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渴望伊甸園,而且我們不斷瞥見它。我們的本性全然敗壞,其中最仁慈和善的部分,也仍然沾滿了『放逐』的感受(托爾金(畢爾))神與人同住

伊甸園是聖殿(畢爾)

神與人同住|畢爾|第1章

伊甸園是聖殿

創一~二章的背景

渴望。我們是充滿渴望的受造物。當我們誤判這份渴望的對象時,我們就會變得灰心和失望。我們渴望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卻常因發生衝突而受挫;我們渴望能心滿意足,卻常因不滿而受挫;我們渴望活得有意義,卻常因自己的力不從心而受挫。托爾金(J. R. R. Tolkien)診斷出這份渴望的根源:「我們都渴望伊甸園,而且我們不斷瞥見它。我們的本性全然敗壞,其中最仁慈和善的部分,也仍然沾滿了『放逐』的感受。」我們內心的渴望因這放逐而受挫,但在神最初設立於伊甸園的居所裏,這些渴望能完全得到滿足。神在祂居所的同在,充分滿足我們對人際關係、心滿意足和人生意義的渴望,而創世記的開頭幾章表明神要這些渴望如何完全得著滿足——也就是在伊甸園裏得著滿足。神在伊甸園這座「園子與聖殿」裏,為自己而將我們創造成祂的形像(創一~二章)。神在伊甸園裏的同在,使人領受生命和人生目的,因此我們不難明白「除非我們在祂裏面尋得安息,否則我們的心就永不安寧。」在本章裏,我們會探討聖經如何將伊甸園描述成一座聖殿和神的居所,來滿足我們對生命和人生目的之渴望。

伊甸園是神的居所

  在創世記第一至二章和更寬廣的舊約見證裏,我們看見伊甸園被描述成聖殿和神的居所。甚至連看似隨意提到神在伊甸園中「行走」(創三8),都帶有豐富的言外之意,使人聯想到神在聖殿裏的同在。在利未記第廿六章,耶和華應許要在他們中間「行走」,並要作他們的神(利廿六12)。在申命記第廿三章,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要保持營地的聖潔,因為祂要在他們營中「行走」(申廿三14)。當大衛計畫要蓋聖殿時,耶和華提醒他說:「我……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撒下七6)。與此類似地,神也在伊甸園中「行走」(創三8),因為伊甸園本身就是聖殿和神的居所。

更明顯的是,以西結將伊甸園稱為聖殿,說它是:「神的園………神的聖山」且包含「聖所」(結廿八13-14、16、18)。「山」和「聖所」在別處也指向聖殿。以西結也提到一位彷彿亞當的人,在伊甸園裏如祭司般穿戴鑲有寶石的衣物(結廿八13;另參出廿八17-20),這人的罪孽褻瀆了聖所,並使他被逐出去(結廿八17-18)。因此,以西結書第廿八章18節非常明顯將伊甸園稱為聖殿,其中有位像亞當的人物,是此聖殿的祭司。

  還有其他證據和線索,可幫助我們將伊甸園視為第一座聖殿。在至聖所裏的約櫃裝有律法書(此書可使人得智慧),而這約櫃呼應著分別善惡樹(此樹也可使人得智慧)。不論是碰觸約櫃或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都會導致死亡。伊甸園的入口是在東邊(創三24),正如聖殿的入口也是在東邊(結四十6)。伊甸園和聖殿的共同特點,就是神那能使人得智慧的聖潔同在。

  神在伊甸園裏的同在,聯結於園子裏有關生命和人生目的之象徵。伊甸園裏的景象,極醒目地呈現人類的基本渴望要在神的同在裏得到滿足。例如,生命河的水和生命樹的果子,能滿足人對生命的渴望。亞當領受祭司的呼召,要負責修理看守這座「園子與聖殿」,而這能滿足人所需要的人生目的(創二15;參民十八5)。伊甸園和會幕/聖殿的相似之處,進一步證明我們對生命和人生目的之渴望,要在神的同在中才能完全得到滿足。

神與人同住──擴張伊甸園直到地極 (畢爾, 金恩)

這本書使我們對伊向園有一個解新的視野。舊約裡的伊甸園,並不是一個被遺总的古老以色列傳說。透過畢爾和金恩的聖經神學觀點,從伊甸園到嚝野的會幕,從耶路撒冷的聖殿到耶穌基督和新天新地,使教會得以從中認識今日這時代的福音使命。——王俊豪 牧師(改革宗神學院 舊約教授)

在聖經裡,神並非只任在高大之上,而是也佳在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且佳在我們裡面。我們渴望更多聽見神的同在,以及祂要與我們同住的應許。若要了解聖經所說的 「神的同在」,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去學習聖經對「聖殿」及 「耶穌是眞聖殿」的教導。畢爾在這方面撰寫了令人信服的學術著作。在這本書中,畢爾和金恩讓牧者們更容易理解這些概念。此書能爲講道帶來極大的幫助,並且對於常為孤單所苦的信徒而言是帖良藥。我強力推薦此書。—— 傅蘭姆 (John 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