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 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 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 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章8節)
第一章 什麼是行公義?
公義是照顧軟弱的人
彌迦書六章8節歸納出神要我們如何生活。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就是與祂相親相知,留心祂所望所愛。神所望所愛的是什麼?經文說「行公義、好憐憫」。乍看似乎是兩件事,其實不然。「憐憫」這個字,希伯來文是chesedh,神無條件的恩典和憐憫。「公義」原文是mishpat。在彌迦書六章8節中,「mishpat強調行動,chesedh強調行動背後的心態(或動機)。」因此,要與神同行,我們必須出於憐憫愛人的心,去施行公義。
mishpat這個字眼,以不同的形態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出現超過兩百次。它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公平待人。因此利未記二十四章22節警告以色列「無論是寄居的,是本地人,都依照同一條例(mishpat)」。意思是一視同仁,不論種族、社會地位,都依據案情的本質,量刑懲處或開釋。犯同樣的罪,應該給予同樣的刑罰。不過mishpat的意思並不只是懲處過犯,還包括賦予人應得的權利。申命記第十八章指示,應該用百姓收入的某個比例,供應會幕的祭司們。這份供給被稱為「當得的分(mishpat)」,指他們應得的,或他們的權利。同樣我們讀到,「為貧窮、困苦的人捍衛權益」(箴三十一9;英文意譯)。因此,mishpat是賦予人他所應得的,不論是懲罰,或者是保護、關顧。 正因如此,舊約聖經中這個字每一次出現,如果檢視上下文,有幾類人總是如影隨形而來。一次又一次,mishpat被用來描述為這些人伸張正義、提供關顧:孤兒、寡婦、外來者、窮人—有些人稱之為「軟弱孤苦四重唱」。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按真正的公平來審判,彼此以慈愛憐憫相待。不可欺壓寡婦、孤兒、寄居的和困苦的人。誰都不可心裏謀害弟兄。」 (撒迦利亞書七章9~10節)
現代化之前的農業社會,這四個族群毫無社會權勢。他們活在求取生存的層次,只要出現饑荒、侵略、甚至只是社會些許的動盪不安,可能幾天就餓死了。今天,這「四重唱」的範圍可以擴大,包括難民、外籍雇工、遊民、以及許多單親父母和老年人。
根據聖經,社會是否公義(mishpat),是按照它如何對待這四個族群來判斷的。對這四類人的需求,若有任何疏漏,不僅被稱為缺乏憐憫或仁慈,也被視為違反公義,有損mishpat。神珍愛、保護這些在社會、經濟方面最軟弱無力的人,我們也應當如此。這就是所謂的「行公義」。
公義反映神的品德
我們應該關心軟弱無依的人,原因何在?因為神關心他們。請思想以下經文:
他為受欺壓的伸冤,賜食物給飢餓的人。耶和華釋放被囚的,耶和華開了盲人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下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 (詩篇一四六篇7~9節)
因為耶和華—你們的上帝……他為孤兒寡婦伸冤【或譯:伸張正義(mishpat)】,愛護寄居的,賜給他衣食。 —申命記十章17~18節
看到聖經屢屢描述,神是這些弱小孤苦族群的護衛者,實在令人動容。其中的意義不容輕忽。當人們問我:「你希望我怎麼介紹你?」我通常提議他們介紹「這是提摩太.凱勒,紐約救贖主長老會的牧師」。當然,我還有其他很多身分,但那是我在公眾領域主要的工作。這樣想來,聖經作者對上帝的介紹是「孤兒的父」、「寡婦的伸冤者」(詩六十八5),這意義何等非凡!這是祂在世上主要的工作。祂認同無權無勢的人,為他們伸張公義。
我們很難想像,在古代社會,這是多麼革命性的觀念。斯里蘭卡學者雷馬強佐(Vinoth Ramachandra)稱之為「令人反感震驚的公義」(scandalous justice)。他寫道,放眼所有古代文化中,神祇的權勢力量,一概都是透過社會菁英的認同,藉著君王、祭司、軍事領袖來行使權力,而絕非被社會遺棄的人。在古代社會,反對社會領袖階層,就是反對神明。「但在這裡,依照以色列敵對者的眼光來看」,雅威上帝卻不是擁護位居權貴的男性,而是與「孤兒、寡婦、寄居者」站在同一邊,「祂在歷史中施展大能,是為了賦予他們能力」。
因此,從古至今,聖經中的至高者是一位站在無能、無力者這一邊,為貧苦者伸張公義的神。在其他所有宗教的神祇中,絕無僅有。P.15-18
慷慨的正義
行公義,好憐憫,本書作出最精闢又令人動容的解析!自人類開始具有公民社會的雛形,關於「什麼是正義(公義)」、「正義的源頭從哪裡來」,就成了無數哲士辯論不休的話題。惟一能確認的是,若沒有正義之袍加身,英雄行徑頓形失色;沒有公理正義為前提,升斗小民的義憤填膺只是渲洩怒氣毫無意義。長久以來,教會不太討論社會正義與福音之間的關聯,總認為那是所謂的社會福音,是自由派神學家、社運人士所關注的。教會不該浪費力氣關注社會正義相關的公共議題上;教會的任務就是領人歸主、搶救靈魂,而非投身社會改造。提摩太.凱勒牧師卻提醒基督徒,不要以為行公義就只是懲凶罰惡,行義的舉動實際上會影響教義的純正和導致靈性的虧損。他指出施行公義的對象應是窮人和弱勢群體,這是聖經極為重要的教導,與正統教義和福音大使命不相矛盾,甚至可以並行不悖。他藉著對聖經經文的全面分析和生動實例,讓人感受到上帝對於窮人和弱勢群體深切的愛,同時讓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會在行公義這件事上,有著深深的虧欠。更重要的是,凱勒牧師指出,慷慨的上帝,一向不吝揮霍祂的恩典,這是領受者得以行義背後其源源不絕的動力;正如信心必然帶來行為,蒙恩必然使人行義。本書讀來讓人心裡火熱,想要將信仰付諸實踐,以愛的實際行動去關心悲傷困苦的人群,並建設充滿公義與公平的社區。
1950年出生於美國賓州西敏斯特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哥頓康威神學院道學碩士於紐約曼哈頓創立救贖主長老會於西敏斯特神學院授城市宣教與實用神學,凱勒牧師安息於2023年5月。
初期牧會於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Hopewell, Virginia)。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Manhattan) 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今天,救贖主教會有超過五千人固定參加禮拜天崇拜,也在世界各地幫助建立了將近兩百間新教會。
他的作品還包括《工作魅力》(Every Good Endeavor)、《慷慨的公義》(Generous Justice)、《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王的十字架》(King’s Cross),以及《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