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源自1978年10月26~28日在美國芝加哥市所舉行為期三天的國際會議,此會議是由1977年成立之「國際「《聖經》無誤」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負責召開,共有來自基督教各宗各派,將近三百位教會領袖與神學家參加,大會制訂並發表此宣言。]
序言
無論是今天或是在歷代基督教會中,「《聖經》的權威」一向是關鍵的議題。舉凡相信耶穌基督是主和救主的人,均蒙召要謙卑而忠誠地順服神的話成文的道,藉此來表明他們真是主的門徒。人若在信仰或行為上偏離《聖經》,便是對主不忠。《聖經》所說的全部是真實的、絕對可信的;承認此基要真理,我們才能徹底了解並正確告白《聖經》的權威。
以下的宣言重新確認《聖經》的無誤,表明我們對此真理的認識,並警告絕不可否認之。我們深信:否認《聖經》無誤,就是撇棄耶穌基督和聖靈的見證,也就是拒絕順從神所宣告的話語 而順從神所宣告的話語正是真基督徒信仰的標記。現今有些基督徒在偏離《聖經》無誤的真理,而世人又普遍對此教義有所誤解;面對這種情況,重新確認《聖經》無誤的信仰,實乃我們當務之急。
此篇宣言包括三部分:
(一)宣言概要
(二)確認和否認的條文
(三)解釋說明
這篇宣言是經由在芝加哥召開的三日研討會後訂出的,參與簽署宣言概要及條文者表明:他們確認自己堅信《聖經》無誤,彼此勸勉,並激勵所有基督徒,要大家增進對此教義的認識了解。我們承認要在時間短促緊湊的會議上,制訂出一份文件,難免有局限之處;我們也不認為這份宣言具有信條的份量。然而,大家聚集討論加深了我們所懷的信念,為此我們深感喜樂。我們也禱告:盼望這份我們所簽署的宣言,能使我們的神得著榮耀,促進教會在信仰、生活和使命上改革更新。
我們不是為著爭辯,而是本著謙卑和愛心將此宣言公諸人前,我們也願靠著神的恩典,定意在日後任何由此宣言而起的對話中,繼續持守這種精神。我們樂於承認:許多否認《聖經》無誤的人,在信仰生活其他方面並未顯出他們否認此真理的後果;而我們也知道:我們這些口裡承認此教義的人,未能在思想行為和傳統作法上真心遵從神的話,以致生活中所行的經常與此教義相左。
我們歡迎任何人根據《聖經》本身的亮光,提出本宣言需要增補之處。我們所宣告的,是以《聖經》絕對無誤的權威為根基。我們不認為我們的見證是無謬誤的,所以,任何幫助,只要能加強我們此篇為「神的話」作的見證,我們都無任感激。
宣言概要
- 神就是真理,凡從祂口所出的皆為真理。神已經默示《聖經》,為要以此向失喪的人啟示祂自己,藉著基督顯明自己是創造者與主宰、救贖主和審判者。聖經是神為祂自己所作的見證。
- 《聖經》是神自己的話,這些話是在聖靈的安排和監督下,由人執筆寫成的。所以凡聖經所論到的一切事,均具有無誤的神聖權威:凡它所確認的,皆為神的教訓,我們應當相信;凡它所要求的,都是神的命令,我們必須順服;凡它所應許的,都是神的保證,我們應當領受。
- 聖靈是《聖經》的作者,祂不但在我們裡面見證《聖經》為真實,祂也開啟我們的心,使我們明白《聖經》的意思。
- 《聖經》既是神所賜的,又是神逐字默示的,它一切的教導當然也都沒有錯誤:不但在見證神對個人生命之救恩時,是沒有錯誤的;在論及《聖經》自身寫成文字是源出於神時,以及論到神在創造與世界歷史中的作為時,也都是完全沒有錯誤的。
- 如果「《聖經》是神的話,完全無謬誤」的真理,在任何方面被人貶低、局限、視為無關緊要、或是讓人用不合《聖經》的理論來沖淡的話,則《聖經》的權威勢將無可避免地遭損;而此偏差使得信徒個人和教會整體均蒙受嚴重的損失。
「確認」和「否認」的條文
第一條 我們確認: 《聖經》是神權威的話語。
我們否認: 《聖經》的權威是來自教會、傳統或任何其他屬人的來源。
第二條 我們確認: 《聖經》是用以管制人類良心的最高成文標準,教會的權威隸屬於《聖經》的權威之下。
我們否認: 任何教會的信條、會議、宣言擁有高過或等同於《聖經》的權威。
第三條 我們確認: 全本《聖經》都是神恩賜的啟示。
我們否認: 《聖經》僅是對「啟示」的見證;《聖經》只有在神與人交會時,才變成啟示;《聖經》的有效性是取決於人類的反應。
第四條 我們確認: 那按自己形像造人的神,是用人類的語言作為祂啟示的工具。
我們否認: 因著人受限於被造的本質,以致人類的語言不足以作為傳達神啟示的工具。
我們更否認: 人類的文化和語言因受罪惡的敗壞,以致阻礙了神默示的作為。
第五條 我們確認: 神在《聖經》中的啟示是漸進的。
我們否認: 可應驗先前啟示的後來啟示,是為了修正前者,或會與前者產生矛盾。
我們更否認: 自《新約聖經》完成之後,還有其他權威性的啟示出現。
第六條 我們確認: 《聖經》的全部和其中每一部分,包括原稿的每一個字,都是神所默示的。
我們否認: 人可以只承認《聖經》整體是神的默示,卻不承認其中每一部分都是神的默示;或只承認《聖經》某部分是神的默示,而不承認全部《聖經》都是神的默示。
第七條 我們確認: 默示是神的工作,神藉著聖靈,透過人的寫作,將祂的話賜給我們。《聖經》的起源是出於神。神默示的方式,對我們而言,大體上仍是奧祕。
我們否認: 可以將「默示」視為人的洞見,或人意識的任何顛峰狀態。
第八條 我們確認: 神在默示時,使用了作者們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文體,而這些作者都是祂所揀選和預備的。
我們否認: 神在促使這些作者使用祂揀選的字句時,壓抑了他們的風格。
第九條 我們確認: 聖靈的默示,雖然並未使得作者無所不知,但卻保證了《聖經》作者們受感所說所寫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確可信的。
我們否認: 這些作者因其有限與有罪,必然或偶然會將曲解或錯誤帶入神的話中。
第十條 我們確認: 「默示」,嚴格說來,僅是針對《聖經》原稿說的。在神的護理保守下,從現存許多抄本可相當準確的確定原稿。我們更確認:《聖經》的抄本與譯本,如忠實表達原稿,即是神的話。
我們否認: 原稿的不在,使得基督教信仰的主要內容受到任何影響。
我們更否認: 原稿的不在,使得「《聖經》無誤」的宣稱變為無效或無關緊要。
第十一條 我們確認: 《聖經》既是神所默示的,就是絕對正確的,以致在其所論及的一切事上,都是真實可靠的,絕不會誤導我們。
我們否認: 《聖經》的陳述,有可能同時是無謬的又是有誤的。「無謬」與「無誤」表達的重點也許有別,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第十二條 我們確認: 全本《聖經》都是無誤的,沒有一點錯誤、虛偽和欺騙。
我們否認: 《聖經》的無謬和無誤只限於屬靈、宗教或救贖的論題範圍,而不涉及歷史和科學的範圍。
我們更否認: 科學對地球歷史的假設,可用來推翻《聖經》中對創造及洪水的記載。
第十三條 我們確認: 使用「《聖經》無誤」作為神學名詞來說明《聖經》之完全確實可信,是適當的。
我們否認: 人可以使用異於《聖經》用法或目的的正誤標準,來衡量《聖經》。
我們更否認: 人可以《聖經》記錄的現象來否定《聖經》的無誤,例如:缺乏現代科技的精確度、文法和拼字上的不一致、自然現象的觀察式描述、對虛謊事件的報導記載、誇張語法和約略數字的使用、主題式編排材料、平行經文不同形式的採用資料、自由選取引句等。
第十四條 我們確認: 《聖經》是前後合一和內在一致的。
我們否認: 尚未解決所謂的《聖經》難題及不解之處,會損及《聖經》的真理宣告。
第十五條 我們確認: 《聖經》無誤的教義,是建立在《聖經》所教導的「默示」教訓上。
我們否認: 人可以訴諸耶穌的人性受到限制或調節,而不接受祂論及聖經的教導。
第十六條 我們確認: 《聖經》無誤的教義,是教會從古至今的基要信仰。
我們否認: 《聖經》無誤的教義是更正教經院哲學派的發明,或是回應否定性的高等批判學而設定的。
第十七條 我們確認: 聖靈為《聖經》作見證,使信徒確信神成文的話語是真實的。
我們否認: 聖靈作這見證,是脫離《聖經》或是違反《聖經》。
第十八條 我們確認: 《聖經》的經文必須根據「文法—歷史」解經法來解釋,並要顧及其文體類別,並要用「以經解經」的方式來解釋。
我們否認: 人可以使用處理經文或探究其背景來源的各種方法,導致將經文沖淡相對化、除去其歷史性、貶低其教訓、或否定其所宣示的作者為真。
第十九條 我們確認: 認信《聖經》的完全權威、絕對無謬和完全無誤,是確實了解基督教全面信仰不可或缺的。
我們更確認: 如此認信,必會領人越來越效法基督的模樣。
我們否認: 認信《聖經》無誤是得救的必要條件。然而,我們更否認: 拒絕《聖經》無誤,不會為個人和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解釋說明
我們對「《聖經》無誤」教義的了解,必須根據《聖經》論及其本身的整體教訓。篇「解釋說明」列出我們撰寫「宣言概要」和「條文」時所依據的教義大綱。
創造、啟示和默示
三位一體的真神,用祂的話語創造了萬物,並以祂的聖言統管萬有;祂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賜人生命與祂自己相交團契,這是依據神本體內三位格之間永恆相愛交通的模式。人既是神的形像,就理當聽從神對他說的話,在敬拜順服的喜樂中來回應神。神藉著受造界和其中發生的事序來顯明祂自己;此外,自亞當以來,人類也一直都從神領受話語的信息:或是直接從神而來(如《聖經》所記),或是間接透過部分或全本《聖經》來傳遞。
亞當墮落後,創造主並未棄絕人類在最後審判之下,反而應許救恩,開始藉連串的歷史事件向人類顯明祂自己是救贖主;這些歷史事件是以亞伯拉罕家族為中心,發展至最後高潮: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復活、現今在天上的職事和所應許的再來。在這歷史的架構中,神多次向罪人曉諭明言審判和憐恤、應許和命令,為要引領人與祂建立起一種相互委身的聖約關係;在這聖約關係中,祂要向人施百般恩典,而人則以敬拜之心回應。摩西是神所用的中保,在出埃及時將神的話傳遞給祂子民;摩西也是眾先知行列之首,神將祂的話擺在眾先知的口裡與著作中,藉他們向以色列人傳講。神使用此連續不斷傳遞信息的方式,目的在於堅立祂的聖約,這是藉著使祂的子民知道祂的聖名(即祂的本性)和祂的旨意(即對現今與未來的命令和目的)達成的。此「神之代言人」先知行列,到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自己本身是先知,比先知更大)和第一代基督徒的使徒和先知時,就告終結。當神說出最後最高潮的信息(即祂向世人所說關於耶穌基督的話)並經由使徒們闡釋明白之後,系列的啟示信息到此為止。從此之後,教會要靠「神已說過的、也是為每個時代所說的話」來生活,來認識祂。
在西乃山,神將祂的聖約條文寫在石版上,作為祂永遠的見證,長久為人所知曉。在先知和使徒啟示時代的全程中,神促使人寫下祂所賜給他們與藉他們傳揚的信息,連同神和祂百姓相交的可稱頌的記錄,加上對聖約生活的道德反省,以及對聖約憐憫所發的讚美禱告各類記錄,就形成了《聖經》。「《聖經》文獻的寫成是神所默示的」此一事實,乃是對應「先知口傳的話是神的默示」之事實:雖然作者的個性會從他們所寫的作品中表現出來,但所寫成的話都是神所立定的。因此,凡《聖經》所說的,就是神所說的;《聖經》的權威就是神的權威;因為神是《聖經》的終極作者。神透過祂所揀選與預備的人,藉著他們的思想和言語賜下《聖經》;使他們在自由與信實裡「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1:21)。根據「《聖經》是源出於神」此項事實,我們必須認定《聖經》是神的話。
權威:基督與《聖經》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是成為肉身的道,是我們的先知、祭司、君王;祂也是神與人交通的真正中保,正如祂是神一切恩典賞賜的真正中保一樣。耶穌基督給人的啟示並不僅是話語而已,祂也藉著祂的臨在和作為將父神彰顯出來。然而,祂所說的話是至為重要;因祂是神,祂所說的話都是從父神而來,而且祂的話也將在末日審判世人。
耶穌基督是所預言要來的彌賽亞,祂乃是《聖經》的中心主題。《舊約聖經》前瞻祂的來臨,《新約聖經》則回顧祂的初臨,並期盼祂的再來。《聖經》正典既是神所默示的,因此就是基督最權威的見證。所以,凡不以這位歷史的基督為焦點的釋經法,我們都不能接受。我們必須依照《聖經》的本質來對待《聖經》—即父神對道成肉身之聖子所作的見證。
《舊約》正典在耶穌的時代就已告完成。《新約》正典也是已經完成,因為今天已不會再有新的使徒,為歷史的基督作見證。在基督再來之前,不會再有新的啟示(此與「聖靈光照我們明白現存的啟示」不同)。「正典」基本上是由聖靈默示而創作的;教會的責任,是要辨認出神已經創作的正典,並非由自己另訂安排一套正典。「正典」一詞,乃準則或標準之意,是「權威」的指標,其意是指「統治和掌管的權柄」。「權威」在基督教而言,屬於「啟示的神」,這啟示一方面是指「耶穌基督,那永活的道」;另一方面是指「《聖經》,那成文的道」。然而,基督的權威和《聖經》的權威是同一的。基督作為我們的先知,祂見證說:聖經上的話是不能廢去的;基督作為我們的祭司與君王,祂委身其在世生命來實現成全律法和先知書上的話,甚至甘心受死,為了順從經上有關彌賽亞的預言。
由此可見,祂既認為《聖經》中是為祂和祂的權威作見證,祂自己就藉著順服《聖經》來見證《聖經》的權威。祂自己既順從在其《聖經》(即我們的《舊約聖經》)中父神所賜的指示,祂就要求門徒也這樣做—然而,不是分開、乃是聯合使徒為祂自己所作的見證;此使徒見證乃是基督親自執行的:藉著祂所賜的聖靈,默示使徒寫成的。
所以,基督徒若要表明自己是主忠心的僕人,就要順從神在先知與使徒著作中所賜的教訓,即合在一起的《新舊約聖經》。基督和《聖經》互相印證彼此的權威為真,因此,基督和《聖經》合而為一,成為一體同源的權威。據此立場而言,「從《聖經》來詮釋的基督」與「以基督為中心、宣揚基督的《聖經》」兩者誠屬一體。既然從「默示的事實」來看,我們可以說:《聖經》說的話,就是神的話;同樣地,從所啟示的「耶穌基督和聖經之間的關係」來看,我們也可以宣告:《聖經》說的話,就是基督說的話。
《聖經》無謬、《聖經》無誤、《聖經》解釋《聖經》既是神默示的話,為基督作權威的見證,理當是絕對無謬的(infallible)和絕對無誤的(inerrant)。「無謬」和「無誤」這兩個負面用詞有其特殊的價值,因為它們明確地保障了非常要緊的正面真理。
「無謬infallible」 詞表明「既不誤導人,也不被人誤導」的特性,所以,此詞在範疇用語上絕對地保證「《聖經》在凡事上都是確實、穩固、可靠的準則與指引」的真理。「無誤inerrant」 詞亦然,它表明「毫無虛假或錯誤」的特性,所以,此詞保證「《聖經》所有的聲言敘述,都是全然真實可信」的真理。
我們確認:解釋《聖經》正典,一定要根據「《聖經》是無謬的和無誤的」此項真理。然而,我們在詮釋每段經文,判斷這些蒙神指教的作者在其中所要表明的意思時,必須非常小心注意該段經文的宣稱及其人類作品的特色。神默示人寫《聖經》時,使用了作者的文化習俗環境背景,而這些環境背景是在神主權護理的管制之下。若持相反想法,必是穿鑿附會錯解《聖經》。
所以,歷史必須視之為歷史,詩歌為詩歌,誇張語句與比喻就是誇張語句與比喻,概括法和約略法皆如其所是……等等。我們也要注意《聖經》時代的寫作習慣,和我們今日的不同。譬如:不按時間次序敘事、約略引用文句,這些都是當時所慣用、所接受的,並不會出人意外。所以,當我們讀到《聖經》作者們這樣做時,決不能說是作者寫錯了。當所期待的或所定的目標,本來就不是要達到某種特定的徹底精確,那麼未達到此標準時,當然不能視其為錯誤。《聖經》是無誤的,並非指按現代標準衡量的絕對精確,乃是說:《聖經》所聲稱的都是真的,依照其作者們定意的衡量標準,來表明所要著重的真理。
《聖經》中文法或拼字有不一致的現象、現象式的描述自然界、報導記載謊言假話(如撒但的謊言)、或兩段記載似乎有出入,這些都不能用來否定《聖經》的真實。以這些所謂的「現象」作為理由,來反對《聖經》論其自身的教導,這是不對的。當然,我們不應忽略《聖經》中表面看來不協調之處。若能獲得可確信的解答,這必能激勵我們的信心;若目前手邊沒有可確信的答案,雖然這些問題看似存在,我們也應信靠祂的保證:「祂的話是真實的」,並堅信有一天真相大白顯明這些問題根本是錯覺。我們要如此信靠與堅信,藉此來大大榮耀祂尊崇祂。
因為《聖經》的啟示是獨一真神其心意的作品,所以,解釋《聖經》必須在經文相互參照類比的範圍內,且必須避免各種假設可用某段經文來糾正另一段經文,不論是假借「漸進性的啟示」之名,或托詞「受默示的作者,其領受的亮光不完全」。
雖然《聖經》絕不致受文化的限制,以致無法將其教導放諸四海而皆準,然而有時它是以當時的風俗習慣作為文化背景;所以,我們今日在應用《聖經》原則時,也因而可能產生不同的作法。
懷疑主義與批判主義
自「文藝復興」以來,尤其在「啟蒙運動」之後所發展的世界觀,皆對基督教基本信仰抱持懷疑態度。諸如:「不可知論」否認神是可知的,「理性主義」否認神是無法測透的,「唯心論」否認神是超越的,「存在主義」否認理性存在於神與我們的關係裡。當這些不合《聖經》、反對《聖經》的原則,滲透入人們的神學前提觀念中,人就無法忠實地解釋《聖經》,這正是今天司空見慣的事。
抄傳與翻譯
由於神從未曾應許《聖經》的抄寫傳遞是無誤的,因此我們必須確認:惟有《聖經》的原稿正本是神所默示的,而並且必須使用「經文鑑別學」作為工具,以校勘經文在抄寫過程中有無手民之誤。
然而,根據這門學科的研究所得定論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聖經》經文,保存完整的程度實在令人驚奇,所以,這使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和《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一樣,確認:經文的抄傳,完全是出於神的護理保守。這也使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宣告:《聖經》的權威,絕不會因為我們現有抄本並非完全無誤而受損害。
同樣,《聖經》的譯本也沒有一本會是完全的,因為所有的譯本皆與「原稿」又隔了一步。然而,語言學的研究得到的定論證實:起碼在說英語的基督徒,擁有許多優秀的聖經譯本,可毫不猶豫的結論說他們是得到了神的話。事實上,《聖經》常常複述所強調的主題真理,和聖靈不斷地為《聖經》、藉《聖經》作見證;根據這兩件事實來看,任何嚴謹翻譯的《聖經》,絕不會破壞《聖經》原意,使讀者不能「因信基督耶穌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
無誤與權威
我們確認《聖經》的權威,包涵其所說的完全都是真理,我們知道自己是站在基督及其使徒、站在整本《聖經》以及教會歷史主流(從起初直到最近)的同一立場上。我們關切的是:今天許多人草率粗心,糊里糊塗地放棄這個影響深遠的重要信仰。
我們也注意到:口說承認《聖經》有權威,但不再堅持《聖經》是完全真實的,必將導致巨大嚴重的混淆。採取這樣步驟的結果是:神所賜的《聖經》會失去它的權威,所剩下的不過是一本依從人的批判辯論來刪減過的《聖經》;而且一旦此例一開,據此原則,《聖經》可繼續被刪減下去。此即表明:追根究底,是人的獨立理性反成了權威,用來反對《聖經》的教導。如果此事實未被認明而福音教義目前仍被持守,則那些否認《聖經》完全無誤的人,可能會自稱是福音派,然而在方法上他們已經離棄了福音派的認識原則,轉向一不穩定的主觀主義,並且將越陷越深。
我們確認:《聖經》說的話,就是神說的話。願神得榮耀。阿們!阿們!
-01Cover.jpg)
摘自:主曾曉諭:《無誤聖經》God Has Spoken – God’s Inerrant Word
主編Editor
林慈信Samuel Ling
作者,譯者Authors and Translators
林慈信,呂沛淵,李定武,李陳長真,巴刻
Samuel Ling, Luke Lu, Ting Wu Lee, Anna Lee, James I. Packer
責任編輯Managing Editor
歐周曉慧 Ophelia Chow
出版Publisher
中華展望 China Horizon
維基百科
1978年10月,在國際聖經無誤論理事會(ICBI)於芝加哥主辦的一次會議上,200多位福音教派領導人制定了《芝加哥聖經無誤論聲明》。該聲明的目的是捍衛聖經無誤論的立場,抵制興起的自由主義對聖經理解的趨勢。簽署聲明的人來自各式的福音派基督教教派,包括Robert Preus, James Montgomery Boice, Kenneth Kantzer, J.I.Packer巴刻,Francis Schaeffer薛華, R.C.Sproul史普羅和 John F. MacArthur約翰麥克阿瑟。
聯署人
- Wm. Ackerman
- Jay E. Adams
- John N. Akers
- Robert L. Alden
- Brooks Alexander
- Rev. Russell T. Allen
- Gleason L. Archer
- Hudson T. Armerding
- Robert L. Atwell
- Edward D. Auchard
- Hermann J. Austel
- Greg L. Bahnsen
- James M. Baird
- Kenneth L. Barker
- William S. Barker
- Alexander Barkley
- David A. Barnes
- Thomas G. Barnes
- Daniel L. Barnett
- Cal Beisner
- Richard P. Belcher
- William E. Bell, Jr.
- Warren S. Benson
- Thomas F. Blanchard
- Henri A. G. Blocher
- Edwin A. Blum
- Stuart Boehmig
- Carl W. Bogue
- James M. Boice
- James A. Borror
- David A. Bowen
- James L. Boyer
- William R. Bright
- Arthur C. Broadwick
- Harold O. J. Brown
- Stephen W. Brown
- Walter F. Brunn
- James M. Buchfuehrer
- Jon Buell
- Harold H. Buls
- J. Buraga
- Donald W. Burdick
- David Burnham
- John A. Burns
- Russ Bush
- Donald K. Campbell
- Greg Cantelmo
- J. William Carpenter
- D. A. Carson
- Stephen M. Clinton
- Edmund P. Clowney
- Robert S. Coleman
- Harvie M. Conn
- W. Robert Cook
- E. Clark Copeland
- Allan Coppedge
- Winfried Corduan
- Vic Cowie
- W. A. Criswell
- William C. Crouse
- Linward A. Crowe
- Scott Eugene Daniels
- John J. Davis
- Wilber T. Dayton
- G. Waldemar Degner
- Daniel F. DeHaan
- Peter DeJong
- Bruce A. Demarest
- William Dennison
- Robert K. DeVries
- James B. DeYoung
- C. Fred Dickason
- Raymond B. Dillard
- David V. Dissen
- David R. Douglass
- Duane A. Dunham
- Robert J. Dunzweiler
- Ralph Earle
- Daniel L. Edmundson
- Stanley E. Edwards
- Leroy O. Eger
- Allan C. Emery, Jr.
- Ted W. Engstrom
- Wallace A. Erickson
- Howard A. Eyrich
- Jelle Faber
- Julius E. Farup
- John S. Feinberg
- Paul D. Feinberg
- Harold D. Foos
- John M. Frame
- Eldon R. Fuhrman
- Frank E. Gaebelein
- Richard B. Gaffin, Jr.
- Kenneth O. Gangel
- Alden A. Gannet
- Verne Garrison II
- William N. Garrison
- Arthur E. Gay, Jr.
- Norman L. Geisler
- George Giacumakis, Jr.
- Duane T. Gish
- Omar Gjerness
- W. Robert Godfrey
- John E. Grauley
- William T. Greig, Jr.
- Jay H. Grimstead
- Robert Gromacki
- Wayne Grudem
- Stanley N. Gundry
- David E. Hall
- Francis H. Hall, Jr.
- Pearl Crosby Hamilton
- Mark M. Hanna
- R. Laird Harris
- Wendell C. Hawley
- William G. Hay
- Jack W. Hayford
- Steven A. Hein
- Howard G. Hendricks
- Carl F. H. Henry
- Alverda Hertzler
- Bartlett L. Hess
- Albert A. Hiebert
- D. Edmond Hiebert
- Paul M. Hillman
- David L. Hocking
- Harold W. Hoehner
- Donald E. Hoke
- Henry W. Holloman
- David F. Holsclaw
- Russell R. Horton
- William G. Houser
- Karen C. Hoyt
- John J. Hughes
- Horace Hummel
- Morris A. Inch
- Herbert J. Jantzen
- W. Maxey Jarman
- Gene L. Jeffries
- Irving L. Jensen
- Robert T. Jensen
- Rosemary M. Jensen
- A. Wetherell Johnson
- Alan F. Johnson
- Dennis E. Johnson
- Elliott E. Johnson
- G. L. Johnson
- Arthur P. Johnson
- Martha L. Johnson
- Wendell G. Johnson
- David C. Jones
- Norman L. Jones
- James B. Jordan
- Walter C. Kaiser, Jr.
- David E. Kelby
- D. James Kennedy
- Homer A. Kent, Jr.
- Eugene R. Kerr
- William F. Kerr
- Joseph N. Kickasola
- Dennis F. Kinlaw
- Fred H. Klooster
- George W. Knight, III
- Hendrik Krabbendam
- Charles W. Krahe
- Samuel R. Kulling
- Robert G. Lambeth
- Donald H. Launstein
- Nerritt E. Lawson
- Francis Nigel Lee
- James T. Lester
- Samuel Leuenberger
- Gordon R. Lewis
- Walter L. Liefeld
- Hal Lindsey
- Art Lindsley
- Calvin D. Linton
- George H. Livingston
- George W. Long
- Marvin L. Lubenow
- William F. Luck
- Caryl McCarty
- Thomas E. McComiskey
- Josh P. McDowell
- Richard T. McIntosh
- J. Robertson McQuilkin
- John MacArthur, Jr.
- John MacArthur, Sr.
- Allan A. MacRae
- E. William Male
- W. Harold Mare
- Trueman M. Martin, Jr.
- James Earl Massey
- Erich Mauerhofer
- Richard R. Melick, Jr.
- Billy A. Melvin
- David Merk
- Robert Metcalf
- Gerald Metz
- John S. Meyer
- Darrow L. Miller
- Jimmy A. Millikin
- John J. Mitchell
- John L. Mitchell
- Elmer J. Moeller
- James M. Moran
- J. P. Moreland
- Henry M. Morris
- Daniel R. Morse
- W. Donald Munson, Jr.
- Douglas M. Muraki
- John W. Murray
- Lloyd R. Nelson
- Mark Neuenschwander
- John C. Neville, Jr.
- Robert C. Newman
- David R. Nicholas
- Roger R. Nicole
- William E. Nix
- Boyd E. Nixon
- Emilio Antonio Nunez
- John W. Nyquist
- Stanley Obitts
- Harold J. Ockenga
- Heinrich M. Ohmann
- Stephen F. Olford
- Kay Oliver
- Juan Carlos Ortiz
- Dr. Raymond C. Ortlund Sr.
- James I. Packer
- Luis Palau
- Edwin H. Palmer
- Luis L. Pantoja, Jr.
- Majlis L. Parke
- Donald B. Patterson
- Dorothy Patterson
- Paige Patterson
- Richard D. Patterson
- J. Barton Payne
- Philip Barton Payne
- Sue Perlman
- Douglas W. Petersen
- Vern S. Poythress
- Paul Pressler
- Klemet I. Preus
- Robert D. Preus
- Rolf Preus
- Earl D. Radmacher
- Robert G. Rayburn
- K. Reddy
- Robert L. Reymond
- Arthur K. Robertson
- O. Palmer Robertson
- Bill Rogers
- Cleon Rogers
- Moishe Rosen
- Joseph F. Ryan, Jr.
- Charles C. Ryrie
- Robert L. Saucy
- Francis Schaeffer
- Robert W. Schaibley
- F. Richard Schatz
- Rick Scheideman
- Dale A. Schlack
- Dale Schlafer
- Eckhard Schnabel
- Theodore W. Schubkegel
- Samuel J. Schultz
- Lubbertus Selles
- Norman Shepherd
- Joseph R. Shultz
- Stephen E. Slocum, Jr.
- C. Don Smedley
- Elmer B. Smick
- A. E. Wilder Smith
- Charles E. Smith
- Charles R. Smith
- Paul B. Smith
- Wayne R. Spear
- R. C. Sproul
- John A. Sproule
- James A. Stahr
- Hardy W. Steinberg
- Bruce C. Stewart
- Donald D. Stewart
- William R. Storer
- Richard L. Strauss
- Robert B. Strimple
- Everald H. Strom
- Samuel H. Sutherland
- G. Aiken Taylor
- Jerry Taylor
- Robert L. Thomas
- Michael B. Thompson
- James A. Thomson
- Donald Tinder
- James R. Tony
- Dick L. Van Halsema
- J. Robert Vannoy
- Paul M. Vigress
- Jerry Vines
- Frederick G. Wacker, Jr.
- Roger Wagner
- Larry L. Walker
- Wilber B. Wallis
- Leon F. Wardell
- Gilbert B. Weaver
- Ed A. Weise
- David Wells
- Carl E. Wenger
- John W. Wenham
- Dean O. Wenthe
- Waldo J. Werning
- Walter W. Wessel
- John C. Whitcomb
- Gene R. White
- John H. White
- Paul S. White
- Luder G. Whitlock, Jr.
- Bruce H. Wilkinson
- David Williams
- James A. Wilson
- George Winston
- John A. Witmer
- George F. Wollenburg
- A. Skevington Wood
- Laurence W. Wood
- John D. Woodbridge
- Lewis H. Worrad, Jr.
- Martin H. Woudstra
- Paul O. Wright
- Edwin M. Yamauchi
- Ronald Young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