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徒們所傳的福音:主權爭議中的悔改(麥克阿瑟)
第五章 傳講悔改的必要性
主權爭議中的悔改
悔改和其對應項「信心」一樣,都不是功德行為。它是內心的回應。真悔改求主赦免,求主將我們從罪的重擔以及對審判和地獄的恐懼中解救出來。它指的是那個稅吏那樣的態度,他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十八13)。悔改不只是改正行為。但由於真實的悔改包含內心和目的的改變,它必然會帶來行為的改變。

像信心一樣,悔改會對理智、情感,和意志產生影響。伯克富將悔改的理性要素描述為「觀點的改變,人承認罪,包括個人的罪咎、玷污、無助」;情感要素「包括情感的改變,其表現是為了對一位聖潔公義的神所犯的罪而憂傷」;意志要素「主要在於目的的更改、發自內心地轉離罪、主動尋求赦免和潔淨」。這三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若離開其他兩個要素,都是不完全的。悔改是全人的回應;因此有人說悔改是完全的降服。

很明顯,這種對悔改的看法與無主權神學不同。無主權的教師們是怎麼說悔改的呢?其實他們自己也無一致的觀點。有些激進的無主權主張者甚至簡單地認為悔改在福音邀請中並無一席之地:「即使真實的悔改可能帶來救恩……,卻不需要如此。而且因為它並不是拯救之工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任何意義上都不算是那過程的必要條件」。這觀點使得「拯救之工」只是法律上的稱義(即神恩慈地宣告,律法的所有要求都藉著耶穌基督的義在相信的罪人身上成就了)。這種單方面的「拯救之工」甚至沒有把罪人帶到與神的正確關係中。因此激進的無主權觀點提供了這樣一個特殊套語:「如果問題只是簡單的『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答案就是當信主耶穌基督(徒十六31)。如果問題是更廣大的『我當怎樣與神和好?』答案是『當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徒二十21)」。

這些陳述背後的迂迴暗示讓人震驚。一個沒有悔改的人怎麼會、又為甚麼會問「我當做甚麼才能得救」的問題?這樣的人會向甚麼尋求救恩?在哪種意義上得救可以獨立於「與神和好」?有沒有可能是一個人在沒有意識到自己罪之深重以及與神隔絕的狀態時,得到永恆的救恩?但那就是激進的無主權教導所暗示的。

但簡而言之,無主權觀點在悔改問題上的顯著特點就是將悔改重新定義為心思的改變——而不是從罪回轉或目的的改變。這種觀點是說:「在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中,悔改的意思就是『心思的改變』」。「悔改是接受永生的一個條件嗎?」是的,如果這裏說的是悔改或改變一個人對耶穌基督的看法;但如果它指的是為罪痛悔或決定轉離罪,那麼答案就是:不是的。這裏所定義的悔改只是無主權教導定義下的信心的同義詞,只是一種理性的活動。

注意,無主權對悔改的定義明顯否定了伯克富對悔改描述中的情感要素和意志要素。無主權的悔改不是「為罪痛悔,或甚至決意轉離罪」,而只是簡單地「改變他之前對神的認識,以及對神和基督的不信」。再一次,一個人可以不需理解罪的深重或神對罪人審判的嚴厲,而經驗那種「悔改」。這是一種虛無縹緲、空洞無物的假悔改。

聖經中的悔改
無主權對悔改的定義與聖經相符嗎?明顯不符。為罪憂傷不是悔改,這倒是真的。猶大感到憂痛,但他並沒有悔改(太二十七3)。悔改不只是決定變得更好;每個有過新年立志經驗的人都知道,人的意志是多麼脆弱。悔改當然也不是一種苦修的行為,試圖以此為自己的罪進行代贖。

然而,悔改也不是單單理性的活動。當然,甚至連猶大都改變了他的心意,然而他並沒有轉離他的罪,沒有投奔主的懷中求祂憐憫。悔改不只是心思(mind)的改變,也是內心 (heart)的改變。悔改是屬靈的轉變,一個徹底的大改變。悔改在重生的語境中意味著從罪轉向救主。這是向外的回應,而不是外在的活動,但悔改的果子可以在真信徒的行為中顯明出來(路三8)。

人們常說悔改和信心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這個硬幣叫歸信。悔改是從罪轉向基督,而信心是將基督完全當作我們得救以及稱義的唯一希望。這就是歸信的簡單解釋。信心和悔改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它們兩者只有同時發生才會存在。真悔改總是信心的另一面;而真信心又伴隨著悔改。「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
以賽亞書五十五章1至13節是舊約聖經中呼籲歸信的經典經文,顯出了硬幣的兩面。這段經文用很多方式來要求人相信:「當就近水來,⋯⋯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1節)。「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2節)。「側耳而聽,就必得活」(3節)。「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祂,相近的時候求告祂」(6節)。但這段經文也命令了悔改:「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7節)。pp99-102

點我購買《使徒們所傳的福音(約翰.麥克阿瑟)》
本書簡介
我們如何理解福音的真理,最終將決定我們如何度過此生。讀完此書,你會同意這點,就是使徒們所傳的福音和耶穌所傳的福音是一樣的。你也會認識到,他們的福音與今日很多人所歡迎的、稀釋後的流行信息有著顯著差別。
本書是麥卡瑟暢銷書《耶穌所傳的福音》發人深省的續集。《耶穌所傳的福音》分析耶穌的福音事工,也將我們主的傳講、教導及私下事工與二十世紀福音派運動所採用的方法進行了對比。而《使徒們所傳的福音》處理的則是使徒們所傳有關救恩的教義,以表明耶穌所傳的福音也是使徒們所傳的福音,整個新約聖經的信息與現今很多人宣講的空洞「福音」完全對立。這是一本為每個基督徒而寫的書,而不是為進深研究寫的。每個關鍵詞條都在第一次出現時做了定義,還在書末加了一份〈術語解釋〉,目的是解釋這些問題,讓書中所說的連初信者也能理解。
作者以基於聖經的、清楚的、有恩慈的、公允的方式,且用每位基督徒都能理解的詞語把問題講出來。採用的方法是研究新約聖經書信和使徒行傳中一些關鍵的經文段落,它們顯示了使徒們是如何對早期教會傳講福音,以及解釋救恩真理的。在這個主題上的啟示是如此清晰,以至於你會覺得本書內容是你聽過一遍又一遍的——確實如此——因為這對於聖靈傳遞關乎救恩之事的目的太關鍵了,以致這些真理被編織進許多書信中。
本書查考使徒們在主權爭議問題上教導的主要教義:信心、恩典、悔改、稱義、成聖、罪、行為、確據、恆忍,以及福音信息。結果,一個清晰的事實呈現出來:耶穌所傳的福音和使徒們所傳的福音是一樣的。它要求的信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是有悔改、降服、信靠,以及產生好行為的持續信心。

約翰.麥克阿瑟(1939-2025)
約翰‧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是前加州太陽谷恩典社區教會(Grace Community Church in Sun Valley)牧師——教師,前主人神學院(Master’s College and Seminary)院長,著名的聖經教師和特會講員。著作超過一百五十本,麥種已經翻譯出版《耶穌所傳的福音》、《使徒們所傳的福音》、《每日效法基督1》、《每日效法基督2》、《每日效法基督3》、《聖經教牧學》。麥克阿瑟同時也負責「賜你恩典」(Grace to You)機構。該機構事工包括製作全球性廣播節目及電視節目。
在這屬靈的黑暗時刻,耶穌基督的福音受到各方面攻擊。在他自己的講壇上,麥克阿瑟已經深入且精確地詮釋了使徒保羅的全部十三封書信。撰文為耶穌基督的救恩信息辯護,他無疑是恰當人選。《保羅所傳的福音》在神學知識上非常豐富,為當今教會所亟需,也謹慎地向教會傳達了信息。這是每個人都當閱讀的作品,不管他是不是基督徒。

我們的心沉重,卻也歡喜,因我們要與眾人分享一個消息:我們親愛的牧者與教師約翰・麥克阿瑟已安息主懷了。今夜,他要親眼看見他所深信的主;麥克阿瑟牧師一生忠心忍耐,已跑完當跑的路。更多資訊將於近日公布。——Grace to You恩典與你(官方粉絲頁)
「我在上帝面前,並在將來審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穌面前,憑着他的顯現和他的國度囑咐你: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 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 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 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做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四章1至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