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真偽辨:簡介(梅晨)

基督教真偽辨(梅晨)

第一章 簡介

我們確實認為新派神學是走回頭路,把基督教弄成不是基督教,或是把基督教的層次降低,不過請讀者不要誤會,我們這樣說不是在講他們壞話。有些人說某甲不是基督徒,就代表他瞧不起某甲,但是我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

蘇格拉底、歌德(Goethe)都不是基督徒,可是我們和大家一樣尊敬他們,承認他們的成就非常偉大,一般人根本比不上。如果說天國裡最小的也比他們大,那絕不是因為天國之子本身有什麼長處,而是因為天國之子領受了不配得的恩典;這應該使天國之子更謙卑,而不是更自大。

不過這些都不應該模糊我們討論的焦點。如果我們想到,教會的講台有一天都被新派神學控制(其實許多教會現在已經被新派神學控制了),地上找不到基督教,人們再也聽不到福音,那麼我們就更能體會出,現在所討論的事情何等重要。「怎麼傳道」固然重要,但是「傳什麼道」比「怎麼傳道」重要千萬倍。

我們探討這個問題一定讓許多人覺得不耐煩。他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既簡單又乾脆,使他們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已經解決了,不需要舊事重提。舉例來說,今天有許多敬虔人士會說:「何必要護衛聖經?聖經不是神的話嗎?神的話不就是真理嗎?這麼直接了當的事,還需要辯護嗎?為真理辯護,不是反而會把真理弄模糊嗎?如果科學與聖經衝突,那就是科學有問題嘛!」我們對這種人要致最崇高的敬意,因為我們相信他們已經抓到要點了;他們走一條簡單而直接的路,這樣就信了。但是別人沒辦法這樣,而必須經過一番心靈掙扎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這些敬虔人士對我們探討的問題不感興趣,也是在情理之內,意料之中。

還有更多的人也以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不需要再探討或辯論了,所以對我們所說的也沒有興趣。他們的態度是另一個極端,就是根本不信。這本書如果落在他們手中,一定被扔到一邊,認為又有人要為一個已經搖搖欲墜、無藥可救的立場辯護了。

他們會說:「哇!今天還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耶!」或說:「哈!今天還有人想幫基督教辯護,要我們相信神蹟、救贖這一大堆東西呢!」這兩句話背後的心態是一樣的,就是認為「基督教正在蓬勃發展的時候,忽然挫敗、停滯不前」。他們承認這種現象很罕見,研究起來很有趣,但也僅止於有趣而已。

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要從它目前的態勢就可以斷定,它是高估了現代科學的成就,對眼前的情勢認識不清。

前面提過,現代科學確實成就非凡,在許多方面使世界改換一新;但是事情也有另外一面,我們不能忽視。從某方面來說,現代世界比過去進步千萬倍,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世界的衰敗也令人慨歎;物質世界的進步固然可觀,但是心靈層面的損失也很大,其中最明顯的恐怕就是藝術了;儘管人類的生活起了巨大的變革,我們卻看不到有大詩人吟詩祝賀;文藝界好像忽然都變成啞吧了,大畫家、大音樂家、大雕刻家也都一去不返,後繼無人;現有的藝術多半是模仿,即使有創新,也是光怪陸離,讓人不知道怎麼欣賞。

在功利主義 (utilitarianism)的教育下,人們只注重如何生產有關物質享受的東西,連懂得如何欣賞前輩輝煌成就的人都愈來愈少了。魏爾茲(H. G. Wells)的《歷史大綱》(Outlineof History)蔑視意境較高的人文領域,正表明它鮮明的現代主義色彩。

這種文學藝術的大倒退固然史無前例,但更驚人的是,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現代主義還有一股更隱藏,但也更深遠的影響,就是使人格狹隘。

現代社會有一個整體的發展趨勢,就是限制個人自由;這個趨勢在社會主義國家看得最清楚。一個國家如果實行社會主義,個人能作的選擇就會減到最低,勞動與娛樂都被規範,沒有個人自由。更嚴重的是,今天即使在聽到「社會主義」四個字就皺眉頭的國家,也不能避免這股潮流;一旦大多數人決定哪一個政權比較好,這個政權就毫不猶豫地強加在每一個人身上。

現代的立法者好像從來沒想過,儘管「福利」是好的,但是「強迫要人接受的福利」卻可能不好。我們可以說,世界各國都在貫徹功利主義的精神,就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至於崇尚自由的偉大精神,在這股追求物質福利的風潮下,已經被人拋到腦後了。pp29-32

點我購買《基督教真偽辨 (梅晨/梅欽)》

許多信徒大多不能分辨「以啟示為基礎的真基督教」與「人本主義以理性為基礎重新建構的偽基督教」。

本書分別從神、人、聖經、基督、救恩、教會論的角度,比較兩者的差異,讓人明白自由派神學(或稱新派神學)其實不是基督教,而且是基督教最大的敵人。

盼望本書能堅固教會,有能力抵擋來自教會內外的各種攻擊。

梅晨博士於1923年出版本書時,正與自由派神學搏鬥。

包義森牧師於1940年翻譯本書時,已察覺自由派神學對當時剛起步的中國教會虎視眈眈。

今天也許人會覺得,本書對於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還適用嗎?

我們只要看到下列現象,就知道答案了:

  • 在台灣,教育界仍受新文化運動影響,讓人以狹隘的科學表象作為衡量真理的唯一標準。
  • 在中國大陸,青年學子仍受唯物辯證法影響。
  • 海峽兩岸教會都缺乏護教的眼光,不容易分辨「以啟示為基礎的真基督教」與「人本主義以理性為基礎自創的偽基督教」。  

本書能幫助華人教會了解二者的神學分野,和人本主義掏空其核心之後的「福音」,對家庭、學校、社會,及至文化的負面影響。(趙天恩牧師)

梅晨(J. Gresham Machen,1881–1937,亦譯「梅欽」)

梅晨博士,賀浦金斯大學畢業後,入任普林斯頓神學院;在那裏,深受堅強加爾文主義教授華腓德(Benjamin Warfield, 1851-1921)巴頓(Francis L. Patton, 1843-1932)的影響。1805年畢業,繼赴德國研究。後任普林斯頓的新約講師,及護教學教授(1906-1929)。

梅晨是傑出的學者和教師,自然的成為保守派的中流砥柱。他看到自由派敗壞人心的危險,不能閉口不言,為了信仰,領袖對新派口誅筆伐,並成立獨立宣教差會。

1929年,梅晨率同數位保守信仰的教授,在非拉鐵非(Philadelphia)創立了費城西敏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梅晨任院長兼新約教授,持守普林斯頓的固有改革宗信仰,並學術水準,造就忠心的教牧。

那時,美國長老會漸為自由派所控制。結果,梅晨受到長老會區會的查訊,終於在1935年,被美國長老會總會停止並褫奪牧職。1936年,梅晨成立信正長老會(The 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

1937年一月一日,梅晨在講道時逝世。信正長老會因領導乏人,幾經變遷分裂,趨於式微。而西敏神學院,則繼續發展,成為福音派神學的堅強堡壘,發揚改革宗信仰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