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日教會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忽視(甚至於是藐視)聖經所說的教會懲戒。一般基督徒常常用「相對」的態度來看待教會懲戒這個問題,討論這個問題時,所關切的不是「絕對」的是非的問題,而是自己所提的意見有沒有達至預期的結果。他們所關心的不是神藉著聖經所要求的是什麼,而是他們所提的見解是否能「贏得朋友並影響眾人」。
當教會懲戒淪為「以利己為出發點」時,人們在採取行動前就會先衡量是否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那麼教會懲戒就被誤用了,那是人帶著有色眼鏡錯看它,它被當作只是人的權威,而不是神的權威。
教會懲戒最核心的問題並不是「明不明智?」或「審不審慎?」,也不是「人們會不會喜歡?」,而是「對不對?」—— 神吩咐她的教會要這樣做嗎?
另外一個忽視教會懲戒的原因是「人情」。參加禮拜的會眾可能彼此是血親或姻親。如果沒有親戚關係、他們才願意執行教會懲誡;若當事人在教會中三、四位身世顯赫的人,包括一些長老,有親戚關係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在這種情況下,教會很少執行聖經所要求的懲戒,甚至對十分明顯的罪行也視若無睹。
另一個忽視教會懲戒的原因―是因為會產生一些「不利的結果」,例如,某甲是教會會友,但已經十一年未參加聚會了,按照規局,如果怎麼勸他都不肯回教會的話,應該將他除名,可是教會卻擔心這樣做會使和甲先生有親密關係的乙家與丙家,一怒之下全都離開了教會,於是就不敢執行教會懲戒。無可否認的,教會中確有這種情形,但我們該怎麼辦呢?既然問題是在某甲身上,教會應該直接根據他的對錯做適當的處置,乙家和丙家無論抱持什麼看法都不應該受其影響。
政府的法院腐敗,我們會反對;但是教會懲戒的不公正,我們又作何感想呢?拉丁古諺云:「天地可毀,公理需存。」我們怎麼能期待以腐敗的執法來維繫天地於不墜呢?
乙家和丙家又怎麼樣呢?要是他們對基督和祂教會的忠心是如此的膚淺與脆弱,僅藉著懷柔政策籠絡他們以及所有與他們關係密切的親屬,使他們能留在教會,這對教會有什麼益處呢?他們根本就不是教會的資產!他們黑白不分,留在教會的話徒然成為教會的負擔,要是他們走了,教會雖然在人數統計上損失了一些,但卻能在屬靈的能力與純潔上得著了許多。p79-81
教會復興的障礙 (魏司道)
當今的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參加教會的人數驟減,且信徒的年紀偏高。另一方面,就算「有形教會」的人數有大幅的成長,卻因著教義上的偏頗,仍舊無法盡其「作光」、「作鹽」的職分。此書按著聖經來為教會進行「把脈」;作者切中時弊的提醒,為教會指出一條復興之路 ── 重視聖經的教義、力抗世俗化、落實教會的懲戒、持續本著聖經進行改革。 讓教會能死灰復燃,成為基督榮耀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