上一章瞭解到,關於我們對神的認識之「先天性」和「與生俱來性」,基督教神學從未理解為人類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帶著對神的某種有意識的認識。它只是用這種語言來表明,對神的認識從來不需要通過強迫或暴力注入人裡面,也不需要通過邏輯論證或令人信服的證明,而是屬於人類的本性,是自動自發地產生的。在正常的發展過程中,不需要強迫或努力,人類就能達到對神的某種認識。

因此,對神的先天知識並不與對神的習得知識相對立,因為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前者也可以稱為習得的。事實上,神的啟示先於兩者,因為神沒有不為自己留下見證。祂以其永能和神性,從人外部和內部對他們施加了啟示性的壓力。在自然領域和人類領域,在心靈和良知上,在逆境和順境中,神都與人類迎面相遇。而人類既然按照神的形象受造,就被賦予了接受這種取示之影響的能力,從而獲得對這位永恆存有者的某種感覺和知識。對神的先天知識,在成為認知——因而不僅是認知能力,而且是認知行動——的那一刻,從來沒有脫離神從人內部和外部的啟示工作而產生,因此在這個程度上是習得的。

由於這些原因,對於關乎神的先天知識和習得知識的區分,過去通常有不同的定義。它包括以下兩點。

(1)對神的先天知識是自發獲得的,不需要努力或強迫,而對神的習得知識則是通過推理和論證,沿著因果關係、突出和否定的路線進行反思和證明。前者是純理性的(noetica;由智力領會的),後者是邏輯推理的(dianoetica;推論思維的結果)。

(2)由此產生了進一步的區別,即前者只包括原則,是普遍的和必要的,而後者更詳細,更精密,提供了更具體的命題,因此受到各種懷疑和批評。幾乎所有人都接受神的存在是既定的事實。然而,神存在的證明是由人類的思想發展出來的,因此是既被蔑視又被高度評價的。

這樣一來,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得到了正確的描述。關乎神的先天知識和習得知識的區分,不在於前者源自人類,而後者源自世界。甚至連道德證據也是人類固有的道德意識的產物。這兩者都同樣是神的完整啟示將神的知識引入了我們的意識。但在關乎神的先天知識的情況下,這種啟示作用於人類的意識,創造了印象和直覺。在關乎神的習得知識的情況下,人類思考神的那個啟示。他們的頭腦開始工作,思維過程被啟動,並以清晰的頭腦尋求通過推理和證明,從觀察受造者上升到觀察神(的實際)。事實上,在任何知識領域,人類都不滿足於印象和直覺。對他們來說,僅僅意識到一件事是不夠的。對他們來說,知道是不夠的:

他們想知道他們知道了。他們渴望解釋他們的知識之如何與為何。透過日常經驗獲得的普通知識,總是被驅使著去獲得真正的科學知識。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信仰渴望成為神學,對神的先天知識尋求在對神的習得知識中完成自己。p.79-81

點我購買《改革宗教理學(巴文克)》

巴文克出生於一八五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父親Jan Bavinck 是教會中的一位牧師,於一八三四年為了堅持歷史基督教的傳統,而脫離荷蘭國教。年輕時的巴文克,在高中時代是學校裡的高材生,成績卓越,後來就進入本教會 所辦的肯本(Kampen)神學院,但僅在此讀了一年 ,就轉學至黎敦(Leiden)神學院深造。黎敦神學院在兩件事上幫助了他:第一,重視學術;第二,很早就接觸到現代神學的思潮。這兩方面都對巴文克有很 大的幫助。巴文克在其人生的事業中,有非常堅實且高尚的神學知識的理想,在純正信仰的基督教占很高的地位。由於他非常熟悉新宗教的思想,以致加深了他對加 爾文主義的信念,並令他有資格成為一位神學家,同時實際地處理目前的問題。

延伸閱讀一《基督教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