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 人如何改變 第七章
現實世界中,真實的你──炎熱篇(上)
聖經中一些最能安慰人心的經文裡,甚至都沒有「安慰」這兩個字在其中。它們也許不會與一個快樂的結局優雅地連繫在一起,或者是說出一些諸如神的應許、神的愛與恩典之類的話;但是,這些故事卻對我們每日所面對的真實世界中的困境,做出了詳實的記錄與描述。正因如此,它們能給我們帶來真實的盼望。詩篇八十八篇,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瀕臨死亡祈求 神救助(歌一首,可拉子孫的詩,就是以斯拉人希幔的訓誨詩,交給詩班長,調用「麻哈拉利暗俄」。)
- 耶和華、拯救我的 神啊!我晝夜都在你面前哀求。
- 願我的禱告達到你面前,求你留心聽我的呼求。
- 因為我飽經憂患,我的性命臨近陰間。
- 我被列在下坑的人中,就像一個沒有氣力的人一樣。
- 我被棄在死人之中,好像被殺的人躺在墳墓裡;你不再記念他們,他們也和你(「你」原文作「你的手」)隔絕了。
- 你把我放在最深的坑裡,把我放在黑暗的地方和深淵裡。
- 你的烈怒重重地壓著我,你的波浪從四方八面把我淹蓋。(細拉)
- 你使我的知己都遠離我,使我成為他們所厭惡的。我被囚禁,不能外出。
- 我的眼睛因困苦而昏花;耶和華啊,我天天向你呼求,向你舉手禱告。
- 你要為死人行奇事嗎?陰魂會起來稱謝你嗎?(細拉)
- 在墳墓裡有人述說你的慈愛嗎?在滅亡之地(「滅亡之地」原文作「亞巴頓」)有人述說你的信實嗎?
- 你的奇事在黑暗裡有人知道嗎?你的公義在那遺忘之地有人知道嗎?
- 耶和華啊!我卻向你呼求,我的禱告在早晨達到你面前。
- 耶和華啊!你為甚麼丟棄我?為甚麼掩面不顧我?
- 我自幼受苦,幾乎死亡;我受了驚嚇,以致困惑不安(「困惑不安」原文意義難確定)。
- 你的烈怒把我淹沒,你的驚嚇把我除滅。
- 這些終日像水一樣環繞我,一起把我圍困。
- 你使我摯愛的和同伴都遠離我,黑暗成了我的知己。
*新譯本
在黑暗中,覺得孤獨嗎?
當你閱讀詩篇八十八篇時,你的感受如何?請再閱讀一次,盡量將自己放在作者的處境裡。
- 第3至5節:你內心厭到極度的失望。
- 第6至7節:你厭到被神丟棄。
- 第8節前段:你失去了朋友。
- 第8節後段:你厭到受困和無助。
- 第9至12節:你覺得幾乎喪命了,雖然大聲疾呼,卻沒有人前來救助。
- 第13至14節:你感到神對你掩面不顧。
- 第15至17節:你覺得壞事一直臨到你,而且沒有轉圜的餘地。
- 第18節:你感到每日一醒來就好像置身於黑暗世界裡。
這首詩篇沒有一個正向、令人振奮的結局,這是否讓你感到困惑?這個充滿黑暗的詩篇存在於聖經當中,是否讓你心神不寧?你是否懷疑,從閱讀這首篇章中,我們究竟可以獲得什麼益處?以下列出的項目,是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的:
- 無論是最大的喜悅,還是最深切的悲傷,神了解人類全部的經歷。
- 救贖主的同在與應許,就是針對住在這世界中經歷各樣事情的人們。
- 神對這些經歷的不加掩,吸引我必須誠實面對我所面臨的事物。合於聖經的基督信仰,對於生命從來不抱持「盲目」、「不關心」或「禁慾主義」(極盡刻苦自律)的態度來面對。
- 帶著我的失望、疑惑、懼怕來到神面前,是一個信心的
- 舉動。詩篇八十八篇提醒我,在這些幾乎絕望的境遇中,我仍要快跑向神,而不是轉身離開。
- 聖經所描寫的,不是抒情詩般的世界、裡面住著從不犯錯的高貴人士。相反的,聖經描繪了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美善與醜惡的事情都會發生;人們會做出最好的與最駭人的選擇;這是一個讓我們歡笑的世界,然而更多時候,它卻讓我們傷心落淚。
當你檢視自己的生活時,你是否像這首詩篇的作者?你能向神如此坦誠嗎?或者,在你所身處的炎熱當中,你害怕去檢視你所做的回應?你是否會猶豫,將內心的苦情向神傾訴?你是否覺得需要在人前裝出一個信心堅固的「光鮮門面」?你在基督裡的信仰,是否真實、有力地影響著你每日的生活?
在一次週三晚間的小組聚會裡,我突然獲得了一個領悟。當時弟兄姊妹正在分享他們的禱告事項,但是,這些禱告事項像是一張購物清單似地,將環境所造成的結果,老調重彈地自我保護一番;更糟的是,這個禱告竟被偽裝成開誠佈公的良好。隨即,一些問題不斷從我心中湧出。為什麼在提出禱告事項之前,我們都覺得自己需要先行清理、美化一番?為什麼我們的自欺欺人,即使是在分享禱告時,騙術都是如此高超?為什麼我們如此擅長分享我們所面臨的困境,卻如此懼怕探討我們在困境中的掙扎?我們確實關切我們可以得到的幫助,或者我比較在意別人用什麼樣的眼光看我?我們真的認為,神會被我們的罪與軟弱所擊退嗎?我懷疑我們所欺騙的,究竟是別人,還是我們自己?這種虛偽的禱告分享,好像是一套沒有說出口、但是人人同意的潛規則。這簡直是一項沉默的陰謀。
我環視整個房間。我以為我對這些人非常熟識。我確實知道其中某些人所面對的困難,但是,我對他們心裡面的爭戰,卻了解得很少。
我將我的想法帶回討論裡,並決定打破這一個沉默。我並沒有認為我比其他人更好,我也曾參與在這個一向沉默的陰謀當中;但是我決定,我不再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了。那一晚,我懇切禱告,希望神會拆毀恐懼的牆。因為這個牆會阻攔我們,讓我們無法與人分享我們的心;而且,這一面牆會讓我們無法將真實發生的事情,帶到神的面前。我祈求神賜給我們盼望、信心與勇氣,將我們的掙扎用能到達祂耳朵的言語,表達出來;因為祂是那賜憐憫、赦免、智慧、能力的終極源頭。出乎我意料的,其他人也以類似的禱告接替下去;他們承認了自己的懼怕、疑惑與掙扎。那一晚,神開始改變了我們的小組。p176-183
真實的悔改,信心的茁壯。許多人常以為「只要更換一個環境、中止一段關係,就能擺脫眼前難處」,卻忽略自己的角色、責任與影響力。其實,困境與順境都是生活百樣,關鍵在於十字架的功效與聖靈的更新。真正持久的改變不是從信主年日、服事頭銜、聖經熟悉度、奉獻多寡、短宣次數等外在表現衡量。教會或福音機構常犯的錯是︰當人還沒有「真正委身於每日悔改」就委以重任,導致服事與生活問題叢生。《人如何改變》三書是使者聖經輔導蛻變系列之一,期望經由教師講解、充分討論、課後操練,幫助學員靠著基督的恩典改變自己,確實活出基督的樣式之後,方能成為主的器皿,幫助他人生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