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M第三千禧年-我們相信上帝 - (01:32:09) - 第四集 上帝的計劃與作為

27 views

影片下載

  1. 介紹   1
  2. 上帝的計畫    1
    1. 聖經視角                                                         2
      1. 上帝的臨在性                                                        2
      1. 上帝的超越性                                                  4
    1. 神學立場                                                         6
      1. 極端觀點                                                           6
      1. 中間觀點                                                           9
  3. 上帝的作為    12
    1. 創造                                                                12
      1. 不可見的領域                                                        13
      1. 可見的領域                                                          15
    1. 護理                                                                17
      1. 次動因的重要性                                                18
      1. 上帝和次動因                                                  20
  4. 結論    22

介紹

    我們許多人對未來多少都立下一些大計畫,就是有生之日希望完成的事情。幼小的孩子們常常幻想著一些奇特的事情會向他們招手,年輕人則經常立下宏大的目標。但是年齡越長,我們越知道自己只可能完成計畫中的幾項,不可能完全達成。因為自始至終,我們即沒有先見之明又無能力來完成想要做到的每一件事。然而,就許多方面而言,上帝剛好與我們相反。聖經啟示上帝是有一個計畫,但是,卻不像你我所定的計畫,上帝的計畫不會落空。因為自始至終,祂是深謀遠慮,且有能力完成計畫中的每件事情 。

    這是我們相信上帝這個系列的第四課,在這個系列裡,我們探索系統神學裡上帝的教義,就是上帝論。我們給這一課定的題目是上帝的計畫與作為。我們要探索福音派系統神學家如何研討上帝的計畫與成就其計畫的各種作為。

    你會記得,前面幾課我們是著重於上帝的屬性。在古希臘哲學影響之下,教父和中世紀的神學家通常是優先鑒定和解釋上帝本質的屬性,幾個世紀以來,多數的福音派系統神學家也是如此。但是上帝論不只是著重上帝的屬性,也留意上帝的計畫,以及祂如何達成祂的計畫。

    上帝的計畫與作為 這一課要分為兩個主要部份。首先,我們要思考聖經對於上帝的計畫的教導;然後我們要查看上帝的作為。讓我們先來看所謂的上帝的計畫。

  •  
  •  

上帝的計畫

  •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看到的,雖然使用不同的詞語,福音派神學家對於上帝的屬性還是有許多一致的見解,然而談到上帝的計畫,情況就不太一樣了。對上帝的計畫,看法分歧,因為它涉及一些爭論性的議題,例如上帝的預知和預定。幾個世紀以來,博學的福音派學者們對於這些議題持有著十分不同的觀點,在此我們也不太可能會達成完全一致的見解。因此,這一課的目標,我們對這些議題的討論,盡可能著重對不同的福音派群體之間差異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

    要達成這個目標,我們要從兩個方向來思考上帝的計畫。首先,我們要探討這個題目的聖經視角,對於上帝的計畫或許多計畫,聖經是怎麼說的。其次,我們要知道這些觀點如何引導福音派學者產生不同的神學立場。讓我們先來看關於上帝計畫的聖經視角。

聖經視角

    在系統神學裡,計畫,意旨和上帝的諸意旨這些詞語都有其特殊但一致的學術意思。但是聖經卻是用不同的希伯來和希臘詞彙,以不同方式來表達這個神學概念。它們明顯談到上帝的計畫或數個計畫,但也可以說是祂的目的,祂的籌算或是旨令,祂的旨意,祂喜悅的事等。我們想到舊約希伯來文的一些相關字,例如hashav (yah-AHTS),通常翻譯成思考,計畫,或是決定;zamam (zah-MAHM),通常翻譯成目標或是計畫;yaats (yah-AHTS),意思是給予忠告或是下旨令;rahtsown (rah-TSOHN),意思是喜悅或是贊同的,還有haphats (ckhah-FĀTS),通常翻譯成歡喜。另外我們還加上新約的希臘詞彙,例如boule (boo-LAY),通常翻譯成目的,勸告,意旨或是旨令;prothesis (PRAH-theh-sis),通常翻譯成目的或計畫;thelema (THEH-lay-mah),意思是旨令或是願望,還有eudokia (yoo-dah-KEE-ah),通常翻譯成歡喜。

    不像系統神學的學術詞彙,這些聖經的詞彙並沒有特殊而一致的意思。在這系列裡,我們說過多次,聖經經常用非常類似的詞語表達不同的觀念,卻用不同的詞語表達類似的概念。事實上,聖經裡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這些詞彙,意思經常是重迭的,它們有不同的組合,也不時的交換使用。因此我們會看到,聖經用來描述上帝計畫的詞彙,隨著經文不同而有不同的意思。

    對於上帝計畫的聖經視角,我們可用許多方式來總結,簡單起見,我們只著重於前一課討論過的兩個概念。我們要探討,聖經對於關聯到上帝的臨在性的計畫,是怎麼說的。然後我們要思考聖經對於關乎到上帝的超越性的計畫,有什麼教導。我們先來看聖經怎麼說關乎上帝的計畫和祂的臨在性。

上帝的臨在性

舊約裡,上帝與亞當夏娃在伊甸園同行,那就具有一種臨在性,是上帝想要與的創造,的子民有親密臨近的關係。當然,罪影響了這種的親近,但那不意味著上帝就忽然消失了。我們從舊約看到,例如上帝設立會幕,要與的百姓同在,因此臨在性,是上帝與的百姓同在,與的創造相近。而新約的道成肉身讓我們看的更清楚,約翰福音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看到主的意願是要在的創造裡,與的子民同在。想要在會幕裡與的百姓在一起,想要借著基督的肉身與的子民一起。渴望與我們一起,與的創造同在,與我們相近。

— 司科特·曼那博士

    在前面幾課我們學到,極為重要的是要確認上帝超越性和臨在性兩者都是上帝的奧秘。上帝超越一切對於受造的限制,祂是無限,永恆而不變的;但這不意味著上帝與祂的創造失去關聯,不再介入它們當中。相反的,聖經也教導上帝的臨在性。祂俯就我們,全然介入有限短暫而多變的創造裡。我們查考聖經,不難看到聖經作者們講到上帝的計畫是與祂的超越和臨在性都有關聯。

    我們等一下再看聖經怎麼教導上帝的計畫與祂的超越性。現在先來看一些經文,談到在上帝的計畫中,祂與創造之間的臨在參與互動。耶利米書18章7和8節,上帝這麼說道:

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要拔出、拆毀、毀壞;我所的那一邦,若是轉意離開他們的惡,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耶利米書187-8節)

    在這幾節經文裡,上帝講到的想要或計畫施行,用的是希伯來動詞hashav (ckhah-SHAHV’),意思是思考,計畫,或是決意。現今,當基督徒在許多場合聽到上帝有個計畫,他們就自動認為是聖經講的,上帝在遠古時就決定要做的事;但是這段經文講的上帝的計畫,卻不是這個意思。相反的,上帝這個計畫是依照祂親臨介入受造的情況而施行的。這話語是按著一個邦國的不順服而論……說的。上帝的計畫是某一個國家要拔出、拆毀、毀壞,但除此之外,上帝也清楚宣告這個計畫可以翻轉。我們讀到,一個國家若是轉意離開他們的惡,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 。聖經常常提到在歷史裡,當上帝與祂的創造互動時,經常有這樣的計畫。順著這樣的脈絡,我們看到路加福音7章30節提到上帝的“旨意”:

法利賽人和律法師沒有受過約翰的洗,竟為自己廢棄了上帝的旨意。(路加福音730節)

    這裡我們看到,經文講到上帝的旨意,用的希臘字是boulé (boo-LAY),意思就是目的,勸告,意旨,或是旨令。但是從這段經文看來,上帝的目的,勸告,意旨或是旨令,都明顯和上帝的臨在性有關,而不是祂的超越性。祂的神聖旨意在某個歷史時刻是要法利賽人和律法師蒙召接受約翰的洗禮,但是當他們拒絕去順服祂的旨令時,這個旨意被廢棄了。還有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8節,保羅如此說到上帝的旨意: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18節)

    保羅這裡談到上帝的旨意,用的希臘字是 thélema (THEH-lay-mah)。不過,注意!這節經文並不是導向上帝的超越性,上帝的旨意在這裡是關乎保羅特別的教導:“凡事謝恩”。

    神學家通常稱這樣的聖經教導為上帝規範的旨意,或是上帝定規的命令。在整個聖經歷史裡,上帝要祂的百姓順服祂的心意,聖經裡有成千的敘述講到上帝呼召祂的子民應該如何行動,體會和相信。上帝這些規範的旨意總是符合祂無限、永恆和不變的道德屬性;但是在不同的時間,上帝是以不同方式和祂的子民互動,並且表達祂規範性的旨意。上帝這些規範性的旨意通常都沒有達成,因為受造物經常違逆祂的命令。

    例如,馬太福音23章37節耶穌如此講到祂的“心意:或是意願: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馬太福音2337節)

    在這段經文裡,耶穌講到我多次願意,用的詞語是thélō (THEH-lō),是名詞thélema (THEH-lay-mah) 的動詞形式。這段經文並非講到上帝的超越性。耶穌在歷史上,多次在耶路撒冷願意,想要聚集祂的兒女,保護他們免受外來壓迫,但是耶穌的意願沒有達成,因為耶路撒冷的百姓不願意,以色列人拒絕先知,甚至摒棄耶穌本人。

    這些類似內容的經文顯示出聖經多次出現的一個觀點。聖經經常講到上帝設下計畫,有其旨意,給予籌算和下達旨令,也表明祂的心意和所喜悅的,都是關聯到祂的臨在性,在歷史上與祂的創造互動。上帝這些歷史計畫通常是有限,短暫而且會變化的。

    我們已經探討了聖經視角如何看待關乎上帝臨在性這方面的旨意,現在來看聖經如何教導有關上帝的超越性這方面的旨意。

  •  

上帝的超越性

  •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聖經常說到上帝的這種計畫,強調祂與受造物臨在的互動;但是,這只是整個畫面的一半。我們深深知道上帝也是超越整個創造界的所有限制,因此,聖經也談論到上帝的另一種計畫,顯出祂超越萬有的事實,就是顯示祂的無限,永恆和不變的特質。以賽亞書46章10節講到上帝的“籌算”和“喜悅”:

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以賽亞書4610節)

    我們不難看出這段經文顯示,上帝的這個計畫是和祂在歷史上與受造物的互動呈現對比。上帝講到祂的“籌算”,來自動詞字根yaats (yah-AHTS),祂也談到“凡我所喜悅的”作為,來自希伯來文的haphats。然而這些詞彙都關聯祂的超越性,祂談到“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就是祂的永恆性,祂也說到:“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 清楚表明祂的旨意是不改變的,不會落空的。約伯記42章2節也有類似觀點。那裡,約伯向上帝承認:

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攔阻。(約伯記422節)

    上帝超越性的旨意也出現于為人熟悉的以弗所書1章11節,保羅如此寫道:

在基督裡被揀選,我們也得了繼業,是照著那一位的心意而預先定下的,按著自己旨意的計畫來運作萬事。(以弗所書111節)

    這段經文出現幾個重要的希臘詞彙,保羅講到上帝的心意或目的 — prothesis (PRAH-theh-sis),祂的計畫— boulé (boo-LAY),還有祂的旨意 thélema (THEH-lay-mah)。然而保羅在此是談到上帝的超越性。

    首先,上帝的心意或目的並非狹隘的範圍,而是涵蓋一切的,包含“萬事”。其次,這個心意或目的不是在歷史的範疇裡發展,而是永恆的。所有在基督裡 “被揀選”的,都“是照著那一位的心意而預先定下的”。在這一章前面,第4節,保羅清楚講到上帝是在“創立世界以前”,就在基督裡揀選祂的百姓。第三,這裡提到的上帝心意或目的是不會失敗的,保羅寫上帝“他按著自己旨意的計畫來運作萬事。” -boulé (boo-LAY) βουλήthélema (THEH-lay-mah) θέλημα.

    使徒行傳2章23節,這個字βουλή (boo-LAY)翻譯成上帝的“定旨”或“設定的計畫”是正確的。這節經文裡,彼得說耶穌被交付羅馬人乃是上帝的定旨。而使徒行傳4章28節,βουλή (boo-LAY)被翻譯成上帝的意旨,就是教會同心禱告,求上帝預先所定的旨意和權能能夠顯明。還有,在希伯來書6章17節 這個同樣的字則是被翻譯為旨意,那裡,希伯來書的作者談到上帝的旨意是不更改的。

    之前我們看到的希臘詞彙βουλή (boo-LAY)thelema(THEH-lay-mah),有時是用在歷史裡上帝規範性的旨意。但是在以弗所書1章11節,當保羅談到上帝的旨意和計畫時,祂不是在講上帝規範性的旨意,而是講到神學家所謂上帝命定的旨意—是上帝已經預定的一個牢固永恆的詔令,那件事情必然會發生,不會落空。

上帝永恆的計畫也必然是不變的,因為上帝是不變的,意思就是的本性不會改變。上帝的不改變顯示與我們不同,不需要隨著時間而成長,學習。因著的不改變,一切從而出的,關乎的永恆計畫,也同樣不會改變。因此,我們知道永恆而言,甚至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犯罪之前,在創立世界以前,基督已經成為逾越節的羔羊,至終要成為贖罪祭。這告訴我們,按著祂的性情,上帝的計畫是不改變的,祂的永恆旨意必然成就。

— 萊瑞·庫克瑞爾牧師

     約翰福音6章39和40節,耶穌也談到上帝命定的旨意:

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翰福音639-40節)

    耶穌講到差我來者的意思,還有我父的意思,用的是希臘字(THEH-lay-mah) θέλημα,但這不是一個可違逆的上帝旨意。相反,耶穌聚焦上帝的意思是一個十分確定,不可阻擋的旨意。 上帝的意思或命定的旨意是,“父上帝祂所賜給我耶穌的,叫我耶穌一個也不失落” 。這段經文裡,父上帝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上帝的意思 ,在此是祂全權的意旨,絕不會挫敗或是推翻。

    從這些簡短查考,我們看到聖經對於上帝的計畫有兩個導向。有時聖經談到上帝的計畫,目的,籌算,旨令,心意,或是喜悅的事,是和祂的臨在性有關,祂與受造物有限短暫而有變化的互動。此外,聖經作者也用類似的詞彙,卻是著重於上帝無限、永恆而不變的性情,是祂超乎受造的特質。雖然看起來不容易明白,如果我們希望瞭解聖經所記載的上帝計畫,就必須找到方法來確認這兩個觀點。

    記住上帝計畫的這兩個聖經視角,現在來看第二個部份:福音派學者對於這些議題的神學立場。

神學立場

    遺憾的是,許多善意的基督徒常強調聖經裡對於上帝計畫的一面或是另一面而已。在過去,要把這些重點與更正教某個宗派相聯是相當容易的,多個世紀以來,因為更正教會裡的浸信會,路德會,五旬節會,循道會,長老會,改革宗或是聖公會都各有明顯的立場。但近來這些宗派之間的許多界線已經模糊,許多傳統的信仰定位已經消失,因此我們在此不會講到某個宗派或是哪些信徒的立場,只是簡單描繪存于現今跨宗派的一些概括而基本的趨勢。

    我們用兩個步驟來探討一些神學立場是怎麼看待上帝的計畫。首先,我們簡單的提到兩個極端觀點,是一些福音派會遵循的。其次,我們要查看介於這兩者之間,所謂的中間的福音派觀點。讓我們先來看一些極端的觀點。

  •  

極端觀點

  •  

    傳統的系統神學其核心價值和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把聖經對每個主題的教導,都建立成為邏輯上一致的總結。同樣地,福音派的學者們在探討聖經關乎上帝計畫的教導時,更是致力達成這個目標。然而通常總是這個達成邏輯一致的期望卻經常讓學者進入極端,而偏向於只注重聖經對上帝計畫教導的這一層面或是另一層面。

    我們沒時間細述這些極端觀點,只能廣義來談。一方面,許多善意的基督信徒是傾向于我們所謂的“宿命神學”。

    宿命神學. 宿命神學有著不同的模式。但整體而言,宿命論解釋歷史上每件事的發生幾乎都是按著上帝超越性的旨意。然而我們在這一課討論過,有些經文的確認同這個信念,就是上帝的計畫,旨意,籌算,旨令,心意和喜悅的事,乃是反映出上帝的超越性;就此而言,每件事的發生或是即將發生都是照著上帝包羅一切,永恆而不落空的計畫而運行。但是,宿命論沒有涵蓋聖經對於這個主題的全面教導,它未能對聖經的另一面教導給予應有的重視,就是上帝與祂有限短暫而變化的創造互動時所衍生的計畫,旨意,籌算,旨令,心意和意願。

我不是宿命論者,我相信要為自己行為負責,這就是為何要有審判。我知道自己行事的緣由,因為我不是機器人;但是我也相信上帝不是受制於我的所作所為,不管我順服與否,都能達成其旨意。上帝是主權的,能化腐朽為神奇,因此,也許我是軟弱無用,仍然能在我身上達成心意。也因此,我們的信心不在於上帝如此權能,可以把我們轉成機器人那樣;而是相信的能力如此浩大,以致創造我們成為自由的道德主體。這就是上帝主權的教義。自由的道德主體不是讓上帝對待人類像傀儡,而上帝的主權也沒有把我們當傀儡,的主權賦予我們選擇,借著我們所作所為來達成的旨意。

— 哈瑞·瑞德博士

    如果我們和一些有宿命神學觀點的人談話,會發現他們對一些重要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

    上帝是否會計畫某件事,卻在與祂的創造互動時,將計畫置於一旁?宿命論者的回答是:“絕不會!”

    上帝的籌算或是旨令會不會受挫被阻擋?宿命論者的觀點是:“當然不會!”

上帝的心意和意願有可能受到攔阻嗎?宿命論者通常回答:“不可能!”

    當聖經對這些問題似乎有其他回應時,宿命論者認為聖經只是在描述人類對那些事件的表面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的真實性。

    我們記住了宿命神學的觀點之後,也要來留意,歷代以來許多基督徒也落入另一個極端觀點。在這個極端裡,他們採取的立場是近幾十年來所謂的“開放神學”。

    開放神學. 開放神學有許多不同表述。但整體來說,這個觀點幾乎把歷史上發生的每件事都從上帝的臨在性來解釋。我們知道聖經的確談到上帝與祂的創造互動時會有許多不同計畫。以此而言,上帝與有限短暫而多變的受造物來往時,祂的歷史計畫,旨意,籌算,旨令,心意和意願不見得總是成就。但是開放神學把這個聖經教導推到一個極端,對於上帝包羅萬有,永恆不落空的旨意完全置之不理。持這種極端觀點的信徒同意,只有極其少數的事情是照著上帝絕不失敗、永恆的旨令來運作的。他們通常承認一些主要的事件,例如基督首次來到世上,祂的榮耀返回,和歷史的終結是上帝全權旨意所設定;但除此之外,開放神學家通常認為上帝計畫、目的、和心意的全然實現,則是完全依賴於歷史,特別是人們和靈界活物所作的選擇。

    如果我們和開放神學家有對話,他們對於一些重要問題會有如此的回答:

    上帝對於歷史是否有一個包羅萬有,永恆而絕不會落空的計畫? 回答是:“沒有!”

    上帝的籌算和旨令是否因著人類的悖逆而受挫被阻擋? 他們的觀點是:“經常可能如此。”

    上帝的心意和意願有沒有可能受到攔阻? 開放神學的答案是:“經常如此!”

    從這個極端觀點,對於聖經所顯示的,上帝有一個永恆不會落空的計畫,開放神學家堅持那只是針對一些選定的事件。

開放神學,有時被稱為“開放神論”,是古典阿民念主義的變種,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性,但此理念更為極端,特別是關乎上帝對於未來的知識。他們所持的觀點,稱為“現世論”,就是認為上帝知道過去和現今的每一件事,及其預測未來的事情,不過未必能全然知悉人的自由抉擇,或是有賴自由抉擇的事情。整個教會歷史裡,主流宗派的基督信徒都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上帝是全面知悉所有事情。詩篇139篇講到,我們舌上的話語尚未出,上帝已經知道。聖經也提到預告和應驗,特別是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以賽亞書4048章,清楚教導耶和華上帝特別就自己對於未來的知悉,而將自己與其他假神和列國區分。在新約,耶穌向我們保證,我們未祈求以先,父上帝就知道我們的心意。耶穌也彰顯對於未來的預知,宣告的受難,死亡和受苦,也預告彼得的否認和猶大的出賣他。實際上,就彼得的否認和猶大的出賣,耶穌對的門徒“我在這些事發生之前就告訴你們,等事情發生時,你們就該知道我是 耶穌乃是在宣告的神性。因此,問題是,難道舊約和新約聖經裡,上帝這麼明顯獨特的神性是依據於一些不確定的事情,好像上帝只能預測未來要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全面知悉。當然,所有傳統主流的基督信徒都認為上帝是全面知道未來,而不是開放神學所教導的理念。

— 司提反·羅伊博士

    記住宿命神學和開放神學的這兩個極端觀點,我們現在來探討另一個關乎上帝計畫的神學立場,就是上帝論這個層面所謂的中間的神學觀點。

中間觀點

    我們可以這麼說,主流正統福音派系統神學多少都肯定聖經對於上帝計畫的兩方面教導。中間觀點同意上帝為歷史設計了一個包羅萬有,永恆而不會落空的計畫;他們也同樣肯定,上帝與祂的創造互動時,祂也有許多計畫是受限,短暫而會變化的。不像那些極端神學立場只各自認同其中一個,福音派神學家堅持這兩個觀點都是真實的。

    當我們接納和擁抱聖經對於上帝計畫,同時關聯到祂的超越性和祂的臨在性的教導時,我們乃是面對基督信仰的一些大奧秘。人們只能按照上帝在聖經裡闡明的程度來明白這些議題。但是,我們是無法理解到能夠解決每個我們遇到的難題,或是回答每個提出的問題。我們只能就像我們探討三位一體的教義或是基督的神人二性的教義那樣,與其試著要解決關乎上帝計畫的每個奧秘,我們不如盡可能學習這些包含雙方面的聖經視角,也承認我們人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我們和持中間的福音派觀點的神學家對話,他們對於一些關鍵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

    上帝對於歷史是否有一個包羅萬有,永恆而絕不會落空的計畫? “是的!”

    上帝在介入歷史進程時,會設定一些特別計畫? “是的!”

    上帝永恆的計畫,旨意,籌算,旨令,心意和意願必然應驗,不會失敗?“是的!”

    但是上帝歷史性的計畫,旨意,籌算,旨令,心意和意願,會受到攔阻?“是的!”

    換句話說,主流福音神學是要反映出聖經的雙方面教導,肯定上帝的超越永恆的計畫,也肯定祂的臨在歷史的計畫。

    這些中間觀點成為主流福音派系統神學的特點,不過,認同的人當中還是有些看法分歧,我們在此提到傳統系統神學裡,比較明顯的兩個重要差異。首先,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對於上帝永恆旨意的次序的不同觀點。

    永恆旨意的次序. 當系統神學家談到上帝旨意的次序時,他們想的是涉及上帝為歷史而定的永恆計畫,其中事件的合理次序。上帝創造天地之前所預定的主要旨意,彼此之間如何相互連接?對於這個觀點有許多不同說法,但整體來說,可用三個方式總結:

    首先,我們要提到墮落前預定論,這個詞語來自拉丁文的supra (SOUP-rah,意思是在上面,和lapsus (LAP-soos),意思是墮落。因此這個名稱隱含的意思是,在上帝允許人類墮落犯罪之前,或之上方,上帝已經定意要拯救人類。這個觀點對於上帝永恆旨意的次序可以總結如下:首先,上帝預定要拯救在基督裡揀選的人,而對其他人施行審判;其次,上帝預定要創造,第三,上帝預定允許墮落犯罪;第四,上帝預定要借著基督完成和提供救贖,第五,上帝預定要在基督裡對真信徒施行救贖.

    第二個說法,我們稱為墮落後預定論,來自拉丁文的infra  (IN-frah),,意思是在下麵,和lapsus,意思是墮落。就如這個名詞隱含的意思,上帝預定要拯救祂的百姓是在祂預定允許人類墮落犯罪之後,對於上帝永恆計畫的次序,他們總結如下:首先,上帝預定創造;第二,上帝預定允許墮落犯罪;第三,預定拯救上帝揀選的人;第四,預定借著基督完成和提供救贖;第五,預定在基督裡對真信徒施行救贖。

    第三個說法,我們稱之為墮落下預定論,來自拉丁文的sub,意思是在下方 ,還有lapsus,意思是墮落。這個觀點有時被認為是墮落後預定論的一個支派。如同名詞暗示的,上帝是在預定允許人類墮落犯罪之後,或是之下,才預定要拯救祂的百姓。但是這個觀點認為,上帝預定的拯救是在預定給予救贖之後,不是之前。這個觀點總結如下:首先,上帝預定創造;第二,上帝預定允許人類墮落犯罪;第三,上帝預定借著基督完成和提供救贖;第四,上帝預定拯救那些相信的人;第五,預定在基督裡對真信徒施行救贖。

    有個重點需要理解,這些不同觀點發展出來是要幫助神學家能處理一些其他的神學問題。對於上帝永恆旨意的次序的不同觀點使得神學家能處理如下的問題:

    當上帝的意旨裡容許人類墮落,卻只讓救贖臨到一些人,我們怎麼還能認為上帝是良善的?

    上帝既然有個全面,永恆而絕不會落空的計畫,祂提供給全人類的福音怎麼可能是真誠的?

    上帝既然全權掌管我們的行動,我們該如何確認人類的道德責任?

    這些都是重要問題,但是著名的福音派神學家都承認,聖經對於上帝永恆意旨的邏輯次序沒有提供足夠資料。整體而言,中間的福音派學者雖然傾向這個或另一個觀點,但多半都同意這些議題涉及很多的推測,是超出了上帝在聖經裡所啟示的。

當人們談到意旨的順序時,這樣的討論通常是試圖要對於上帝的行事提供邏輯順序。在創造之前,就是有“時間”之前,上帝已經存在,因此人們總是會臆測那些我們無從知悉的情況。就我看來,這就是為何最好的神學家談到上帝旨意的次序時,他們其實不是在談時間先後的順序,而是要衍生一個合理的觀點,能符合聖經對於上帝,墮落,上帝計畫順序的敘述。而這順序是按著邏輯,而非時間前後所定,為的是忠於聖經的見證。

— 唐納德·卡森博士

    除了對於上帝永恆旨意的次序,有這些不同的中間觀點之外,另外,福音派學者對於上帝永恆旨意與祂的預知之間的關係,也有不同看法。

    永恆旨意和預知. 在這些討論裡,經常會強調三處的新約經文。使徒行傳2章23節,彼得講到基督被釘死,是“按著上帝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彼得前書1章1和2節,講到上帝的揀選是“照父上帝的先見被揀選”。還有羅馬書8章29節說到“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這些經文顯然指出上帝永恆旨意和祂的預知之間的關聯。

    整體而言,福音派學者以兩個方式,將這些經文應用于上帝永恆旨意和其預知的關聯上。一方面,許多人認為上帝的預知是祂意旨的依據。換句話說,在永恆裡,上帝知道歷史會如何進行,祂知道事情會如何展開,包括祂如何介入靈界活物和人類所做的諸般抉擇。按著祂的預知,祂意旨這個永恆計畫,依此所有事情逐漸展開,不會落空。

    另一方面,許多神學家則是認為上帝的意旨乃是祂對歷史預知的依據。依此觀點,上帝籌畫或是裁定歷史上要發生的每件事,乃是根據祂的良善意願。這個不會落空的計畫,讓上帝預知歷史上要發生的每件事。

    對於這些議題的辯論通常起於其他的神學考慮,例如上帝的良善和人類的自由意志。它們也涉及一些爭論,就是聖經對於上帝的預知是著重於上帝對於歷史時間的單純預知,還是祂對於揀選要救贖之人位格性的慈愛預知。

    但是,我們可以在一些事上有共同看法。聖經是否教導上帝預知每件事?是的!聖經是否教導上帝預定每件事,包括永恆的救恩?是的!因此,即使各人偏向不同觀點,至終,我們還是認同,上帝的意旨和祂的預知是以許多不同方式齊頭並進。我們也要記得,我們是在探討永恆裡的上帝,所以我們的思維運作有限。要獨斷的認為到底是上帝意旨在先,還是祂的預知在先,乃是超越了聖經所啟示的。約翰•加爾文在他的基督教要義,3卷,21章,5段如此議論:

我們主張永恆旨意和預知這二者都是屬於上帝的;但是若後者乃依靠前者,那是很荒謬的。

    加爾文是以堅信上帝掌管歷史而聞名於世的。他在這裡指出的,聖經沒有明確說上帝的預知和永恆定旨如何關聯,因此若說後者乃依靠前者,那是很荒謬的。

    至終,當我們思考上帝的計畫時,必須記住聖經描述的雙方面——就是中間福音派學者的觀點,對基督徒生活是相當重要的。上帝對於生活的每個試煉磨難都有主權,每件事發生也是上帝已經預定。但是,與此同時,上帝也極其親密的介入我們的生活,通常按著我們所作的選擇,祂讓歷史轉到這個方向,然後又轉到另一個方向。如果我們否認其中一個觀點,就錯失聖經最生動有力的教導。聖經關乎上帝籌算,目的,告誡,定旨,以及心意與意願運作的雙方面教導,對於基督信徒的忠誠事奉是非常重要的。

神學裡反復出現的問題之一就是,上帝的主權和人的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我們的抉擇和上帝至終旨意與目的,之間的關係。你一定發現,許多神學家通常只強調其中的一方面。而一些真正偉大的神學家則是教導聖經裡對這兩者的敘述。不管我們看法如何,我們可以從各自觀點有所學習。我認為,強調人類抉擇的人,通常傾向於貶低聖經所敘述的,關乎上帝主權,的全面旨意,以及每件事的發生至終如何顯出上帝旨意。而另一方面,那些強調上帝主權的人,可能會輕忽人們作的真正抉擇,和這些抉擇對於世界時事的意義。因此,那些合乎我們神學理念的經文就會吸引我們,而我們也會有意貶低那些支持別人觀點的經文。不過,如果我們更多參與不同觀點的神學討論,會幫助我們看到每段經文的重要性,和努力對付其中的隱含意義。

— 菲力浦·萊肯博士

    我們已經探討了聖經和系統神學如何看待上帝的計畫,現在來討論本課的第二個主題:上帝的作為。對於這個題目,我們要探討上帝如何行出祂的永恆計畫,和許多為創造而有的歷史計畫。

  •  
  •  

上帝的作為

  •  

    聖經敘述了許多上帝在世界歷史裡曾經作過,目前在作,和未來要作的事。鑒於聖經裡這些主題的至關重要性,就使得神學家們在探討上帝論時格外注意。在上帝論裡的這個方面,系統神學家們致力探討的是所有上帝作為的基本特性,就是掌管上帝與祂自己的創造之間彼此互動的基本模式。

    曆世以來,上帝的作為這個主題通常分為兩個主要部份:創造之工,和護理之工。讓我們先來看上帝的創造之工。

創造之工

    系統神學家非常著重上帝ex nihilo (ex NEE-hih-low) ,即從無到有的創造之工。一些經文,例如創世記1章1節,約翰福音1章3節,和希伯來書1章2節都顯示,萬物都是因著上帝所為而存在。因此,福音派理所當然的拒絕所有的多神論觀念,就是相信在創造之工裡,有許多神明或是類似神明的力量與上帝同工。他們也拒絕所有形式的泛神論,就是上帝的創造是祂的分身。他們也拒絕所有形式的二元論,就是相信創造是和上帝一起永恆的存在。福音派系統神學一致認同在創造者和祂的創造之間有明確界限。

    系統神學也探討創造之後,上帝在創造裡設立的最初雙重劃分。創造的兩個劃分出現于歌羅西書1章16節,使徒保羅如此說道:

因為萬有都是靠基督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一概都是借著造的,又是為造的。(歌羅西書116節)

    我們在此看到保羅提到基督,是創造萬有的那一位。他也暗示天上和地上的這兩個創造劃分,是創世記1章1節敘述的。但是保羅接著提到另一個關聯的劃分,就是能看見的和不能看見的。創造的這個劃分也出現於一些重要的信經或是信仰告白裡,講到上帝是萬有的,“能與不能看見的”創造主。

    在繼續探討之前,我們要提到例如以賽亞書66章1節的一些經文,講到創造的這雙重劃分要趨於合一:

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凳。(以賽亞書661節)

    這節經文簡單說明一個貫穿聖經的觀點,那就是,整個創造是上帝廣大的殿宇,天在上,地在下,無形不可見的在上,有形可見的在下。

    舊約裡,以色列聖殿是照著這個創造的雙重結構而建造。它有一個高層的內室,稱為至聖所,這個房間代表上帝是從不可見的高處領域來統管一切。聖殿這個高層的房間是被一些低層的區域圍繞,這些區域是聖所和外院,這些地方代表創造裡低處可見的領域。

    創造的這個基本雙重觀説明我們認識上帝對於創造的偉大旨意。簡單來說,歷史的目標就是上帝在不可見高處的榮耀統管要向下延伸,有一天要遍及可見世界的每個角落。至終,上帝的榮耀要充滿所有創造,每個天上地下的受造物都要永遠敬拜祂。聖經裡每個關乎上帝創造作為的敘述都具有這個基本觀點。

人類歷史的目標就是全地要轉變成可見的、無所不在的殿宇,美好的園子,上帝的寶座,這也是聖經創世記第一和第二章的宗旨,上帝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也造了一個花園,那裡的同在是顯而易見的,那也是一個聖所,而上帝所造的男人和女人受命要生養眾多,遍滿和管理全地。當然,因著墮落,這個計畫被打斷了,可是上帝在伊甸園應許女人的後裔要打傷蛇的頭,這個應許至終得到應驗。到那時,上帝的榮耀在地上不再隱藏,全地都要充滿上帝的榮耀。

— 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因為創造的這個雙重作為如此重要,我們要花一些時間探討在上不可見的領域,和在下可見的領域。先來看上帝創造的不可見的領域。

  •  

不可見的領域

  •  

    現代的物質主義很深地影響了基督徒的人生,即時是許多認真的神學生們也很少去注意聖經關乎創造界裡不可見的領域的教導。當然不可否認,也有許多誠心的基督徒卻對所謂看不見的事物過於熱衷。然而,在學術追求中,我們卻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上帝為祂創造界的許多計畫其實是從不可見的領域裡起始的,並進一步向前發展。因此,在我們關注上帝論的學習時,我們就必須要特別認真地思考神學家們通常所說的“超自然領域”。

    我們可以用 許多方式描述創造的在上不可見的領域,目前我們先來看不可見領域的結構佈局;然後我們要探討這些領域的居住者。讓我們先來看超自然領域的結構佈局。

    結構佈局. 聖經對於創造的這個界域,基本的用詞就是天上,或是諸天。希伯來文的shamayim shuh-MÆ-yim) שָׁמַיִם和希臘文的ouranos (oo-ruh-NAHS) ορανός,都可以翻譯成“天上”或是“諸天”。但這些字有時也指的是現今人們所謂的“天空”和“外太空”。因此,我們探討超自然領域時,只著重於它們所指的在上領域,就是除非上帝給予人超自然的眼光,否則是人類看不到的地方。

    聖經對於不可見諸天的結構佈局雖然沒有太多詳細描述,但那些敘述都顯示那是相當複雜的。例如,詩篇104篇3節講到上帝天上的“樓閣”,還有列王紀上8章30節,以及其他的經文,都講到這個天上的房間就是“天上,上帝的居所”,或是翻譯成“天上,上帝寶座所在之處”。以賽亞書63章15節描述這個天上殿宇是“你聖潔榮耀的居所”。此外,哥林多後書12章2節,保羅引申自拉比神學,講到“第三層天”,描述那是一個“樂園,隱秘的語言”。另外,申命記10章14節,詩篇115篇16節,還有一些其他經文都稱呼“天和天上的天”。這些經文讓我們留意到不可見領域的結構是非常複雜,非我們所能理解。雖然如此,這許多經文都顯示不可見的諸天領域是被佈局成上帝在至上高處的宏偉殿宇。

    除了明白這個複雜的結構佈局,我們也需要注意創造裡這個不可見的領域的居住者。

    居住者. 毋庸置議,天上最榮耀的居住者就是上帝自己。但是我們也要小心,許多人認為天上是上帝以其全然超越性存在之處。然而這並非如此。天上只是創造的一部份,是有限,短暫而會變化的。雖然天上是在可見領域之上,那也是上帝與祂的創造互動之所在。列王紀上8章27節,所羅門宣稱上帝是如此超越一切,“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祂居住”。然而在同樣的禱告裡,所羅門講到天上是“上帝寶座的所在”,是上帝垂聽並回應祂百姓禱告的所在。因此,天上乃是上帝進入有限的受造,坐在寶座,與天上活物往來的所在。我們讀到一些經文,例如約伯記1章6到12節,但以理書7章9到11節,還有路加福音22章31節,上帝天上的寶座是高升到超乎可見的領域之上,但仍然是祂創造到一部份。從歷史的起始,當上帝說“要有光”開始,祂就從天庭以創造之主來主導歷史。

    然而上帝不是天上不可見領域唯一的居住者。雖然有形的受造物很少進到天上,但也非不可能。根據使徒行傳2章31到33節,耶穌以榮耀的身體,上升到他先祖大衛的寶座上,並且祂現今是坐在天庭父上帝的右邊。

    不過,天上最大部份是充滿屬靈的活物,還有離世信徒的靈魂。除非人有超自然的眼光,否則看不到他們和他們的活動。馬太福音8章16節和希伯來書1章14節都稱呼他們“鬼,或靈”;詩篇29篇1節和詩篇89篇6節稱他們是“上帝的眾子”;詩篇89篇5和7節和撒迦利亞書14章5節稱他們是“聖者”;但以理書4章13節和詩篇91篇11節稱他們是“眾使者,或天象”;還有多處經文稱他們是“諸軍”,或是“眾天使”,例如詩篇148篇2節和但以理書8章10節。根據詩篇82篇,有些靈是被賦予地上“眾國家的職責”。加百列和米迦勒是顯著的天使領袖,特別是代表上帝選民服事上帝。基路伯是上帝聖潔的護衛,而撒拉弗是在上帝寶座前侍奉。

    聖經告訴我們,這些天上活物起初受造時都是美好的,就如其他的受造物。提摩太前書5章21節稱呼那些因著上帝恩典而持續忠誠的是“蒙揀選的天使”。但是有些天上活物悖逆上帝,一些經文,例如約翰福音8章44節,提摩太前書3章6節,彼得後書2章4節,還有猶大書6節都有提到他們。我們不太知道天使的悖逆事件,只曉得那是牽連廣泛,撒旦和其他諸靈在亞當和夏娃受誘惑之前就叛逆。一些經文,例如約伯記1章6到12節,詩篇82篇,和歷代志下18章18到22節顯示撒旦,敵對者,也被稱為魔鬼,控訴者,還有一些邪靈被稱為鬼魔,主治者,執政者,掌權者,都繼續參與天上的活動。他們受天庭所命服役並履行上帝在地上的旨意,不過卻是懷著惡意而行。

    然而,撒旦和其他邪靈無法永恆在天庭服役,在陰間有個永久審判的處所是為他們所預備,也是那些悖逆上帝的人所要去到之處。

我們在此所談的是天使的界域,就是天上和那裡的居住者,那裡包含著靈界的權勢,就是墮落天使,鬼魔的力量。不過,真實的情況是,上帝對於墮落天使依然有其權柄,正如對良善的天使一樣。我們有時以為墮落天使比起良善天使擁有更多自由,因為在天上,良善天使要臣服于上帝的對權柄,服事,而墮落天使則隨心所欲行事,好像它們在地上那樣。但是,聖經對此有清楚回答:上帝對於墮落天使也有完全的權柄,它們能作任何事,都只因為上帝容許。就如撒旦的作為,例如示錄1358節的記載,那獸和敵基督在歷史最後階段所行的,只因為上帝容許它褻瀆上帝的名。因此,上帝對於墮落世界有對權柄,對於天上的界域也是如此。

— 格蘭特·奧斯本博士

    我們已經談過上帝創造的不可見的領域,現在來看創造的可見的領域,就是我們參與其中的物質世界。

可見的領域

    聖經如何描述上帝創造的可見的領域?我們探討的方式如同對於不可見的領域那樣。首先,我們要注意可見世界的基本結構佈局;然後我們要著重這個世界的居住者。讓我們先來看創造裡,可見領域的結構佈局。

    就如先前說的,聖經認為所有的創造都是上帝宇宙性的殿宇。曆世以來,系統神學家研究創世記的頭幾章,為的是弄清楚上帝如何安排祂殿宇的可見部份。根據創世記1章2節,可見的世界起初是“空虛混沌”,但是第一個禮拜終了,在創世記2章1到3節,上帝完成創造的起初美好安排,祂就在天上寶座歇息了。因此,肉眼可見的世界,最初的佈局是什麼?

    從創世記1章我們知道,第一天,上帝為著祂殿宇的可見世界造了日和夜,或是光和暗;第二天,上帝造了可見的天空和海洋;第三天,上帝造了祂宇宙殿宇的旱地和地上的植物。

當你觀看宇宙,想到上帝以無比的智慧和權能創造的宇宙,其中的結構何等宏偉奇妙,除了我們的銀河系,還有千萬的銀河系,其中的設計實在難以置信,上帝的智慧全然彰顯。而上帝乃是從無而到有創造出這一切,驚人的智慧和權能全然顯於所有的創造,充滿整個宇宙。

— 弗蘭克·巴克爾博士

    我們記住可見世界的結構佈局,現在來討論聖經記載上帝創造的作為,也是著重於可見世界的居住者。

    有時,肉眼看不見的天上居住者會出現在可見的世界,為的是達成天上聖君王的旨意,聖經也記載了幾次上帝的臨在,就是上帝在聖經歷史裡可見的顯現。祂在伊甸園向亞當夏娃顯現,也借著夢和異象,雲柱和火柱,向以色列人顯現。還有就是新約的教導,上帝借著基督道成肉身顯現,來達成地上的使命。

    但是創世記1章只著重於物質世界一般可見的居住者。例如,第一天,上帝把光和暗分開,後來,在第四天,祂安置太陽,月亮和星辰,管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上帝造可見的天空和海洋,而後在第五天,祂創造飛鳥和海中生物居住其間。第三天,上帝造旱地和植物,然後在第六天,祂的把動物和人類安置其中。所有可見世界的居住者在上帝的創造計畫裡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根據創世記1章26到31節,只有人類特別具有上帝的形象和樣式。創世記1章28節如此說:

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128節)

對人類,男性和女性而言,按著上帝形象而造,到底意味著什麼?神學家們對於這個議題有許多爭論,但舊約的學者知道在敘利亞的泰勒漢濟爾(Tell Fakhariyah)發現了一個該地區統治者的雕像,那雕像上有字書明是那個統治者的“形象和樣式”。這個發現讓人看清創世記第一章記載的,人類是帶著上帝的形象,他們就是上帝的塑像,或是上帝的代表,而上帝祂是這個世界真正的君王。因此,當我想到“形象的承受者”時,我想到那些蒙召要代表上帝,在他們關懷其他創造界時,要反映出上帝的樣式。

— 安德魯·阿伯尼西博士

    如同創世記第二章的解釋,上帝起初把亞當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園,這個地上的神聖花園如此完美聖潔,上帝經常會以可見的榮耀顯現於此。然而歷史的計畫是要把園子的美好聖潔延伸到地極,這樣上帝可見的榮耀就能以無盡的讚美遍及各處。要將上帝的榮耀和園子的完美聖潔傳遍全地的主要器皿就是有上帝形象和樣式的人類。按著上帝恩慈的權能,還有天使的效力,對抗每個物質界和靈界的仇敵,蒙救贖的人受命服事,要達成上帝在歷史上的旨意。

    這就是為何聖經和福音派系統神學要那麼強調基督的角色,祂乃是上帝完全的形象和樣式。祂不但為蒙救贖的人成為贖罪祭,而且,當基督回來建造新天新地時,祂要將上帝聖潔的形象遍滿全地,更新萬有。那時,上帝可見的榮耀要遍及創造裡可見和不可見的領域,所有受造之物都要敬拜上帝。腓立比書2章10和11節,保羅如此寫著: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上帝。(腓立比書21011節)

    就上帝在歷史的作為,我們已經探討了創造的結構佈局和居住者,現在來看歷史如何在上帝的護理下展開。

  •  
  •  

護理

  •  

    這個拉丁神學詞彙providentia (prō-vee-DĀN-tee-ah),講到上帝在進行祂的永恆計畫時,祂對於自己創造界的各類活動,如“參與”,“維護”和“照顧”。你可以想到,護理包含許多不同活動,因為那是上帝維護的權能在每一時刻,都在托住萬有。系統神學裡的議題,除了上帝論,也著重於上帝護理的不同層面,特別是上帝如何在歷史上處理罪和救贖。但是,上帝論通常專注於那些貫穿掌管整個歷史的上帝護理模式,就是那些表徵上帝關注祂自己的創造界中每個層面的模式。

“護理”或“天命”乃是源自拉丁詞彙,基本意思是預先看見,或之前就看到,但至終表徵上帝的督責管理,顧念關懷所有的創造。護理這個觀念和其他一些重要教義都有關聯,可惜基督徒已經疏於留意上帝是何等顧念我們。上帝關懷的創造,這實在讓我們得安慰,因為那顯示上帝的良善,不是遠離我們,對我們發怒,而是樂意供應我們的需要,知道在做什麼,也讓萬事萬物照著祂的旨意運行。

— 路易士·溫克勒博士

    傳統的系統神學家乃是根據我們前一課提到的一個劃分來探索上帝護理的模式。一方面,他們指出上帝乃是第一因或主動因,祂是歷史上每件事情發生的終極動因;另一方面,他們也提到創造的不同層面乃是第二因或次動因,就是可見與不可見領域裡不同層面也是歷史事件發生的肇因。

    就上帝護理作為裡的這個區分,我們有許多可說的,但時間有限,我們只談到其中兩個部份。首先,我們簡短敘述次動因的重要性。其次,我們要探討上帝和次動因之間的相互作用。讓我們先來看次動因的重要性。

次動因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先看威敏斯特信仰告白的一個部份,題目是論上帝護理之工,在5章,2段有這些話語:

雖然一切事物都按著上帝這主動因的預知和旨令,不變而無誤的出現;但是上帝卻命令他們根據次動因的本質,或是必然,或是自決,或是有條件的生成。

    在此我們看到,關於上帝的計畫,這一段先是肯定我們所謂的中間福音派觀點,帶領我們注意“一切事物都……不變而無誤的出現”,乃是“按著上帝這主動因的預知和旨令”。我們前面討論過,聖經教導我們,歷史上每個事件都是照著上帝全面,永恆而無誤的計畫而發生。不過基督徒卻經常忽略信仰告白立刻附加的宣告,就是上帝命令所有事件“根據次動因的本質”而“生成”。這個敘述反映出中世紀神學家們的複雜爭論也持續至今。這些爭論的細節非我們這一課可以涵蓋,我們只對這個議題給予簡短總結。

    幾個世紀以來,有些神學家和哲學家認為上帝不只是萬事的第一因,也是唯一的動因。這樣的觀點,仿佛創造的每個部份都是無生氣的玩偶,而且所有歷史事件都起因於上帝的直接主導,仿佛是巨大的玩偶操控者。按著這個觀點,如果上帝沒有直接主導事情的運行,那麼就無事發生。地球在它的軌道上繞著太陽運轉,是因為上帝促使它如此運作。樹木長高,因為上帝使之如此。動物來去,魚游水中,也是上帝使之如此;而人類和不可見的靈界活物之所以行善或行惡,皆因上帝為他們做了抉擇。

    上帝的確扶持所有創造,如同保羅在使徒行傳17章28節說的: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  但接著我們要看到,創造並非等著上帝牽線讓事物運作發生。相反的,聖經教導我們,上帝將能力給予創造的不同層面,使之真實作用,成為歷史事件的重要次動因。

在威敏斯特信仰告白裡,上帝是萬事的主動因,但是祂也使用,設立和肯定次動因的運作,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告白的遣詞用字非常謹慎,為的是肯定人類的行動有其重要性,選用“動因”這個詞彙,而上帝是終極的全權者,因此又加上“次”這個字,有別於上帝這個主動因。恩典的表達方式,例如傳道,背誦聖經,分享,傳福音,禱告,主餐,洗禮,這些上帝使之發生的都是次動因,是我們接受的。因此,我們栽種,澆灌,但唯有上帝使其生長。每個農夫都知道這點。農夫播種,有土,有種籽,然後會發生何事?他無法讓種籽生長,只有上帝才能但是上帝給予他可使用的方法:次動因,栽種和澆灌。

— 哈瑞·瑞德博士

    信仰告白清楚強調創造運作的三個方面。他們是必然的,自決的,或是有條件的運作。讓我們來解析其中這些神學術語的意思。

    首先,當它們“必然的”運作時,我們就看到次動因在歷史上的重要性。簡單而言,所謂必然的,就是上帝的創造有許多層面是機械性的完成祂的旨意,或是說它們是順著自然律。太陽的輻射必然讓地球溫暖,地心引力讓所有東西掉落地上。化學反應產生特殊結果,非自主的生理運作產生可預測的機械效應。可以談的項目還有很多,就像創世記8章22節講到晝夜、冷熱、冬夏的必然迴圈,這是上帝已經安排的運作,使得無數的次動因借著必須的交互作用而朝著祂的目標進行。

    其次,如同次動因的必然機械運作那麼重要,它們也自決的讓事情發生。

    自決的,指的是次動因的作用不是機械性的,而是“自主的”運作,因此,這些行動的結果未必是次動因所意圖的。上帝是全然掌管所有結果,但從次動因的角度看,許多行動的結果卻是隨機,無意或是偶然的。例如,出埃及記21章13節講到非意圖的罪;列王紀上22章29到34節講到亞哈王被一支“隨意”射出的箭殺死。聖經常常證實次動因的自決或意想不到的後果,卻在上帝的護理中有重要意義。

    第三,信仰告白提到在上帝的護理,次動因的運作不只必然,自決,也有條件的。“有條件的”,指的是人類或是靈界活物有意的選擇,導致事情在歷史上發生。當然,上帝是知悉萬事,因此從祂的角度,沒有所謂突發事件。但是聖經一再強調,上帝創造的有意志力的生物所做的條件性選擇,塑造歷史的過程。創世記2章17節,上帝警告亞當,如果吃禁果就會死亡;因此他一時抉擇的結果,影響了歷史的每個層面。事實上,甚至在脫離罪得到永恆救贖上,人的選擇也具有重要位置。就如保羅在羅馬書10章9節說的,我們“若”口裡認耶穌為主,“若”心裡信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在現實裡,在任何情況下,次動因的重要性顯於這三個運作的一些組合上。上帝協調歷史的進行,使得次動因必然,自決或是有條件的影響歷史。

    記住在上帝的護理裡,次動因的重要性,我們現在來探討上帝和次動因的相互作用。當上帝的歷史計畫運作時,祂如何和祂所創造的次動因互動?我們查考聖經時,有什麼模式浮現?

上帝和次動因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5章的3段,合宜的談到這個問題。告白如此寫著:

上帝雖然在一般護理中使用方法,但是也可隨其所欲,自由的行事,不受方法所限——不用它們,或是超越它們,或是逆轉它們。

    這段話的最後幾句敘述,其重要性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上帝“隨其所欲”與次動因互動,祂可以按著祂的時候,方式和想做的,來與次動因交互運作,祂不是受制於這個或是那個方式。即使如此,告白的這一段也把上帝的“一般護理”和祂“自由的”用非凡特殊方式與次動因互動,作了一個重要的劃分。

    在探討上帝和次動因這個議題時,我們需要對這個區分加以解析。因此讓我們先來看上帝的一般護理,然後再討論祂的特殊護理。讓我們先來看一般護理。

    般護理. 上帝和次動因一般性的交互運作,按著告白所敘述的,上帝會使用方法,換句話說,上帝借著祂所創造的次動因行作一般的事情。

    我們在可見的世界裡常看到這樣的運作,上帝如何滋養植物?通常祂就是透過土壤裡的養分,水份和陽光。上帝如何讓人類活著?通常祂就是利用食品,氧氣,水份等物質。事實上,聖經清楚教導,上帝甚至使用次動因將基督的救贖工作傳遍全世界。羅馬書10章14和15節如此描述人們歸信基督的普通方式:

然而,人未曾信,怎能求呢?未曾聽見,怎能信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羅馬書101415節)

    但是,上帝不只在一般的護理上使用可見的次動因。我們從聖經裡發現上帝也使用不可見的次動因,就是天使,鬼魔,甚至撒旦。詩篇103篇20和21節,如此寫著:

聽從命令、成全旨意、有大能的天使,都要稱頌耶和華!

你們作的諸軍,作的僕役,行所喜悅的,都要稱頌耶和華!(詩篇1032021節)

    上帝與創造互動時,通常會使用可見和不可見的次動因,這個事實具有無數隱含意義,但是系統神學家經常會轉到神義論的探討,就是從邪惡的存在這個觀點來辯證上帝的良善。明白上帝如何借著次動因來達成祂的計畫,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邪惡存于祂的創造裡,上帝還是聖潔良善的。上帝的一般護理至少在兩方面闡明這個議題。

    首先,聖經清楚表明上帝的全權勝過邪惡,邪惡全然在祂的掌控之下。一些經文,例如約伯記1章6到12節顯示上帝在祂的天庭裡使用撒旦為祂服役。路加福音22章31和32節,耶穌對彼得如此解釋:

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路加福音2231-32節)

這就是為何在馬太福音6章13節耶穌教導祂的門徒要如此禱告: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離惡者。(馬太福音613節)

    耶穌的話語顯示, 我們要祈求上帝救我們脫離惡者,因為上帝能掌控他。

當我們研讀聖經裡上帝權能的不同層面,會發現撒旦可能是第二強大的活物,可是他並非無所不在,無所不知,這是令我們非常欣慰的。他非像上帝那樣,他根本不像上帝。撒旦和上帝不是以同等權能並存,互相對打。非如此!撒旦與上帝的差異太大了。借著信徒的禱告和他們的力量,或是信徒的同心合意,我們發現撒旦經常是被擊敗的。聖經以不同方式描述撒旦是如何被置於一旁,聖靈抵擋他,使他無法發生作用。雖然他有能力,卻是非常受限的,遠不能和上帝的權能相比。

— 蘇昆特·巴蒂亞博士

    首先,上帝全然掌控邪惡,其次,上帝的一般護理顯示,上帝本身未曾引發邪惡;試探誘惑乃是間接借著邪惡的次動因而來。雅各書1章13節清楚解釋這個觀點:

人被試探,不可我是被上帝試探;因為上帝不能被惡試探,也不試探人。(雅各書113節)

    注意雅各在此說有兩個理由,讓我們不要因試探而埋怨上帝。一方面,上帝不能被惡試探,上帝是良善的,邪惡無法誘惑祂就範。另一方面,上帝也不試探人,這個直白的翻譯正確的強調希臘原文明確清晰意思:上帝本身不會試探。換句話說,上帝不會直接誘惑我們趨向邪惡,而是透過超自然的活物,例如撒旦和鬼魔來作這事。雅各書1章14節,雅各也說試探得逞,是因為人性第二因的邪惡傾向

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雅各書114節)

    因為我們有邪惡欲念才讓試探得逞。至終,上帝的一般護理使用次動因,闡明上帝全權掌控邪惡,卻不是邪惡的製造者。萬事按著祂的永恆旨意發生,邪惡的責任在於超自然和自然的次動因違抗那位創造他們的主宰之命令。

    除了強調上帝在祂的一般護理上如何使用次動因,我們也要確認上帝的特殊護理。

    特殊護理. 就如告白的5章3段所說的, 上帝也可以“隨其所欲,自由的行事,不受方法所限——不用它們,或是超越它們,或是逆轉它們”。事實上告白顯示上帝以特殊方式和祂的創造互動,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上帝的介入,或是神跡。有時祂“不用”任何次動因,就讓事情發生;換句話說,祂在歷史裡直接行動。另些時候,上帝“超越”次動因,也就是祂超越次動因的常態效果 ,讓事情在歷史裡發生。還有一些時候,上帝的運作是“逆轉”次動因,也就是倒轉次動因的尋常結果,特別是從邪惡裡匯出良善。

    聖經凸顯特殊護理的許多例證,就是上帝讓事情在歷史上發生,並沒有採用次動因,或是超越它們,或是逆轉它們。在舊約裡,這些特殊的護理事蹟經常被認定為記號,為的是確認上帝的代表,例如君王,先知或是祭司的權柄。在新約裡,特殊護理經常是要證實耶穌,以及第一世紀的使徒和先知們的權柄。但是特殊護理也包含上帝的祝福和審判以引人注目的方式顯現,即使這些事蹟和上帝的特別服事者的權柄沒有密切關聯。

    即使在現今,上帝還是能自由的以我們未曾預期的方式來行事。當我們環顧周圍天地,會處處看到上帝的一般護理,我們要感謝祂在我們每天生活中使用次動因。但與此同時,基督的門徒也應該期待要經歷上帝的特殊護理。若我們生活中,上帝通常使用的次動因沒有生效,我們應該轉向上帝,如同曆世以來,有信心的人所行的。我們要讓祂的特殊護理在歷史中顯現,因為上帝依然能自由行事,不使用,或是超越,或是逆轉創造的每個層面。沒有什麼能與祂對抗。

結論

    在“上帝的計畫與作為”的這一課裡,我們從聖經的觀點和一些不同的神學立場,探討了系統神學所涉及的上帝的計畫。上帝有一個全面,永恆而可靠的計畫,藉此祂命定整個歷史。但是在上帝和祂的創造不停的互動中,祂也有許多有限、短暫而變更的計畫。還有,我們也探討了系統神學家談論的上帝的作為如何顯現于祂的創造和護理上。上帝的創造包含可見和不可見的界域,然後祂借著一般和特殊護理來維護持守這些界域,為的是它們能達成祂的美善旨意,顯明祂無盡的榮耀。

    傳統的系統神學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方式,將聖經裡關乎上帝的計畫和作為的許多不同教導加以組織建構。但是,除此之外,這一課我們探討和學習的這些教義也給予你我在每天具體生活中,無法估量、十分寶貴又切實的指引和帶領。無論我們是享受上帝奇妙的祝福,或是在墮落世界裡承受苦難的試煉,聖經對於上帝計畫與作為的教導能堅固我們的心志,並且引導我們繼續忠誠地事奉基督和祂的國度。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rtv-download-icon_工作區域-1.png

全系列下載

更多資訊請上:
IIIM(第三千禧年)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