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敏神學院講座(中文發音) - 2. 講道在清教徒心目中的首要性(周畢克)

1.7K views

講題:「講道在清教徒心目中的首要性」
讓我們翻到提摩太後書第四章
我們要來讀前五節
在大家翻頁的同時,讓我對各位說
我生長在一個
擁有許多清教徒著作的家庭
在我九歲的時候
我隱約有一種覺得自己有罪的印象
我認為自己在神面前是一個罪人
於是我走到我父親的書架前
看著上面的一部部著作
想找出一本最適合我讀的書
我找到班揚(John Bunyan)
的一本叫做《惡人生與死》的書
我想這本書應該很適合我這個壞孩子
於是九歲的我就開始讀
這本書跟其他的作品
後來我對罪的感覺漸漸淡了
一直到我十四歲那年
神再度讓我嚴肅面對罪的問題
到那時我才把父親
書架上所有的書都讀完
每一本清教徒的書都不放過
我在十六歲那年展開了一項
《聖經真理叢書》的事工
直到今天仍持續進行
事工的內容就是賣清教徒的書
這件事我已經做了一輩子
我在讀其他書籍的同時
始終都沒有停止閱讀清教徒的書
其實清教徒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五
都是重新包裝成書籍的講道
我覺得他們比起教會史上
任何其他的作者團體
更能幫助我建立
對於上帝真理的深刻信念
他們的作品會讓人更知罪
更對基督感恩、更愛基督、
也會更積極熱切地去追求聖潔
所以我對接下來
這兩場講座的安排是
第一場先提供概論
我會向大家介紹關於
清教徒講道的六項要點
這部份我等一下會再說明
而在第二場講座,我會告訴大家
清教徒的講道有哪五個方面
不值得今天的我們效法
又有哪五個方面值得我們效法
我們來看提摩太後書第四章:
「我在神面前,並在將來審判
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穌面前,
憑著他的顯現和他的國度
囑咐你:務要傳道,
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
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
警戒人、勸勉人。
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
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
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
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
作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
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上偉大的父神啊,
當我們在此探討「清教徒」
這一群了不起的傳道人的時候
求祢祝福我們
求主賜給我們清晰的思維和洞見
也賜給我們信心和幫助
現今的世代並不像清教徒當年
那麼相信講道的功效
當我們努力在傳道時
求主幫助我們能向清教徒學習
能夠跨越鴻溝與當代的文化溝通
但也求主幫助我們明白
清教徒有哪些做法不宜用在現代
懇求主讓我們在聽完這兩場講座之後
能夠比現在更加確信:
講道是祢主要的施恩管道
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清教徒運動的時代是從
十六世紀中葉起,一直到十七世紀末
或許它的尾聲
還延續到了十八世紀初
它被稱為「講道的黃金年代」
清教徒試圖透過講道與講道集的出版
來改革大眾的日常生活
改變國家的面貌
並且進行教會的改革
就某些方面來說
他們對教會的改革並未成功
至少沒有成功地改革英國國教會
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上的改革
是很成功的
誠如米契爾(Alexander Mitchell)所言:
「就深度與廣度而言,
清教徒講道的影響力絲毫不下於
後來在英國教會史上的任何屬靈復興」
除了極少的例外之外
清教徒牧師都是傑出的講道者
他們會滿懷愛心與熱情來傳講
聖經中所陳述的神全備的旨意
在教會歷史上
絕對沒有任何其他團體的講道
能夠在經文與教義的正確性
以及在經驗訴求與實用性等方面
比得上清教徒
一般平民百姓
都很喜歡聽清教徒講道
被人稱為「清教徒金口」的
史密斯(Henry Smith)
講道非常受歡迎
跟他同一時代、為他作傳的
富勒(Thomas Fuller)就形容他說:
「良善的人都會自備『座椅』
–其實就是他們自己的腿–
站在走廊上聽他講道」
這是清教徒那個年代的古雅說法
意思就是當時每場崇拜都擠滿了人
很多人為了聽他講道都寧可站著
因此這些清教徒的傳道人
理所當然被稱為
「十六世紀清教徒運動的英雄」
清教徒的講道是有轉化人心的力量的
荷治(Brian Hedges)牧師說:
「清教徒的牧者讓我們定睛仰望神的偉大與喜樂;
並開我們的眼,使我們得見基督的華美
他們還揭露罪的狡猾與惡劣
以刺激我們的良心
他們用恩典的大能與榮耀
使我們的靈魂雀躍
他們又以忠於聖經、
具實用性的心理洞見
來探入我們的靈魂深處
他們闡述神至高主權的教義
讓人的靈魂在苦難中得以變得更堅強
他們還引導我們將目光與情感
聚焦在永恆的真相之上」
我把今天這場講座的範圍
限制在六項主題之上
分別是講道在清教徒心目中的首要性、
他們講道的方案、
對講道的熱忱
清教徒講道的力量、他們講道的個人性以及淺白性
所以總共是六點:首要性、方案、
熱忱、力量、個人性與淺白性
先來看首要性
清教徒有一項極深的體認:
那就是神主要是透過「講道」的方式
來建造祂的教會
這跟改革宗的主張一致
清教徒徹底認同改革宗的教義
所以他們是以改教家的主張為基礎
在1563年頒布的《海德堡要理問答》中
已經提過這一點
其中談到聖靈如何在我們的心中動工
讓我們接受神的真理
答案是:
「靠著傳講神的聖道」,如此而已
彷彿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施恩工具
為什麼呢?
因為講道是神施恩的最主要工具
講道自有一種「首要性」
普勒斯頓(John Preston)說–順道一提
我今天所引用的作者絕大多數都是清教徒
普勒斯頓針對清教徒眼中的「講道」
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典型定義
講道指的是:神的使者或牧師奉基督的名
公開詮釋、或者說「分解」神的道
對象是人而不是神
博吉斯(Anthony Burgess)說:
「任何傳道人在準備每一篇講道的時候
都應該以神的話為鏡子
他們所傳講的必須是他們
在聖經中所讀到的內容」
他還說:「倘若我們講的不是聖經
我們的講道就沒有權柄
講道只能講聖經的理由有三:
第一是為了神
因為牧者所傳講的聖經就是祂的話
講道內容攸關祂的名譽
若講員以自己的想法取代神的想法
在神眼中是很嚴重的事
第二是為了聽道的人
因為所講的若不是神的道
就只是草木禾稭,沒有能力
第三是為了傳道人自己
因為他的職份是去服事
而不是去當長官
他的呼召是去做僕人
而不是當主人
所以他不該用自己的話代替神的話
以免危及他的靈魂
而且他應該從神的話當中
帶出他的會眾最需要聽到的信息」
可見清教徒真的深信講道的重要
他們相信牧師的主要工作在於講道
而且會眾領受神恩惠的主要管道
也在於講道
他們稱之為
「上帝引人悔改的偉大規定」
他們說:「若不透過講道,
極少有人能悔改歸主」
安姆斯(William Ames)說:
「講道是神所設立、並分別為聖的安排
目的在於孕育信心、啟迪悟性、
並吸引人將意志和情感歸向基督」
卡特賴特(Thomas Cartwright)
認為講道是絕對必要的
不能只是讀聖經
他說:「就像火堆被挑動時會燒得更旺一樣,
講道就如同是為神的話搧風
比起單純讀經更能讓神的話
在聽者的心中燃燒。」
清教徒對於講道這件事
是充滿敬畏的
他們很像保羅,上講臺時
一方面會恐懼戰兢
另一方面又有信心
能夠靠著聖靈的大能來傳講聖道
這是一種融合了軟弱與剛強的心態
它直到今天都還是優秀講道者的標記
清教徒認為,如果你以為自己很會講道、
而且精通這門藝術,就代表你是差勁的講員
因為你應該是帶著無助、絕望的心態
並且恐懼戰兢地說:我算什麼?
我憑什麼能做基督的使者
把祂的信息帶給神的百姓呢?
我是罪人啊!
但我卻又是個蒙神呼召的罪人,
被呼召做主的使者,並受了聖靈的恩膏
我豈能不向百姓傳講神的信息呢?
因此我要憑著聖靈的大能上臺
並期待祂會祝福祂的信息
所以講道者是在極軟弱
又極剛強的情況下上臺的
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說:
「要奉全宇宙救贖主的名站在一群會眾面前
並代表永生神傳講『不得救就滅亡』
的信息──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
「除了聖靈以外
升天後的基督給世界最大的恩賜
就是對新約教會講道的呼召」
這是薛伯斯(Richard Sibbes)的話
他還說「神設立的講道是恩賜中的恩賜
神如此看重講道、基督如此看重講道,
所以我們也當如此看重講道」
清教徒就像改教家一樣
以講臺為教會的中心
以講道而非聖禮做為敬拜的核心
而且他們認為牧者個人
內在的事奉呼召是絕對必要的
講道在清教徒眼中的地位之高
讓每場講道都成了重大場合
普勒斯頓就說過:
「天下任何的講道,不是讓人
更接近天堂,就是讓人更靠近地獄」
清教徒認為人在聽完講道之後
一定會有所改變
你的心不是變得更軟,就是變得更硬」
有人在聽完清教徒科頓(John Cotton)
的某場講道後寫信回應他說:
「科頓先生的講道滿有權柄、充滿感情與生命
讓我覺得他在講任何先知書
或使徒作品時
我所聽到的都不是他的聲音,
而是先知或使徒本人的聲音,
甚至我聽到的是主耶穌基督
站在我心中說話。」
這在清教徒對於講道的理解上
是極關鍵的一點
他們的目標是傳講神的道
是討神而非人的喜悅
神是他們的見證人
在講道中一切的面具都會被撕掉
一切的花言巧語都會被厭棄
巴克斯特這麼說:
「弟兄們,我奉神的名奉勸各位,
在上講臺前要努力喚醒你的心
這樣等你上臺的時候
才能預備好去喚醒罪人的心
別忘了你的會眾若不醒過來就會滅亡
而一個自己都不清醒的牧師
是無法讓會眾清醒的
講道的態度就是要把你的會眾喚醒
因為他們若沒有在教會醒,就會在地獄才醒」
第二點 是講道的方案
由於清教徒對於講道極為看重
因此他們針對講道
發展了一整套非常非常詳盡的方案
他們會盡可能在各地、在各種場合闡述神的話
並且在教會中推動全面性的改革
薛伯斯說:「講道就像一部戰車,
載著基督來回於天地之間。」
清教徒的方案可分為五個層次
他們藉此以講道來影響眾人
並進行牧會改革
第一個層面是對講道本身的改革
主要做法是大量、頻繁地講道
凡是神所賜的講道機會都不放過
如果有人說:「我一週只能講一篇道,
因為我每篇道都要花四十小時好好準備,
一週兩篇道實在超出我的負荷」
清教徒聽到這種話一定會很震驚
他們認為:除非萬不得已,
傳道人絕不該推辭傳講神聖道的機會
但他們不只是在講道的「量」上進行改革
對於講道的風格也有所改革
這部份我先跳過,等一下會再詳細說明
總之清教徒很強調講道風格要清晰樸實
第二、他們發展出所謂的「講座活動」
這在當時指的並不是學術演講
而是特別安排的講道時間
當年清教徒遭到迫害
我們知道在1662年
有兩千名清教徒牧師被勒令禁止講道
但他們的講道深受百姓歡迎
這是英國國教會所比不上的
許多國教會的傳道人還發現
自己教會中的有錢人會出錢聘請「講師」
當年是這樣的
英國國教會的傳道人
依法必須在主日早上講道
於是老百姓就到教會耐著性子聽,
心想:講得好無聊啊
講得太文謅謅、太花俏、
用了太多讓人聽不懂的聖經原文
但百姓們又不得不硬撐著聽完
他們迫不及待
想在下午去聽清教徒的講座
那其實就是講道
但他們必須稱之為「講座」,
才不會被政府找麻煩
而在週二或週三晚間
清教徒又會舉辦講座
其實內容也是講道
所以說百姓每週所聽的講道中
有三分之二是來自於這些受聘的「講師」
而不是來自於當地英國教會的傳道人
這是他們所謂的「講座活動」
這些講師的酬勞通常是由市議會、
私人贊助者,或是倫敦的法學院支付
而且他們都會透過一些手段
來迴避政府的規範
於是很多清教徒牧師
仍然可以透過這種講座的形式來繼續講道
包括安姆斯、巴恩斯、卡特賴特、夏德頓、
達德、格林涵、希得生、波金斯、
普勒斯頓和薛伯斯
在生涯中都花了不少時間擔任講座的講師
在十七世紀的前三十年
光是倫敦一地就有一百多處的清教徒講座
清教徒講道方案的第三個層面,
是他們稱為「先知講道聚會」的活動
有時他們也稱之為「敬虔的操練」
這些「先知講道聚會」的性質
類似聖經研討會
是給牧師、傳道人的在職進修
它的內容是這樣的
想像你是一位資深的牧師
已經有四十年的服事經驗了
在教會也有相當地位
現在你想要訓練身邊的年輕傳道人
訓練的方式
就是安排一場先知講道聚會
叫四到五名傳道人
針對同一段經文講道
內容要闡述教義、要有實用性、
要忠於聖經等等
等他們都講完之後,再換你自己上去講
並且要提出這段經文
所有的實際應用方式
此外你也邀請了這一帶所有的牧師來參加
像是牧師研習會一樣
會後這些牧師
要針對這些講道加以點評
這是在所有講道都結束之後
他們會比較這些講道的優劣
這樣做有點風險,
有點像神學院裡的講道練習
你們可能很高興
畢業後不用再上這種課
但他們覺得還不夠,因為他們還想進步
所以他們願意被人批評
當年這些「先知講道聚會」
辦得非常成功
透過這五、六篇講道的相互比較
牧師們可以得到建設性的批評
進而提升自己的講道水準
例如說今天大家都講
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
哪一篇講得最好?好在哪裡?
在哪些地方還有缺點等等
這樣的聚會數十年來在英國各地
辦得相當成功,特別是在倫敦
但後來有兩件事讓情況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伊莉莎白女王對此相當不滿
她擔心這些人聚集造反或引發動亂
於是命令大主教去禁止這些聚會
有些大主教會照辦,也有些大主教不肯遵命
但這無論如何都對聚會造成了打擊
可是真正讓聚會難以再辦下去的原因
其實很多書上都沒有寫
那就是老百姓很愛聽講道
所以他們也想參加先知講道聚會
於是後來有些聚會
也開放一般會眾坐在後排旁聽
但這種做法只有一年的好光景
假設你是與會的牧師
可能你在講完一篇道之後飽受批判
而你的會友就坐在後排
你難免會緊張、不自在
所以這種做法效果並不好
此後這種聚會就逐漸式微了
但它在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裡
對於牧師的訓練還是發揮了重要的功能
第四、講道稿的印刷與出版
對促進清教徒的講道有極大的功勞
過去五十年來
光在美國一地
就重新出版了七百五十冊的清教徒著作
而在這七百五十冊著作中
約有七百三十冊
都是重新包裝成書籍的講道稿
在1560年代,總共出版了九冊的
清教徒講道集
這在當年已經算不少了
畢竟那時候出一本書都是大事
到1570年代,數量已成長為六十九冊
到1580年代是一百一十三冊
而到了1610年代,
所有的出版刊物中
有百分之二十都是清教徒的講道
大家可知道,在今日所有出版品當中
基督教的書籍刊物只佔了約百分之三?
而這其中大約只有
百分之零點零零五是講道集
當年的清教徒講道集
可是佔了出版品的百分之二十啊!
它們受歡迎的程度令我們難以置信
當年我第一次到英國倫敦講道的時候
拜訪了當地的古書店
我想去找清教徒講道集之類的古董書
那時我看到一些以犢皮紙印製的古書
而且還是第一版的
我心想真是不得了,心跳都要停止了
然後我翻開書仔細一看
結果是英國國教會的講道集
然後我又看到一本都快散開的古書
已經被重新裝訂不只一次了
我心跳再度暫停
一看這本果然是清教徒的講道集
如今我再到英國古書店的時候
如果發現到犢皮紙印製的初版古書
根本連看都不用看
就知道是英國國教會的講道集
因為根本沒人在用
所以它能維持在初始的狀態
相較之下,清教徒的書則大受歡迎
大家讀了之後還會在鄰里之間傳閱
百姓生活中少不了它們
還會在家庭崇拜中高聲朗誦其中的內容
光是以英文發行的版本就非常多
而其中還有數百本著作被譯為
各種歐洲語文,特別是荷蘭文
荷蘭的「進階宗教改革」運動
就是靠著清教徒著作的荷蘭文譯本所促成的
至少一開始是如此
第五個層面則是牧師的養成訓練
在教會歷史上
沒有任何群體所受的事奉訓練
能像清教徒的那麼好
清教徒要求神職人員必須受過大學教育
他們當中不乏出身自牛津、劍橋三一學院
以及哈佛等大學的傳道人
這些學校對年輕傳道人有極大的栽培之功
使他們都抱持著
清教徒對於講道的堅定理念
在這個龐大的講道方案之下
上述五個層面的一切努力
都是為了提倡好的講道
提倡紥實、忠於聖經、合乎改革宗教義、
並且具實用性和經驗性的講道
第三大點 :對講道的熱忱
清教徒很愛講道
他們對於講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
學者紐恩(John New)說:
「清教徒的人生就在於講道,
不論用口或用筆」
許多清教徒說
他們寧可死也不能不講道
他們深愛基督的福音
他們愛去傳講完整的福音
巴刻(J.I. Packer)說:
清教徒指出人的困境與罪的問題
並強調恩典的目的與基督的完足性
他們向會眾傳講恩典
同時也要求他們以蒙福的悔改和信心回應
他們特別喜愛以一種特殊的方式
來傳講關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真理
清教徒對基督的傳講,是忠於聖經與教義
並且從預表的角度切入的。
他們會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
來傳講基督
而且他們認為講道是牧者最關鍵的工作
盧瑟福(Samuel Rutherford)說:
「你想知道我人生中最大的兩件樂事是什麼嗎?
第一是認識基督,第二是傳講基督」
清教徒的牧師還愛準備講道
他們會花上好幾個小時
來探究經文的意義
他們的講道注重經文闡釋與信徒造就
也常常拿整段經文從頭講到尾
但他們在對會眾講道之前
都會先對自己講道
他們瞧不起那種冷冰冰的專業主義
他們認為牧師要能夠先對自己的心講道
他所講的道才會是最好的
班揚說:「我傳講的內容,正是我自身沉痛的感受
其實我就像從死人中被差回來的使者,
戴著鎖鍊向這些在綑鎖之中的人說話
要說服他們去注意我良心中的烈火」
巴克斯特的說法是:「在對會眾講道之前,
要先帶著更大的熱誠對自己講道;
喔,主啊!求你拯救教會脫離那些世俗的牧者
那些人學了基督教的知識和服事的技巧
但卻從來沒有基督徒屬神的性格
他們的為人與事奉也缺少最關鍵的原則
這使得他們跟屬靈的死人沒有兩樣」
清教徒愛講道
不是因為這項行動本身吸引人
而是因為他們相信神會透過講道來動工
波金斯(William Perkins)說:
「每當我們站上講臺時
一定要相信神會在教會中收聚靈魂
以滿足選民的數目
並且幫助聖徒
在成聖的道路上更加成熟」。
難怪他們寧可坐牢也不願放棄講道
班揚就曾經因為講道而坐牢十二年
有一次他被人從牢裡提出來受審
法官對他說:「我今天就可以放你回家
讓你跟家中懷孕的妻子
和五、六個孩子團圓
你不是還有一個女兒眼睛看不見嗎?
但條件是你不能再講道了」
班揚曾經說過,他在牢中
有時會感覺自己彷彿被剝了一層皮
覺得好孤獨、好困苦、好想回家
但當時他卻直視著法官說:
「如果你今天放我出獄,
明天我就會去講道」
法官說:「那你還是回到牢裡去吧」
清教徒愛他們的會眾
他們的講道之所以充滿熱情
是因為他們愛這些人的靈魂
愛這些人的生命、愛這些人的一切
他們明白這些人
才是他們真正的工價、真正的薪水
他們常說
「能贏得許多靈魂的才是有智慧」
當年倫敦瘟疫流行的時候
英國國教會的傳道人大部份
–當然不是所有人–
但其中大部份都出城了
因為他們不想被感染而送命
這不難理解
但清教徒留了下來
還到生病的會友家中探訪
並服事他們
他們覺得「我若死就死吧,
但我的會友需要我」
他們愛會眾如同愛自己的生命
對他們來說,講道是跟
「愛會眾的牧者心腸」相連結的
這使得會眾心向著牧者,牧者心向著會眾
巴克斯特說:「我們在事奉過程中,
從頭到尾都要帶著一顆
對會眾的溫柔愛心」
當人們發現你是毫無虛假、
真心誠意地愛他們
那麼要他們聽你的教導、
並忍受一切來跟隨你,就會容易得多
第四點是講道的力量
對英國國教人士而言
清教徒的講道
「太粗淺」、「有辱聖道」
因為清教徒的講道太激昂、
對信徒要求太嚴苛
他們認為清教徒過度誇大了
「講道」在救恩中的重要性
他們認為只要誦讀女王所頒布的
官方《講道集》就夠了
這些人至少都一定要帶逐字稿講道
但清教徒完全不接受這些反對的理由
清教徒抱怨英國國教會的講道
太雕琢、太強調演說技巧、
太高深、太過道德主義、
福音性和實用性不足
也不夠貼近生活經驗
沒有一位英國國教會的傳道人會說:
「我每次上講台,
都是以一個將死之人的 身份,
對一群將死之人傳講永活的救主」
歐文談到英國國教會的講道時說:
「這些華麗花俏的修辭, 跟神的權柄、
尊榮、偉大和聖潔並不相稱,
祂可是擁有天地的主啊!」
清教徒如何能把道講得這麼有力量呢?
他們是有明確的方法的,
這種方法分為三個層面
首先是針對人的悟性
他們以清晰的言語
針對人的悟性說話
他們相信人的悟性是信心所在的宮殿
並認為心靈與悟性之間
並不是對立的關係
清教徒教導說:「聖靈是將
重生的種子撒在知識的土壤中」
普勒斯頓強調,
人在悔改歸主時,理性得到提升
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也說:
「無知不是讓人更委身的動力,
而是異端之母」
他們明白頭腦空洞的基督徒
終究會變成沒有骨氣的基督徒
第二個層面是良知
他們先清楚地對悟性說話
然後再犀利地挑戰人的良知
他們相信良知是
人人心中的自然之光
他們認為自己有責任
在清晰的講道中明確指出人的罪
再問一些迫切的問題
喚起人心中的罪惡感
以驅使他們歸向救主
今天不少牧師在傳講批判性
較強的信息之前,會跟會眾說:
「今天我並不想讓大家覺得有罪惡感,
或是覺得自己被定罪」
這是什麼話?
來聽聽清教徒怎麼說:
「我們必須拿起真理的棍棒,
在各處樹叢中敲敲打打,
直到罪人無法隱藏,
只能像亞當那樣赤裸裸地站在神面前」
講道的目的
就是要喚起人心中的罪惡感
不是要讓他們絕望
而是要促使罪人歸向基督
因為唯有耶穌才能
真正完全除去他們的罪疚
因此清教徒的講道是迫切的、直接的、
充滿力量的,而且是特別針對人的良知
他們認真看待基督的命令
那就是必須在主耶穌的名下
傳講悔改與赦罪的信息
但除了清楚地對人的悟性說話
以及尖銳地挑戰人的良知之外
他們還有一項專長
就是去熱情地吸引人心
他們的講道充滿情感與熱誠
又樂觀積極
克多刻(William Cradock)
曾對他的會眾說:
「我奉差派不是來找划船的奴工,
也不是來找戲耍用的熊,
主派我來是要追求你們去做他的配偶、
是要讓你們嫁給基督」
清教徒會透過種種方式
像是有說服力的講道、個人的請求、
迫切的禱告、聖經的論證、
嚴正的警告、喜樂的生活等等
總之就是用盡一切方法
來幫助罪人脫離滅亡之路、回轉歸向神
而且順序是先從悟性、
到良知、再到內心
他們相信這是神為人所設計的心靈結構
也認為這是應當遵循的順序
威拉德說(Samuel Willard):
「聖道的真理首先被施行在悟性上
我們藉此辨明其意義及理由
悟性是人類一切行為的起源
被悟性所肯定的
會再交由意志做決定
一旦意志擁抱了真理,
就會再進一步將它
印在人的心靈情感上」
從「悟性」、到「良知」
或者說「意志」、再到「內心」
因此安姆斯說:
「講道不該死氣沉沉,而應該是
活生生、有果效、有力量的,
以致於未信者來到教會時
應該有所感動
而且會被神的話所震撼,
進而歸榮耀給神」
下一點是講道中的「個人性」
清教徒是明白直接地對百姓說話
而且他們會對聽眾中
特定的群體說話
如今不流行這種作法
有些牧師甚至不會針對未得救者講道
他們只是站在講臺上
對著兩百人的會眾這麼說:
「如果在座有任何人還不認識主的話…」
他們每場講道
或許只對未信者講一兩句話
沒有什麼福音性可言
會眾聽了之後還會左顧右盼地問:
「現場還有未信的人嗎?
到底是誰?就一個吧?
絕不會是我」
但清教徒的說法是:
每一場講道都要有福音性的部份
因為他們都會假設聽眾中
仍有未信主的人
此外他們相信神的百姓
也需要聽福音性的講道
這樣他們才不會安於現狀、
或信得不冷不熱、或是信心退後
因此清教徒會在心中
將會眾分類
不只是分信徒和未信者
而是進一步分得更細
然後他們會在不同階段
將講道的內容
應用在不同的族群身上
波金斯寫了當時最著名的講道教科書
他說:牧師在多數情況下所面對的會眾
是由七類人組成的
第一類是無知又不受教的未信者
你根本不知道他們為何來教會
他們根本沒興趣聽道
既不信、又無知也不懂福音
波金斯說對這種人要以清晰合理的方式
教導「神話語的教義」
並且要責備、刺激他們的良心
第二類是無知卻能受教的未信者
這類人是可以教導的
而且他們似乎也能
敞開心胸來聽神的話語
面對這樣的人
就要教導基督信仰的基本道理
而且下講臺後也要花時間和他們溝通
與他們談論主要的信仰話題
要對他們抱持希望
因為他們離神國很近
第三類是有知識但尚未被降卑的人
他們懂教義,但卻尚未重生
信仰只停留在頭腦的知識
這些人需要聽到律法並且為罪悔改
然後你要對他們傳講福音
第四類是被降卑的人
他們已經知罪,而且也的確信道了
但他們還沒有完全擺脫自以為義的心態
所以仍會試著一半靠自己的義、
一半靠基督
波金斯說你需要幫他們活出新生命
你必須在講道中傳講律法
破除他們自以為義的觀念
再引導他們歸向基督
第五類是信心堅固的信徒
他們需要在核心教義上被建造
例如稱義、成聖、聖徒蒙保守等等
第六類是在信仰或行為上倒退、
故態復萌的人
他們也需要有針對他們的講道
來呼召他們回歸
第七類則是上述各種人的混合群體
這項分類很有清教徒的標準特色
我們想想當時的清教徒
在每週主日早晚
各講一場六、七十分鐘的道
然後週間也講一場
算起來每週約有兩百分鐘的講道時間
而在這兩百分鐘裡
除了講解闡述經文之外
牧者其實就是透過講道
來輔導這些不同類別的會友
也就是說,清教徒大部份的教牧諮商
是直接在講臺上進行的
這就是個人化的講道
下一點是講道的「淺白性」
清教徒所謂的「淺白講道風格」
意思並不是反對理智、反對知識
他們的意思是用簡單、清晰的溝通方式
讓聖經進入人的悟性、再到達人的內心
讓真理去影響會眾的行為,使他們經歷轉化
史密斯(Henry Smith)說:
「簡單的講道並不是沒學問的講道,
也不是令人困惑的講道,
而是要把道講得淺白清晰,
讓最單純的人都能聽懂,
就像他聽自己的名字一樣清楚」
清教徒艾略特(John Eliot)
是服事印地安人的偉大宣教士
在科頓馬瑟對他的輓辭當中
就反映出了清教徒對講道的理想
他說:「艾略特的講道十分清晰易懂
聖經經文與主題在他的口中
就像是個水池,
淺到能讓羔羊涉足而過,
又深到能讓大象 在其中游泳」
克里斯馬瑟(Chris Mather)
形容他的父親理查(Richard Mather)說:
「他的講道風格十分清晰淺白,
因為他射的箭從來不會越過會眾的頭,
而是對準了他們的內心和良知」
波金斯說:
「清晰淺白的講道是最好的講道,
而且越淺白越好」
清晰的講道是他們的目標
他們的講章結構如下:第一部份是經文解析
第二部份則是依據解經的結果,
整理出其中的主要教義,
然後再以此教義為討論主旨
通常講員會把這項教義讀誦兩次
然後再用講章接下來的篇幅闡述它
我在下一場演講中
會探討這種做法的優缺點
第三部份是經文應用
這部份涉及了經驗性、
實用性和分辨性的教導
清教徒稱之為「用途」:
用途一、用途二等等
也就是教導會眾該如何
應用這篇講道和這段經文
所有的教義、教導和講道
最終都一定要引導人到基督那裡
亞當斯(Thomas Adams)說:
「基督是全本聖經的總結,
經文先是以預言、預表和預示指向他,
再將他展示、顯明出來,
你可以在聖經的每一頁、
甚至幾乎是每一行中找到他,
聖經根本就是包裹著嬰孩耶穌的布條」
安布羅斯(Isaac Ambrose)說:
「要把基督想成是整本聖經的主旨、
精髓、靈魂、和全部範疇,
而基督之於你的講道也當如此」
波頓(Robert Bolton)說: 「在每個安息日的每場講道中,
都要白白地將基督耶穌
提供給所有人、毫無例外」
在經文應用方面
清教徒的目標不僅在於
促成生活上的改變
更在於深入人的內心
他們稱為「實驗性」的講道,
被我們稱為「經驗性」的講道
兩者基本上是相同的
他們眼中的「實驗性」講道
講道又分為兩大部份
第一是「鑑察分辨」,第二是「應用實行」
先說「鑑察分辨」的部份
就是區分菁華和糟粕
把真信徒跟未得救的假信徒區分開來
像是那些只是暫時相信的人
或是只把信心建立在
知識或神蹟上的人
還有信得模模糊糊的人
有時候
有時候某些清教徒
或許在這方面做得有點過火
特別是胡克(Thomas Hooker)
薛帕(Thomas Shepard)偶爾也會如此
但清教徒多半都對會眾很坦白
他們想確認信徒在靈魂中
真正經歷了神的工作
清教徒想要認清自己
絕對不容信仰變得膚淺、輕佻、隨便
除此之外
他們的講道也要求會眾
聽了之後要付諸行動
也就是說:在聽完這篇道之後,
你的生活會有何改變呢?
通常一個敬畏神、信仰堅定的清教徒
在聽完講道回家之後
會私下禱告
祈求神能祝福他剛剛所聽的這篇道
然後他會起身拿一枝筆
寫下一兩件他立志
要在生活中改變的事
或者說他的行動目標
他把這些目標都記錄在靈修筆記上
然後每個月、每一年都拿出來重讀
讓他所聽過的講道
能不斷地對他發揮影響
不斷地轉化他的生命
讓他生命改變
那就是講道的力量
清教徒堅信「道」講出來
就是給人去「行」的
有一則清教徒的故事說
某位男士聽完主日講道回家
那天他妻子生病在家
有點驚訝丈夫回來的時間比平常早
就問他:「講道結束了嗎?」
他回答說:「還沒吶、親愛的
結束的只是『講』的部份
但我還沒『行』出道來」
最後,在「淺白性」這一方面
清教徒認為有三件事
對於講道者來說特別重要
有三件事特別重要
要是這三件事沒做到
即便你講的道很清晰淺白
也還是有所不足
而且神的百姓會感受到
你講道中的缺陷
第一就是你要完完全全、
完完全全地倚靠聖靈
你在講道時必須深切地感受到
你沒有能力帶領任何人歸向基督
或讓他們在基督裡變得更成熟
唯有聖靈方能成就這等大事
所以清教徒很相信加爾文的一句名言
那就是在每場講道中,
其實都有兩位牧者在工作
一位是外在說話的牧者
另一位是內在的牧者,也就是聖靈
祂把講臺上說的話,像箭一樣射向會眾的心
而且每一支箭都是針對
每一顆心的需要所設計的
因此信徒只要好好地聽講道
心中就能得著他所需要的真理
這對於講道的人來說也是一大安慰
因為有些信息真的很難
讓相關的人真正聽進去 對吧?
如果你在講道中
特別針對某一類的人說話
對方還往往以為你是說給別人聽的
所以傳道人只能信任聖靈會做對的事
而你若是一名委身、認真的信徒
那麼你來聽講道的時候
也會期待聖靈有話對你說
你相信聖靈會針對你當時靈魂中
最迫切的需要,對你的心說話
這是對聖靈的完全倚靠
葛諾(William Gurnall)說:
「清教徒深信講員和聽者都要完全倚靠聖靈,
讓祂按著自己的旨意,
在人身上成就悔改重生的工作」
華生說(Thomas Watson)說:「神從來
沒有把『領人悔改歸主』的責任放在你身上,
你的工作就是去宣揚福音;
傳道人負責敲人的心門,
但帶著鑰匙來開門的則是聖靈」
第二件關於「淺白講道」的重要元素
就是牧者私底下在他每日的生活中
都必須本著良心、定意追求個人的聖潔
清教徒認為你的生活必須是你講道的寫照
巴克斯特說:
「我們不但要用功把道講好,
也要一樣用功去活出好的生命樣式」
他還說:「如果你沒有
好好去檢討自己的心、
沒有好好克制自己的敗壞、
沒有好好倚靠神而活,
如果你沒有把這些
當成你時時要注意的份內之事
那麼你一切的事奉都會出問題,
你會把你的聽眾餓死」
清教徒相信
在會眾中最敬畏神的那些信徒
能夠在每週的主日中
看出他們的牧師
有沒有好好跟神交通
從講道就能看得出來
看他的講道是不是夠清新、夠真實
歐文說過一句非常明智的話
每次讀到它都會讓我感到戒慎恐懼
他說:「倘若一個人教導別人正直的道,
但自己的行為卻敗壞彎曲的話
那麼他在晚上用生活所拆毀的,
會遠比他在白天用教義所建造的更多」
親愛的弟兄啊
在事奉上一分鐘的失足跌倒,
就足以摧毀一輩子的事工
在你事奉的每一天
都需要追求個人的聖潔
「倘若一個人教導別人正直的道,
但自己的行為卻敗壞彎曲
那麼他在晚上用生活所拆毀的,
會遠比他在白天用教義所建造的更多」
這是多扎心的警告
第三,也是最後的一點就是:
牧師必須真正的委身禱告
在你要講道時,
上講臺前最後要做的一件事
就是再禱告一次
艾嵐(Joseph Alleine)說過:
「牧師上講臺前要跪著禱告,
下講臺後還要跪著禱告」
在講完道之後也要祈求神的祝福
崔爾(Robert Traill)說:
「很多好的講道之所以徒勞無功,
就是因為牧者在書房中的禱告不夠」
我們必須做一群禱告的子民
一群時時禱告的屬神之人
最後,讓我以墨瑞錢尼
(Robert Murray M’Cheyne)的例子,來結束這場演說
他曾經說過:
「禱告是事奉的核心要素」
曾經有一位牧師到蘇格蘭鄧迪市
去拜訪墨瑞錢尼
他想知道墨瑞錢尼的事奉
為何那麼成功
其中有何秘訣
墨瑞錢尼雖然年代比清教徒晚
但他的信仰理念具有標準的清教徒精神
那一天他剛好不在
但教會的司事對訪客說:
「這個問題我可以輕易為你解答;
你先跟我到墨瑞錢尼牧師的書房來」
到了之後
司事就叫訪客坐在書桌前
訪客坐下後,司事就說:「高舉你的雙手!
然後呼求主的憐憫」
接下來又對他說:「你再跟我來」
這次他帶訪客到了會堂,然後他叫訪客站上講臺
對方上臺之後,他又說:
「高舉你的雙手!然後呼求主的憐憫」
此時訪客就懂了
墨瑞錢尼的成功秘訣
就在於他不僅是在講臺上看起來聖潔
私底下也真的是如此
求主幫助我們
能成為忠實傳講祂話語的人
就從我們在書房中的準備開始
要切記我們每回講道,
都需要聖靈兩次的幫助
在書房裡一次,在講臺上一次
或者說在禱告時一次、在講道時一次
若我們真想長長久久地
為主的榮耀和為靈魂的益處來事奉
就必須這麼做 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上偉大的父神啊
我們為這一群了不起的
清教徒牧者向祢獻上感謝
他們是如此認真盡責地講道
又是如此熱切地相信講道的功效
懇求主在我們的國家和全世界
賜下講道的恢復、講道的改革和講道的復興
求主就從我們開始
也求主讓這樣的復興
能夠深深影響這間寶貴的神學院
求主祝福這裡每一堂課、
每一位教授的努力
幫助他們得以提倡講道的價值、
祝福、力量、熱忱與方案
奉耶穌的名禱告 阿們

下載點(適合網路受限地區)

授權:WTS, used by permission
翻譯:Cary Chuo 卓君威

Tags: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