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紀律可以確保我們實踐的不是假冒為善的宗教(為何加爾文認為教會紀律對教會的健康至關重要?|圖寧加)

為何加爾文認為教會紀律對教會的健康至關重要?(圖寧加)

為何加爾文認為教會紀律對教會的健康至關重要?(圖寧加)

約翰.加爾文逃離法國的宗教迫害,被任命為日內瓦教會的牧師。之後不久,他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向市政府提出建立教會紀律的請願。推行的難度巨大。在其他的改革宗城市,民事長官並未給予神職人員如此的權柄。改教家慈運理和布林格認為監督基督徒的道德生活是民事長官的任務。當時的大多數改革宗神學家和地方行政長官則把教會紀律和羅馬教皇的暴政聯想在一起。

加爾文承認,羅馬教會長期專制暴君般地行使權柄來達成教會目的,實則濫用了教會紀律。為了預防這樣的惡,他呼籲地方行政長官「從忠信的基督徒(the faithful)當中選出一些美好生命和見證的人」,代表整個教會來牧養人民。這些長老與牧師一起遵守耶穌在《馬太福音》18 章中所規定的程序。如此,認信的基督徒就在門徒生活中對彼此負責。

加爾文和他的長老法庭

儘管市議會原則上同意眾牧師的要求,但人們很快發現在實踐中意見並未達成一致。加爾文被逐出了這座城市。三年內,他又被邀請回來。儘管他不情願,他還是同意回來,前提是市議會同意他建立教會紀律。日內瓦對他態度有所緩和,雖然有近 15年的衝突,宗教法庭——由多位牧師和長老組成的團體負責教會紀律——最終得以立足,且不受到政府的干預。

加爾文的長老法庭懲戒教會成員犯的各方面的罪,包括拜偶像、暴力行為、淫亂、婚姻問題和人際衝突。他們懲戒虐待妻子和孩子的男人、拒絕照顧年邁父母的兒子,剝削佃戶的地主、未能妥善照料病人的醫生、哄擡價格或排除競爭的商人,以及剝削虐待工人的僱主。雖然許多人被帶到教會法庭前,被暫停主餐,被要求公開表達懺悔或和好,但很少有人被永久地逐出教會(即被禁止參與聖禮——洗禮和聖餐)

教會紀律:聖道的延伸

加爾文視紀律為教會聖言和聖禮之事工的必要延伸。雖然他未將其視作教會的標誌,他卻確實堅持認為紀律對於教會屬靈健康至關重要。沒有紀律,教會不能長久堅立。教會紀律對於守護神的榮耀和聖餐的完整性,對於保護教會成員不被他人引入歧途,並呼籲那些迷失之人悔改,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會紀律懲戒與聖餐

加爾文對行使教會懲戒大發熱心的關鍵,在於他擔心聖餐變成一群假冒為善者表演的純粹儀式。他認為,主餐不僅僅是罪得赦免的慶典,而是弟兄姐妹「彼此相愛、彼此和睦以及和諧」的聯合。他又說:「我們每當傷害、藐視、拒絕、辱罵,或在任何方面得罪弟兄時,我們藉著這些行為也在傷害、藐視和辱罵基督本身;我們也不能與弟兄爭吵,除非我們愛弟兄,否則我們不能領受基督;我們當關心弟兄的身體就如同關心自己的身體一樣,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身體上的肢體;且就如當我們身體的任何部分感到疼痛,其他的部分同樣也覺得疼痛,所以每當弟兄遭受苦難時,我們都要憐憫他。(《基督教要義》,第四卷第十七章三十八節)。簡言之,如果基督徒舉行主餐,卻彼此剝削、壓迫或虐待,他們便嘲弄了主餐、明明地羞辱了基督。

教會紀律懲戒:屬靈的,而非政治性的

加爾文堅持認為,教會紀律彰顯的不是政治上刀劍的權力,而是屬靈的權力。它不是強制性的,而是牧養性質的。毫無疑問,當教會紀律被任意行使時,它就變成了單純的暴政。但加爾文堅持認為,只有當這個人的行為按著聖經是顯而易見犯了罪的、並且只有當他拒絕悔改這種行為時,這個人才須受到懲戒。

而且,在一個罪惡如此明顯、臭名昭著和持久的情況中,一個教會的長老和牧師行使教會紀律,便是宣揚上帝聖言的真道了,因為這應用在一個不願悔改的個體上。這樣,教會紀律,也像講道一樣,被耶穌稱為天國的鑰匙之一,通過宣講福音,將國度打開給悔改的人,也將其關閉讓那些拒絕悔改的人無法進入。

如同加爾文說的:「主見證信徒的這判斷就是他自己親口宣告的審判,而且教會在地上的判決,在天上被認可。因他們擁有神的真道定惡人的罪;他們也藉著這真道,接納悔改的人到神的恩典裡。教會不可做錯或違背神自己的意思,因他們的判決單單根據神的律法,且這律法並不是某種搖擺不定的或地上的看法,乃是神聖潔的旨意和天上的聖言。」(《基督教要義》第四卷第十一章二節)

教會紀律懲戒,以拯救為目的

加爾文認為至關重要的是,懲戒的終極目的在於拯救,而非報復。他反對持續不斷的告解懺悔和公開羞辱的做法。他警告說「對紀律的熱情」常常會導致「法利賽人式的嚴苛」,「迫不及待地想望那冒犯了神的可悲之人毀滅,而非醫治挽回他」。(加爾文《哥林多後書》2:11 註釋)一旦被懲戒者悔改,他/她就要立即全面恢復主餐。

當人們照著基督的教訓,恩慈地實施教會紀律時,紀律就確保教會宣揚一個吸引人們進入與神、與人無偽的相交關係中,滿有權能的福音,而不是廉價恩典的虛假福音。加爾文說:「逐出教會不會驅使人們離開主的羊群,而是在他們流浪和誤入歧途時將他們挽回。」(加爾文《帖撒羅尼迦後書》3:15 註釋)

對於加爾文來說,紀律懲戒表達了一位父親的愛,他不容許他的孩子走迷了路以至於受傷甚至滅亡,必要時他限制和糾正他們以使他們興盛。紀律懲戒對教會的健康和存亡至關重要,因為它確保我們所實踐的不是假冒為善的宗教,而是把人引至公義和生命的恩典的宗教。

文章出處:九標誌中文網站

翻譯:張雲軒。

原文標題與鏈接:Why Calvin Thought Church Discipline is Essential to the Health of the Church

馬修·圖寧加

作者簡介

馬修·圖寧加自 2016 年起在加爾文神學院任教,之前曾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奧格索普大學(Oglethorpe University)與田納西州的南方大學(Sewane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任教。他的研究重點是美國歷史中宗教、社會與政治的交織,現在正撰寫一本關於美國內戰時期北卡羅來納與維吉尼亞州長老會的著作。

他已出版的書籍包括《主的爭戰:清教徒對美洲原住民的征服》(The Wars of the Lord: The Puritan Conquest of America’s First People,將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加爾文的政治神學與教會參與公共事務:基督的兩國教義》(Calvin’s Political Theology and the Public Engagement of the Church: Christ’s Two Kingdoms,2017 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他也是《論慈惠與公義》(On Charity and Justice)的編者,這是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yper)在公共神學領域的重要文集,於 2022 年由 Lexham Press 出版。此外,他也在許多期刊與書籍章節中撰寫有關基督教與奴隸制度、改革宗政治思想等主題的文章。

圖寧加任教的課程涵蓋倫理學、歷史與政治思想。在進入學術界之前,他曾擔任國會議員的立法助理,也曾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擔任反恐情報分析師。他與妻子 Elizabeth 育有三名孩子。

已出版書籍:

  • Calvin’s Political Theology and the Public Engagement of the Church: Christ’s Two Kingdoms(《加爾文的政治神學與教會參與公共事務:基督的兩國教義》),劍橋大學出版社,2017
  • On Charity and Justice: Abraham Kuyper Collected Works in Public Theology(《論慈惠與公義:亞伯拉罕・凱波爾公共神學文集》),Lexham Press,2021(編者)
  • The Wars of the Lord: The Puritan Conquest of America’s First People(《主的爭戰:清教徒對美洲原住民的征服》),牛津大學出版社,2025

什麼是九標誌事工?

使命

九標誌事工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用聖經視野和實用資源裝備教會領袖,進而通過健康的教會向世界彰顯神的榮耀。

歷史

我們機構起源於狄馬可(Mark Dever)牧師舒馬特(Matt Schmucker)長老華盛頓特區國會山浸信會的牧養事工。在此之前,教會處於衰退的狀態長達數十年。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狄馬可(牧師)和舒馬特(長老)開始更新這個教會。他們沒有從流行的教會增長讀物所推薦的那樣用問卷調查、發展新節目、或者培養合適的文化入手。相反,他們只是打開聖經,從中尋找智慧。根據聖經的教導,狄馬可牧師放膽講道,同時兩位領袖一起同工來重構教會。

出版物

在舒馬特長老的鼓勵下,狄馬可牧師寫下了原本只是自己印刷用的小冊子《健康教會九標誌》,幾年後由福音出版社(CrossWay)出版成書。越來越多的牧師發現由狄馬可和舒馬特開始的事工對他們很有幫助,所以九標誌事工機構在九零年代後期誕生了,並一點一點地成長直到現在。

機構

九標誌事工相信地方教會是上帝向這個世界展現祂榮耀的計劃之中的焦點,並且相信聖經有關教會生活的教導是非常充分的。作為一個機構,我們聚焦於教會、聚焦於聖經、聚焦於牧師。我們也將多樣化的聲音和風格視為我們志同道合的夥伴。我們希望在神的話語和如何將其應用在地方教會的知識上繼續成長。我們願意通過現有的場所、平台和機構去傳播我們的內容,而不是去開創新的渠道。

這九個標誌是:(1)釋經講道;(2)基於聖經的神學;(3)基於聖經的福音信息;(4)基於聖經的悔改歸主;(5)基於聖經的福音佈道;(6)基於聖經的教會成員制度;(7)基於聖經的教會紀律;(8)基於聖經的門徒造就;(9)基於聖經的教會帶領。這些標誌不是建立一個健康教會的全部必須,但卻是今日教會所忽略而又需要再一次被強調的九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