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媒體初階研習
第一講:進入基督教與媒體的呼召

目錄
30 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耶和華已經提他的名召他, 31又以上帝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32能想出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 33又能刻寶石,可以鑲嵌,能雕刻木頭,能做各樣的巧工。 34耶和華又使他,和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心裏靈明,能教導人。(出埃及記35:30-34)

1. 上帝提名召喚——呼召——重生
30 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耶和華已經提他的名召他(出埃及記35:30)
什麼是呼召?提名呼召是上帝的創造
呼召的第一個問題。你是否有上帝的聖名為印記?(改姓耶和華,成為皇室一員)舊約中的聖殿裡,祭司的冠冕上有一面金牌,上面刻著「歸耶和華為聖」。約翰在錫安山的異象,聖徒都有基督的名和祂父的名寫在額上(參啟十四1)。
救恩的意義是上帝將祂的名寫在你的頭上,你的手上。祂使你成為屬祂的子民,祂的名也因此成為你的名。祂的呼召帶有能力。以西結看到上帝的百姓好像一大片墳場。他們好像枯骨充滿整個死蔭的山谷。但先知受感動大喊:「枯乾的骸骨啊,要聽耶和華的話。」——他就親眼目睹復活的神蹟(參結卅七)。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祂的名字就是生命。他們復活,他們成為極大的軍隊。

這呼召臨到了你嗎?除非你先有歸向基督的呼召,否則你不會得到服事的呼召。除非你先悔改祈求上帝賜你救恩,否則你也不敢舉手奉上帝聖名祝福祂的百姓。在你尚未悔改得救之前,你所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蒙召服事基督,而是蒙召歸向基督。(摘自《天命與你》p.10-12)
我的意思就是:你重生了嗎?除非你重生了,否則事奉跟沒關係,反之亦然,若你蒙救恩了,你一定會事奉拯救你的上帝,事奉為你捨命的救主耶穌基督。基督是「主」,有主人就有僕人。不事奉的僕人有用嗎?沒有用。忠心良善的主人期待的僕人。

Agnus Dei(拉丁文:上帝的羔羊)是西班牙巴洛克藝術家法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 於 1635 年至 1640 年間完成的一幅油畫。
2. 上帝的靈充滿——聖靈——事奉
耶和華使他們的心滿有智慧,能做各樣的工,無論是雕刻的工,巧匠的工,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和細麻、繡花的工,並機匠的工,他們都能做,也能想出奇巧的工。(出埃及記35:35)
會幕是什麼?
會幕就是上帝與人同住的地方。在創世記中上帝與人在哪裡同在?在伊甸園。出埃及後,在曠野中,上帝在哪裡與祂的百姓同在?在移動式的會幕。在耶穌撒冷?聖殿。在新約中基督就是聖殿,基督升天後聖靈降臨,聖殿在哪裡?在基督徒身體中。
而這裡說上帝賜下藝術的恩賜要做在哪裡?做在會幕上。
會幕在舊約裡代表著什麼?代表無罪的羔羊為人的罪被宰殺之處。至聖所裡面有什麼?有約櫃。約櫃中有什麼?有三樣的東西:盛著嗎哪的金罐、亞倫發芽的杖、並兩塊約版——它們個別代表救贖與律法。舊約中有兩大系統,一個是聖潔的律法,一個是獻祭的系統。一個是律法,一個是救贖恩典。這兩樣在會幕中被放再一起——這正是上帝的公義與慈愛相親之處。在新約中,會幕是指向誰?被宰殺的羔羊是指向誰?為何有十字架刑罰?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
所以藝術恩賜的目的——應該說所有的恩賜的目的,都是為人指向聖潔的上帝與上帝的救恩。

Georg Jensen喬治傑生銀飾墜鍊
3. 構思藝術設計——成品——真、善、美
31又以上帝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32能想出巧工。(出埃及記35:31-32)
藝術美善真理
上帝為藝術所給予的自由,並不表示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正如祂對其他事物一樣,祂對藝術也有極高的標準。,上帝的美學標準包含良善、真理與美麗,且這些標準並非相對,而是絕對的。基督教對藝術的觀點因此與後現代「沒有絕對」的假設背道而馳。良善同時是一種道德與美學的標準。顯而易見,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不得創作違反十誡(尤其是第二誡,明令禁止對神明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虛假崇拜塑造偶像)(出20:4–5)的作品。同理,基督徒藝術家也不得製作任何不道德或為宗教崇拜而設計的作品;但良善同時也是一種美學範疇。以色列的藝術家被呼召來創作「好的藝術」——即優秀的藝術,在特定藝術領域中展現徹底的技術掌握。
上帝在最後的指示裡說,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要按照祂的規格完成所有物件(出 31:11),若我們仔細瀏覽先前章節,會發現上帝對如何建造會幕的指示多麼細緻。祂對會幕的精心規畫提醒我們,祂的完美為我們奉祂之名所創作的一切樹立了標準;無論我們最終創作的是什麼,不僅只在視覺藝術,也包含所有藝術形式,都應該盡力做到最好,將最優秀的成果獻給上帝。這並不是說聖經為任何特定藝術形式所需的技巧提供了具體資訊,而是說藝術的「良善標準」源於受造界本身,包含於任何工藝的物理素材——目之所見、耳之所聞。正如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所寫:「藝術家除了使用材料,還能用什麼呢?無論是他那短暫的心弦,或任何手邊的『汙泥』,都可以被使用。」於是,攝影師會學習光影特質,以及拍攝與沖洗照片的技術層面;而聲樂家則透過實驗共鳴、咬字及其他發聲因素並聆聽成效來學習歌唱。這些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卓越之處內含於藝術形式自身,因此它是上帝的一般啟示一部分;判斷好壞藝術的區分主要不是從聖經習得,而是來自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但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知道此中的差別,也欣賞優秀;若要討祂喜悅,藝術必須同時具備真實性或者是說符合真理。

反思:我們可以用盜版的圖片嗎?盜版軟體?你的Windows是正版的嗎?永遠是某個「姪子」灌的?你會看來路不明的PDF書籍嗎?你知道出版一本書是由多弟兄姊妹們用心編輯的書籍嗎?你使用別人的東西你會標示出處嗎?在學術界中剽竊plagiarism是嚴重的倫理道德。你願意悔改嗎?用當滅之物拿來事奉永生的上帝適合嗎?上帝是什麼樣的上帝?上帝是聖潔的上帝。
藝術能呈現上帝的創造
自古以來,真理便是藝術的一項重要指標,藝術就是一種(抽象,形而上的)真理的「具體化」;它穿透表面,呈現事物的真貌。會幕就是很好的例子:整個建築旨在傳達關於上帝以及祂與子民之間關係的真理,而為了達成這目的,會幕中運用到的藝術必須是真實的:要真實貼近大自然。譬如,當它展現某種受造物(如石榴花)時,就要真實反映上帝原本的創造。
藝術同時也必須符合上帝的屬性。會幕中的每個部件都代表一些關於上帝的真理:那黃金的約櫃象徵祂君王寶座的權威,銅盆則表示祂潔淨罪惡的能力,如此類推。為了準確傳達這些意涵,會幕必須講求真實——它的藝術是為了服事它所承載的真理。藝術以多種方式傳達真理:有時透過講述故事,而故事若能真實表現人性經驗,便是對人類處境的一種具體化;有時藝術以命題形式傳遞真理,這在文學藝術中特別明顯,因為它以文字表達;藝術也能傳達情感與體驗層面的真理,而且往往不需文字,正如音樂所展現的。然而,無論是透過何種故事、想法或情感傳遞訊息,藝術唯有在某種程度上指向那唯一真實的救贖故事——上帝的創造、人類的罪,以及因基督之恩典而得勝——才算是真實。現代與後現代藝術時常宣稱表現人類存在的痛苦與荒謬,然而那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基督教對人性狀況的看法更為完整,也因此更富盼望(並且更接近真相)。

《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在1893年的作品,表現主義的代表作,表達強烈的「存在性焦慮」。
藝術能呈現世界的墮落
基督徒藝術家會頌揚上帝所創造世界的根本良善——那是真實所在;這種頌揚不是天真浪漫的理想主義,而是健康的寫實主義。同時,基督徒藝術家也哀嘆罪惡醜陋地侵入這個因墮落而扭曲的世界,悲傷那失落的伊甸之美。當真正的基督教藝術表現人類墮落後的苦難時,它必然帶有悲劇感受,

藝術能呈現上帝的救贖
基督教藝術具有救贖性,這也是它最崇高的目的;藝術始終是在詮釋真實,而基督徒該從整體面向詮釋它,包含耶穌基督降世、受死、復活為世界帶來盼望的事實;與其在虛無與絕望中沉淪,基督徒藝術家知道有一條出路,因此他們創造蘊含恩典的圖像,藉著預示基督裡救贖的可能,喚醒人對新天新地的嚮往。荷蘭美術評論家漢斯‧魯克馬克(Hans Rookmaaker)指出,正是基督教關於恩典的教導,解決了在充滿罪與不敬虔的世界中,我們該如何生活的實際問題,他說:「在那些充滿仁愛、善良、正直、真實之處,也就是符合上帝對受造界旨意與法則之處,基督徒不僅能欣然接受,也會積極投入並享受上帝所造的一切美好事物;但若這些事物已被罪腐化或扭曲,那麼基督徒必須透過他的生活、言語、行動以及創造力來表明上帝原先的旨意。基督徒是在基督裡已經成為新造的人,得著那與上帝起初對人原始的設計的和諧的新生命,更領受從聖靈而來的大能,幫助他在世界中實踐出這領受的新生命。」
能榮耀上帝的藝術,必然是良善、真實,並且最終是榮美的。
今天,藝壇似乎處於某種「醜陋美學」的狀態;過去,美是一位藝術家最優先考量之一,現在許多藝術家卻幾乎將美拋到最後,甚至根本不將它列為藝術評判標準。

微小的土星內部衛星 Daphnis 的引力擾亂了土星 A 環粒子的軌道,並將雕刻成波浪。
然而,上帝至為熱愛美,這點可由遍布在祂所創的宇宙長廊裡的作品一窺端倪;祂對形式與功能同等重視,因此僅僅讓會幕的結構安排妥當並不足夠,它也必須是美麗的:布料的色彩、寶石的閃耀、物件的形狀,以及各部件之間比例的對稱都展現了美感。這座會幕是一件美的作品,上帝為此甚至破天荒地讓它的創作者得著聖靈的賜予。這些都讓我們更認識上帝作為藝術家的特質:祂熱愛美。美與真理是相互關聯的,正如詩人濟慈(John Keats)在著名的〈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中所言:「榮美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榮美——這就是你所需明瞭的一切。」若照字面理解,濟慈將真理與榮美視為同一,以及認為這是全部知識總和,確實言過其實;然而,這凸顯出一件事,就是「真理與美間確有緊密連結。」
部分現代與後現代藝術的問題,在於它們只想傳遞「真實」,卻犧牲了「美」,僅展現醜陋與疏離,而忽視了「創造與救贖」的美;至於不少所謂的「基督教藝術」則常出現相反情形:想突顯美卻不承認罪的真實面,如此便失真,掩蓋了人類墮落所帶來的悲劇性後果。想想那些明亮的風景畫,描繪一個彷彿不受墮落影響的理想世界,或是旋律輕快歡愉的音樂,將基督徒生活形容得毫無陰霾;這世界或許很美好,但不是耶穌降世拯救的真實的一個世界。那麼,什麼樣的藝術能符合上帝在會幕中所展現的標準?答案是不惡、不假、不醜,而是良善、真實並且美麗的藝術。換言之,我們的藝術應該與我們的上帝同本質,因為祂本為善、真實、且榮美。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既是良善的並且所做的都是善的(詩107:1; 119:68),上帝也是真實並且信實的(賽45:19; 帖前1:9),並且祂的存在就是榮美(詩 27:4)。
如今,這位良善、真實又榮美的上帝對我們說了一段或許可以視為「基督信仰與藝術的宣言」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4:8)雖然這節經文對整個基督徒生活有更廣泛的含意,但至少也能作為藝術家與藝術的一套道德與美學規範。
這並不代表良善、真理、與榮美,在實際定義上總是輕而易舉(尤其是在「美學」的部分);也不表示基督徒藝術家從不描繪醜陋之事,畢竟我們也要表現一個墮落世界的真實醜惡的一面。事實上,基督教透過「罪」的教義為醜陋提供了最佳解釋:這世界已被罪所玷污。法蘭西斯‧薛華(Francis Schaeffer)指出,這可被視為基督教藝術的「次要主題」,即在人離開基督後的迷失,以及基督徒生命中失敗犯罪的層面。但我們總會被那「長存的美」所深深的吸引——那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在哪裡,以及我們在基督裡將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真理。依據薛華,這才是基督教世界觀的「主題」:上帝的救贖恩典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了意義與目標。在一個被罪玷污醜化的世界裡,基督徒藝術家透過創作「好的作品——真實之美」的作品,來呈現救贖的盼望。(摘自:Art of God’s sake, Philip G. Ryken《為上帝而創作的藝術》(萊肯)暫譯)

菲力‧萊肯(Philip Graham Ryken,1966- ) 美國惠頓大學的第八任校
1992 美國費城西敏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道學碩士
1995 英國牛津大學歷史神學博士 1995-2010 繼承博愛思(Dr. James Boyce)牧師
擔任費城深具歷史意義的第十長老會主任牧師 2003。

4. 也能教導別人——傳承——恩賜是為基督的身體(教會)
34耶和華又使他,和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心裏靈明,能教導人。(出埃及記 35:34)
4恩賜雖然有所不同,但聖靈卻是同一位; 5服事工作雖然有所不同,但主卻是同一位; 6功用雖然有所不同,但在每個人裡面運作萬事的神卻是同一位。 7不過聖靈顯明在每個人的身上,是為了共同的益處。(哥林多前書12:4-7)(中文標準譯本)
恩賜從來都不是要榮耀自己,建造自己的,是為建造教會的,是為教會的益處的。他是雙刃劍,你要把榮耀指向基督,指向父神,建造教會,使教會更加的榮美。否則你就在誤用恩賜。想一想如何呈現程序單,想一想福音單張,想一想福音海報,教室的佈置,影音直播,活動拍攝,社交媒體的呈現…等等。要有這一場戰爭的心態。是上帝的國度,榮耀的國度,是基督掌權全地的榮美的呈現。
點我觀看完整版《 進入基督教與媒體的呼召(杜宗翰台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