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主耶穌面對界(卡森)
第一章 耶穌的權柄(太八1~17)
三、耶穌的權柄
1.耶穌醫治和改變人的權柄,是隱含在祂的位格和使命中
從馬太福音第八章的前十七節經文,我們在耶穌的權柄上學習到五件事。
1 耶穌下了山,有許多人跟著他。 2 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拜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3 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他的大痲瘋立刻就潔淨了。 4 耶穌對他說:「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 5 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 6 「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疼苦。」 7 耶穌說:「我去醫治他。」 8 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9 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 10 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11 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12 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13 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 14 耶穌到了彼得家裡,見彼得的岳母害熱病躺著。 15 耶穌把她的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事耶穌。 16 到了晚上,有人帶著許多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他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出去,並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 17 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 (馬太福音八章1~17節)
1. 耶穌醫治和改變人的權柄,是隱含在祂的位格和使命中(太八1~3)
大體上,要得到這個觀點,最佳方法是來看分散在四福音書中有關於耶穌所行的神蹟。先知以賽亞預先看見一個時代,那時,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那時嬰兒必玩要在虺蛇的洞口,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那時切都不傷人、不害物,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十一章)。彌賽亞被差遣,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給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並且宣告我們神報仇的日子(賽六十一章)。舊約聖經中保留了許多這樣的預言,耶穌行的神蹟,至少應驗了一些這樣的預言。
當施洗約翰對於耶穌是誰感到困惑時,耶穌回答的話強烈地使人回想起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十一4~6)。

換句話說,耶穌滿有大能的服事,在祂所行的神蹟中顯明出來,證明了祂的身分,是那應許的彌賽亞。施洗約翰之所以感到疑惑,也許是因為當他在監獄中衰弱下去的時候,渴望多一點看見「我們神報仇的日子」;但是,無論他是否因此而疑惑,耶穌回答的焦點卻是夠清楚表明了:耶穌所行的神蹟證實了祂是誰,和祂被差遣來完成的使命是甚麼。但是,我們雖然可以從耶穌行神蹟的整個記載推演出這個一般性的觀點,在醫治痲瘋病人的神蹟中(太八1~3)卻重重地強調了它。這一點從三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這疾病本身(無論它是現代醫學稱的痲瘋病[Hansen’s disease〕,還是其他的皮膚疾病)非常令猶太人憎惡、害怕;它的痊癒被視為神介入的一個奇妙標記。害這病的人被迫與別人分開居住,遠離人的接觸和與人親密相交的喜樂。通常,患了痲瘋病的人就意味著是被神咒詛的(見:民十二10、12;伯十八13)。得醫治的人很少(見:民十二10~15;王下五9~14),有時候被認為如同使死人復活一樣困難(王下五7、14)。耶穌自己知道痲瘋病人得醫治是彌賽亞時代開始的一個標誌(太十一5)。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馬太才把這個故事放在醫治系列的最前頭:它為耶穌權柄的運行提供了一個驚人的、有力的例子。
第二,耶穌觸摸痲瘋病人的舉動(太八3)不僅是一個真實的歷史回憶。一個痲瘋病人不敢去觸摸沒有患痲瘋病的人;如果有人觸摸到痲瘋病人,除了有沾染痲瘋病的危險之外,更在禮儀上被視為不潔淨的。我們不清楚這個痲瘋病人是怎樣穿過這「大群的人」(太八1)——在耶穌服事的這個階段,總是有這麼一群人尾隨著祂——也許他是用呼喊的方式來警告人,或者他用鈴聲使群眾在他周圍分開,直到他可以跪在耶穌面前。然而,耶穌卻「伸手摸他」。觸摸痲瘋病人的事件,這也許是長久以來所知道的第一個例子。

馬可解釋說,耶穌動了慈心。祂可以用一句話來醫治,不需觸摸他;但是耶穌觸摸了別人感到厭惡的事。然而,我們必須說明一件重要的事:耶穌並沒有因此而變成不潔淨的,反倒是痲瘋病人變成潔淨的了!當耶穌接觸污穢時,祂從來不會被玷污。完全沒有:祂的觸摸有能力潔淨污穢。
第三,痲瘋病人向耶穌說的話非常有意義:「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第2節)。耶穌回答說:「我肯,你潔淨了吧!」(第3節)。這樣的問答並不是懷疑耶穌行善的意願,好像祂是被強迫要對人友好一樣。相反,痲瘋病人的問話和耶穌的回答,都清楚地承認了一個事實:耶穌已經擁有醫治的權柄和能力;所需要的只是祂決定這樣作,然後醫治就臨到了。這裏就是以這樣的預設來強調耶穌的權柄。
耶穌的醫治服事與舊約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的服事有許多的不同,這是其中之一。以利亞和以利沙也是帶著權柄說話行事;但是,總體的印象是,叫人們把注意力從他們身上轉移到神身上。雖然耶穌也掛念著要榮耀父,然而,在祂的教訓和醫治中,卻顯出祂自覺是權柄的中心,這是聖經中所有其他的人不具備的。在這段經文中,痲瘋病人得醫治取決於耶穌的意願,不再需要別的:「我肯」——事情就成就了。祂對鬼說:「去吧!」(太八32),鬼就這樣出來進入豬群了。「你的罪赦了」(太九2)——它們就再也不被紀念。「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太九6)——癱子就起來行走了。

耶穌在醫治和改變人方面的權柄,是隱含在祂的位格和使命中的。這權柄已經是祂的。祂只需要決意這樣行,此事就成了。現代的教會需要學的功課,幾乎沒有比這件事更急迫的了。革新和復興的盼望不在於活動和策略(雖然這一類的事情可能也是重要的),而是在於耶穌的權柄。跟隨祂的人必須帶著故事中這個痲瘋病人的態度來到祂面前:他們必須認識耶穌的權柄是無可抗拒的,並懇求祂的恩惠,懇求祂決定彰顯祂的權柄來幫助他們。
要理解這件事涉及了哪些方面,最佳方法是對比痲瘋病人要一個神蹟的請求,和那些遭到耶穌拒斥的請求之間的差別。在馬太福音十二章三十八節和十六章一節,某些宗教領袖就近耶穌,要求祂行一個神蹟給他們看;但是他們得到的只是被主斥責。他們的要求並不是出於個人的需要,甚至也不是出於哀求者的利益。相反,他們要求耶穌顯一個神蹟,好使他們可以相信祂。因此,他們把自己設立成審判者,而不是渴望恩典的貧窮人。有許多機會可以目睹耶穌的神蹟;但是他們想要的是,只要一要求就立刻成就的神蹟。如果耶穌應允了,祂就是向他們妥協,好像一個受過訓練的特技替身演員,預先安排好根據命令來表演戲法一般。這些宗教領袖彷彿想要馴服祂一樣。就是因為這一點,祂那樣毅然地拒絕了他們的挑戰。天國進入這世界的力量是由耶穌支配,而不是由他們。是根據祂的意願來決定祂的行動,而不是根據他們的意願和要求。若要得著耶穌的改變大能,一個人必須懷著謙卑貧窮的心前來懇求——否則,就甚麼也得不著。pp26-30
點我購買《主耶穌與神的國度(卡森)》
結合了扎實的聖經學術與敏銳的時代觸角,既不流於膚淺庸俗,也不會枯燥乏味。卡森博士始終抱持福音派的觀點,尊崇耶穌話語的權威,但卻熟悉其他盛行的神學觀點。本書的兩篇附錄概述了登山寶訓的各種批判研究法與神學解釋,並說明作者在書中的解釋與這些解經方法的異同。
書籍簡介
卡森這本書不得不得說寫的相當到位,對於馬太福音的這幾章講述的還是相當詳細的。對於為接受過神學系統教育的人,這本書亦 是很值得一看。尤其是本書一開始,對“神的國”的解釋是很精彩的。後面對經文的解釋也是很具體很犀利。本書最後也附了《反思登山寶訓的批判研究法》和《反 思登山寶訓的神學解釋》。
目錄
- 第1章 天國:其標準和見證(馬太5:1-16)
- 第2章 天國:與舊約有關的要求(馬太5:17-48)
- 第3章 宗教的假冒為善:其定義與失敗(馬太6:1-18)
- 第4章 天國的眼光(馬太6:19-34)
- 第5章 平衡與完全(馬太7:1-12)
- 第6章 結論:兩條路(馬太7:13-29)
- 附錄1 反思登山寶訓的批判研究法
- 附錄2 反思登山寶訓的神學解釋
卡森解經講道系列總序
卡森(Donald A. Carson),世界知名的新約聖經學者,前三一福音神學院新約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at 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 ,於1978年晉身該院教授團之前,曾在加拿大及英國等地從事多年的教牧工作。他亦曾於溫哥華西北浸信會神學院任教及擔任教務長。卡森從劍橋大學獲得新約研究的哲學博士學位,經常受到世界各地學術圈與教會界邀請擔任講員。
卡森所撰寫及編著的書多達四十餘本,幾乎每一本都堪稱經典之作。但比較為人所熟悉的都是學術性較強的聖經註釋,如《馬太福音註釋》Matthew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約翰福音註釋》 (The Gospel of John,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麥種傳道會),The Letters of John (New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與別人合編的《證主21世紀聖經新釋》(證主)等,或神學專業著作,如《再思解經錯謬》、《認識苦難的奧祕》(校園),以及暢銷書 The Gagging of God: Christianity Confronts Pluralism 。
其實,卡森絕非躲在學術象牙塔裡面、與世隔絕的學者。在蒙召服事主以前,他在加拿大政府的化學實驗室任職(他在大學主修化學),研究空氣污染問題。專職事奉主以後,他曾經開拓、牧養教會,甚至參加過巡迴佈道團。
後來投身到學術領域之後,除了致力於學術性的研究、教學與著作之外,他始終不曾忘記服事學術圈以外的基督徒。他自己說:「我深信我們這些有特權和責任致力於聖經研究的人,除了有責任寫出影響教師和學者的著作以外,也有責任盡我們所能地幫助教會的一般會眾。」所以,他的研究範圍甚廣,精通希臘文文法、聖經神學、後現代主義、多元論、苦難與罪惡的問題等。他也寫了不少的詩,有一些作曲家為他譜曲。此外,他常應邀在教會中講道,也有一些書籍是以一般基督徒為對象的。
美國麥種傳道會出版「卡森解經講道系列」,精選他為了一般讀者而寫的七本著作。這一系列解經講道信息,結合了紮實可靠的解經基礎,穩健平衡的神學探討,睿智練達的教牧關懷,切合時代的應用信息,與精湛清晰的行文風格。喜愛解經講道的牧者與信徒,將會在下列七本書中見到堪為典範的解經信息。
- 《主耶穌與神的國度: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
- 《當主耶穌面對世界:馬太福音第八至十章》
- 《主耶穌與祂的朋友:約翰福音第十四至十七章》
- 《保羅的禱告:靈命塑造的呼召》
- 《聖靈的大能:哥林多前書第十二至十四章》
- 《成功或成熟:哥林多後書第十至十三章》
- 《十架與事奉:哥林多前書論領導》

卡森生於 1946年,在三個孩子中排行第二。父親在魁北克(Québec )開拓一間新的教會,為全職牧師,但家境相當拮据,微薄的薪水是無法供應他讀大 學;所以卡森回憶說:「直到我離家上大學,才知道我家有多麼貧窮;但神知道,無論政府宣告的貧窮線是什麼,其實我並不是在『貧窮』中長大的。」 而父母親留給卡森的敬虔遺產之一是禱告。卡森說:「通常主日崇拜過後,爸爸會彈著鋼琴,三個小孩就在一旁唱著歌,媽媽則在廚房預備晚餐。但是,記得一個早 上,爸爸沒有在彈琴,我發現他在書房跪著禱告,且靜靜地哭泣。他正為了少數教友能定期參加主日聚會、及悔改歸向基督耶穌代禱。」 卡森於 1972年按立為牧師。曾在英屬哥倫比亞溫哥華的西北浸信會神學院(Northwest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擔任教務長兩年。1978 年,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 in Deerfield, Illinois)副院長甘澤(Kenneth Kantzer )在一場研討會中聽見卡森宣讀論文,當即延攬他加入三一的教師陣容。從那一年到如今,他一直在該校執教,於1991年起任新約研究教授( research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卡森在新約神學研究的領域嶄露頭角,迄今著作或編輯的書超過四十五本,對於聖經學術研究的進展和教會基督徒的信仰都有實質的貢獻,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末期迄今最受人尊敬的福音派學者之一。 其實,卡森的事奉絕非侷限在學術圈子。除了開拓、牧養教會,甚至參加過巡迴佈道團。後來投身到學術領域之後,他始終不曾忘記服事學術圈以外的基督徒。他的研究範圍甚廣,精通希臘文文法、聖經神學、後現代主義、多元論、苦難與罪惡的問題等。
為卡森博士禱告

請大家爲福音聯盟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唐·卡森(Don Carson)博士禱告。
正如卡森在最近的一封聖誕分享信中所提到的,由於帕金森病症導致身體衰弱和認知能力受限,他不得不停止原本計劃服事的講座、教導、大會和其他事工。他幾十年來兢兢業業地以忠於聖經的態度進行寫作、教導和事工帶領,激勵了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神的僕人,我們都需要感謝卡森博士——感謝他創辦福音聯盟時帶給我們的事工願景,也感謝他持續地指導著我們的事工。明年是福音聯盟創辦二十週年。
求主憐憫卡森和他的家人,在他們經歷這次試煉時,賜給他們對主更深的認識和與主同在的甘甜。雖然他的腳步正在放慢,也面臨著巨大的健康挑戰,但我們可以從卡森最喜歡用來提醒我們的真理中得到安慰:「我所經歷的這些病痛,沒有一個是那將要來到的萬物復興之時不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