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卷一(詩一~詩四十一):對抗
詩篇第二篇
1 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 2 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 3 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 4 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 5 那時,他要在怒中責備他們,在烈怒中驚嚇他們, 6 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 7 受膏者說:我要傳聖旨。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 8 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 9 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 10 現在,你們君王應當省悟!你們世上的審判官該受管教! 11 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又當存戰兢而快樂。 12 當以嘴親子,恐怕他發怒,你們便在道中滅亡,因為他的怒氣快要發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詩篇第二篇)
詩篇第二篇強調源自於大衛之約的四大主題,這些主題貫穿整個詩篇,確立了詩篇第二篇作為引言的基礎性角色。

這四個主題是:(一)耶和華統治萬國;(二)祂的王權所在地是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三)大衛王朝永遠立定;(四)耶和華的寶座和大衛的寶座合一。這四個貫穿全書的主題。在此只作簡要的介紹。

(一)耶和華統治萬國
根據詩篇第二篇,世上的列國和君王起來反叛耶和華的主權,但是徒勞無功(參二1)。坐在天上寶座的耶和華先是譏笑他們,然後在祂的憤怒中使他們驚恐(參二4-5)。
- 耶和華統治萬國的主題貫穿詩篇全卷書。五卷書中各卷的範例經文有助於我們看見這一點:
- 「耶和華永永遠遠為王;外邦人從他的地已經滅絕了。」(卷一:十16)
- 「因為耶和華至高者是可畏的;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卷二:四十七2)
- 「萬軍之耶和華一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卷三:八十四3)
- 「因耶和華為大神,為大王,超乎萬神之上。」卷四:九十五3)
- 「我的神我的王啊,我要尊崇你…⋯你的國是永遠的國!你執掌的權柄存到萬代!(卷五:一四五1、13)
這些範例取自詩篇的各卷,齊聲宣告耶和華是治理萬有的大君王。從第二篇肯定耶和華對萬國的治理開始,整個詩篇常常宣告祂是萬有之主。

(二)祂的王權所在地是耶路撒冷的錫安山顯然,詩篇中某些經節指明主的寶座在天上。
詩人在詩篇第二篇宣稱耶和華「坐在天上」(二4)。然而,就在這首開篇詩篇中,主自己指明「錫安——我的聖山」(二6)。在詩篇整卷書中,錫安被認定是耶和華王權的所在地。這種看似二分法的情況對聖經並不構成問題。大衛之約的一個基本要素在於,大衛的後裔要為主建造一個「家」(house),祂要在那裡與祂的百姓同住,預示所羅門建造聖殿(參撒下七13)。當所羅門獻殿時,他指出神的居所就在錫安,儘管祂在天上治理。所羅門祈求這位主(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祂居住),從天上垂聽在「此處」立為祂名居所的禱告(參王上八 27-30)。這不僅關乎「名的居所」,因為在所羅門禱告之前,主的「榮光」已經充滿在殿中,顯示耶和華永遠住在錫安山的至聖所中(參王上八 10-11)。
因此,詩篇第二篇藉著指明錫安乃主的居所,同時也承認神的寶座在天上,預示了貫穿詩篇的一個重要主題。詩篇中大衛之約的基本要素是,主住在祂百姓中間。然而,祂從未放棄祂在天上至高處的統治。

(三)大衛和他的王朝永遠立定
我們已經觀察到,主所啟動的諸約在詩篇中呈現一種持續性的意義。但詩篇中諸約的高峰乃是主與大衛所立的約,即國度之約。詩篇第二篇藉著重申「耶和華的諭旨」、向大衛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詩二7;另參撒下七14)把大衛之約的核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接下來詩篇各卷詩會不斷地重申或強調主保護大衛及其王朝的應許,而卷四顯然是個例外:
- 卷一:「耶和華賜極大的救恩給他所立的王,施慈愛給他的受膏者,就是給大衛和他的後裔,直到永遠。」(詩十八 50)「現在我知道耶和華救護他的受膏者」(詩二十6)。「耶和華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歡喜」(詩二十一1)。
- 卷二:「你的子孫要接續你的列祖;你要立他們在全地作王。」(詩四十五 16)「你要加添王的壽數;他的年歲必存到世世。他必永遠坐在神面前」(詩六十一6-7)。「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詩七十二17)
- 卷三:「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詩七十八70-72)「我與我所揀選的人立了約,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我要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詩八十九3-4,另參20、29、35-36、49)
- 卷五:「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詩——〇1)「求你因你僕人大衛的緣故,不要厭棄你的受膏者!⋯我要使你所生的坐在你的寶座上。」(詩一三二10-11,另參17)
詩篇第二篇藉著具體地重述主與大衛立約時所說的話,為主在詩篇五百年歷史中,持續地、廣泛地重申「祂必維繫大衛王朝」這個盼望,奠定了基礎。卷四中沒有直接提到大衛的王權,可能是當時處於被擄的時期,百姓沒有受膏的君王。由於被擄而遭遇毀壞,以色列的盼望不得不經歷一段嚴肅的成熟過程。儘管給大衛的應許從末消失,正如在詩篇一〇一、一一〇及一三二所看到的,但對於沒有彌賽亞君王在位的百姓來說,他們必須把焦點轉向耶和華在整個時空中的王權(參詩九十,九十二~—〇〇)。

(四)耶和華寶座和大衛寶座的合一
詩篇第二篇以這種合一的意象揭開序幕。耶和華「在錫安」設立彌賽亞王,主親自描述錫安是「我的聖山」(參詩二6)。詩篇的宣告充分表達了大衛定意把約櫃帶來耶路撒冷(他王位的所在地)的意義(參撒下六12-19)。藉由此舉,大衛堅持要將耶和華的寶座與他自己的寶座合而為一。他期待自己的心願能在世世代代中實現,而其在所羅門接續大衛登基作王時,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成就了。在這過渡的關鍵時刻,「所羅門坐在耶和華所賜的位上,接續他父親大衛作王」(代上二十九 23)。彌賽亞的寶座實際上與耶和華的寶座合而為一。

這種完美合一出現在詩篇多處經文中,在其中錫安、大衛登基的所在,也是耶和華寶座所在,儘管同時耶和華仍在天上治理掌權。許多經文提到神在天上居所,同時也提到祂在錫安的居所(參詩十一4,二十2、6,五十三2、6,五十七1、3,七十六2、8,一〇二16、19,一一〇1-2,一三八2、6),表明耶和華的王權和大衛的王權合而為一。因為大衛的彌賽亞是為神施行治理。
因為詩篇第二篇的主題持續且廣泛地在其餘詩篇中加以聞述,這開篇的詩篇被視為整個詩篇的基礎。第二篇彌賽亞詩篇與第一篇妥拉詩篇並列,為整卷詩篇提供恰當的引言。pp82-87
點我購買《詩篇的脈動 (歐帕瑪.羅伯森) 》


歐帕瑪.羅伯森
作者介紹
生於美國的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市,是著名的基督教神學家及聖經學者。曾經任教於美國改革宗神學院、費城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諾克斯神學院,以及位於馬拉威和烏干達的非洲聖經學院。羅伯森最知名的著作是《聖約中的基督》,他對聖約的定義是:「神施行主權、透過流血而建立的聯結關係」
在2008年,華爾基(Bruce Waltk)、葛富恩(Richard Gaffi)、雷蒙(Robert L. Reymond、基斯梅(S. J. Kistemaker>等人,共同出版一本紀念專刊:《盼望的實現──紀念羅伯森文集》(The Hope Fulfilled: Essays in Honor of O. Palmer Robertson)。這份專刊表明老普林斯頓和老南方長老會的混合風格,造就了羅伯森的神學構思、教會生活、牧養事工和普世影響力。
羅伯森與妻子及三個兒子住在烏干達。
其他著述列舉:
- The Christ of the Covenants(聖約中的基督)
- The Christ of the Prophets
- The Christ of the Wisdom
- The Flow of the Psalms: Discovering Their Structure and Theology(詩篇的脈動)
- The Israel of God: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 The Genesis of Sex: Sexual Relationships in the First Book of the Bible
-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The Final Word
- Psalms in Congregational Celebr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