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把人造成男的和女的(袁幼軒)

祂把人造成男的和女的

性、性別、神的形像

「性別」(“gender”)是一種社會建構嗎?(社會建構論認為許多事實或知識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譯注)男或女應該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有兩種以上的「性別」嗎?

十年前,除了世俗大學的英語和婦女研究系所,這些問題都還聞所未聞。然而也許這聽起來很怪,甚至該受天譴,今天很多人對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也許你的幼稚園小朋友有個玩伴,養成了「性別中立的」觀念,或是你的咖啡店使用有「首選代名詞」(“preferred pronouns”)(第三性的性別選項――譯注)的名牌;或者有點尷尬,你可能有個正在「變性」的家人。

雖然現代西方已失去了性別的界線,為眾多所謂的性別選項歡慶,可是基督徒應該如何根據聖經來理解、批判現今的性別概念呢?我們會先理解這四個範疇(性、性別、規範、呼召),而不是把它們混為一談了。

性:男的、女的

「性」這個詞有兩個定義,可以指性交的行為,或男女的類別。我們在這裡要討論的,是集中在第二個定義上。

作為男的或女的生理性別(sex),是客觀、二元的分類。在這個意義上,性別指的是生育功能上的劃分。然而今天很多人聲稱,性別不是客觀的,而是獨斷的。例如,有人堅稱,性別是在出生時「被賦予的」。這根本不是事實,新生兒的生理性別是根據嬰兒的性器官用肉眼觀察到的,是透過DNA測試從基因方面證實的。

可是「陰陽人」呢?這種非常罕見的情況(據說是幾千分之一,不是幾百分之一)是否證明了性別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答案是否定的,兼具兩性是種生物現象,即一個人可能有生殖器難以辨別或基因變異的情況。然而,在人類生物學中,畸形不會使分類無效。

性別:自我知覺(Self-Perceptions

另一方面,「性別」這個現代的概念,是相當近期的發明,研究起來也更加困難。與生理性別不同,社會性別(gender)是種僅僅客觀存在於語言學領域的類別,它並不指向任何有形的東西。相反地,「性別」正被用來指向獨立於生理性別的一種心理現實,它是對「是男是女」的主觀自我知覺。

目前,「性別」這種心理學概念,其實是在語言上被強制執行的,要求人使用首選代名詞、重新挑選的名字來配合自我知覺,而不是客觀事實。但人心就是這樣被改變的――先改變語言。

考慮到生理性別是客觀的,社會性別是主觀的,你可能認為我們所重視的,是讓一個人的主觀想法與客觀的事實一致。事實卻恰恰相反,如今我們文化所重視的,是改變我們身體客觀的、自然的事實,以配合我們自己的主觀感覺。

大多數人的自我知覺都與自己的生理性別一致,但對一小部份其他的人來說並非如此,這種不一致帶來的精神痛苦就是所謂的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是一種墮落的心理後果。有些人選擇自我認同為「男變女」或「女變男」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說到底就是讓心理凌駕於生理之上。

然而,這種新形式的二元論將心智與身體分開,把「自我認識」(self-understanding)提升至個人特質的決定因素――因而有了「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這個新詞。事實是,自我感知(sense of self)頂多描述我們的感受,而不是我們的身份。

規範:文化期待

但有些人聲稱,男女其實是由文化決定的。這種明確的謬論,是將男女與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的單獨分類混為一談了。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是與身為男人或女人相關的行為特徵。誠然,這些社會規範有時會取決於我們的文化與期待。

例如,在美國的某些地區,有男子氣概常常意味著粗魯、強硬、冷酷無情、毫無藝術品味。對一些人來說,典型的純美國男人可能是個粗獷的、嗓門大的、誇誇其談的橄欖球運動員或建築工人。然而在很多其他的地方,這兩個例子不會被視為有男子氣概的人,而是野蠻的人!

誰說男人不能有藝術天賦?猶八「是所有彈琴吹簫的人的鼻祖」(創四21,新譯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唱戰勝埃及之歌(出十五1~18)。大衛擅長彈奏豎琴,寫下為數眾多的詩篇(撒下廿三1),他也指派人在聖殿裡擔任樂師(代上廿五1~31)。

誰說男人不能感情豐富?先知中有許多人,比如說以斯拉、尼希米和耶利米,都不害怕透過公開流淚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拉十1;尼一4;哀一16)。連耶穌自己也當眾哭泣(約十一35)。強烈的情感不是女人獨有的。

大衛王以一顆跟隨神的心聞名,他以英勇的行為著稱――首先身為一名牧童,他為保護羊群與獅子和熊搏鬥,接著是個挑戰巨人歌利亞的年輕人,後來又成為戰士君王。但大衛的敏感和直覺也很有名,大男子主義文化會視其表現與「真男人」的特質不相稱。如果大衛在今日長大,成了彈奏豎琴的小男孩,有些孩子可能會取笑他是個娘娘腔。

呼召:男人和女人

這意思是男女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嗎?與尋找主要來自社會的線索相反,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聖經。文化對男性和女性的規範也許是由社會所塑造的,但神的話語告訴我們,男女不但在價值上是平等的,他們的呼召也是不同的。我們把這種呼召的不同認定為聖經中的男人和女人,一個世俗世界不會承認的類別。

在創世記載中,神將女人造成男人「合適的幫助者」(創二18,中文標準譯本)。幫助者(希伯來文 ‘ezer)這個字的意思,不是一個比較沒有價值的人。事實上,‘ezer在舊約裡出現了21次,其中16次指的是幫助以色列的神。

「適合他」(kenegdo)傳達了互補性――既相似又相異。亞當和夏娃兩個作為人類很相像,作為男人和女人又不相似。神打算讓女人去補足男人,而不是去複製男人。這種呼召的不同,從起初就是神的設計。

使徒保羅勸丈夫要愛他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五25),勸妻子要順服她們的丈夫,「如同教會順服基督」(弗五24)。這些清楚的呼召在婚姻裡、在教會裡、在其他領域裡也非常重要。

越過生理

在聖經第一章裡,神創造天地,用活物填滿大地。受造萬物之冠是亞當,或人(人類)。在所有各種人類特徵中,神特別強調這一個:男、女。

在「神的形像」與男女存有學範疇之間,創世記一章27節表達了一種不可否認的關係。這節經文由三行詩組成,第二行和第三行的結構是平行的,表達了神的形像與「男女」之間的關聯:

於是,神照著自己的形像創造人,

照著神的形像創造了人,

他創造了男人和女人。

「是照著神的形像被造的」和「是男的或女的」,對作為人來說,是很基本的。性別(男、女)不是簡單的生理或基因構造,就像作為人不是簡單的生理或基因運作一樣。性別首先是一個神創造的屬靈與存有學的事實,是男是女,人不能改變;性別是神作品的一個類別――祂原創的、永恆的設計。

儘管任何人都可能試圖在他或她自己的身體上改變這個事實,他們能做的最多是人工移除或增加身體部位,或是使用藥物,以非自然的方式抑制一個人身為男性或女性的要素――生理與賀爾蒙的事實。換句話說,心理僭越了生理;我的感受成了我的身份。在拒絕身體和基因事實的同時,我們就讓經歷取代了本質,更重要的是,取代了神的形像。

唯獨經歷(Sola Experientia

作為今日生活在迷茫時代的基督徒,我們必須承認,世界混淆了這四個範疇。世界會認為男子氣概是一種社會建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但不是全部),然後堅稱男性和女性也是一種社會建構――顯然不是。

最終的問題是:基督徒在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時,應該把他們的重點放在哪裡?「跨性別」不僅僅是一場「何謂男性、何謂女性」的戰鬥,而是一場「何謂事實、何謂真實」的戰鬥。面對危害甚大的謊言,基督徒不能只是點頭和禮貌地微笑。

源自於浪漫主義和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告訴我們:「你就是你的感受」。因此,經歷才是至高無上的,其他一切都得在它面前卑躬屈膝。Sola Experientia(「唯獨經歷」)戰勝了Sola Scriptura(「唯獨聖經」)。

但神說的是:「你是我把你造成的那樣」。真理不是我們感覺到的東西,不是根據我們的自我知覺。事實上,聖經告訴我們,墮落的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所以我們需要把它們交給神,因為我們可以「倚靠耶和華直到永遠,因為耶和華是永久的磐石」(賽廿六4)。

我拒絕讓我的心理高過我的生理。作為一個基督徒,我拒絕讓任何一者凌駕於聖經之上,我就是神造成的那樣(祂不會犯錯)。所以我是誰?神把我造成什麼樣子?

我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的,我是個蒙救贖的基督徒男人,不多也不少。

渴慕神網站作者介紹:

袁幼軒博士在慕迪聖經學院教授聖經超過十年,他關於信仰與性傾向的演講事工已經遍及五大洲。他在會議、大學校園和教會中演講。他和他的母親合著了他們的回憶錄(現在有七種語言版本):《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校園出版),他也是《為無聲者發聲》(Giving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的作者。袁幼軒畢業於慕迪聖經學院、惠頓學院研究所,並在伯特利神學院(Bethel Seminary)獲得教牧學博士學位。他最近的著作是《聖潔性戀――性戀沒有灰色地帶》(道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