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包含理智(基要信仰小冊07)

信心包含理智

改革宗信仰反倒一直主張,信心不是在黑暗中盲目的跳躍,也不是毫無來由地相信,而是包含理智的層面。十六世紀的改教家和後繼者十分看重信心的理智層面,他們常常用知識性的詞語來定義信心。日內瓦的偉大改教家加爾文(John Calvin)說:

信心的基礎不是無知、而是知識;這知識不僅是認識神、也是認識神的旨意。我們得救不是因為我們打算要相信教會的一切規定都是真的,也不是因為我們把探索、認識的工作全都交給教會;我們得救是出於我們曉得,因著基督所成就的和好,神是我們慈愛憐憫的父,並且有基督賜給我們,成為我們的公義、聖潔和生命。憑著這樣的認識 一一 而不是隨從感覺 一一 使我們得以進入天國。

加爾文認為,信心不是「虔誠的無知」、「用謙卑加以調和的無知」、或是「隨從感覺」;加爾文認為信心在於知識 一一 個人對神、對基督、對聖道的認識。

大約經過一百年後,撒母耳.盧瑟福(Samuel Rutherford)這位傑出的、參與西敏大會的蘇格蘭委員,也如加爾文那樣定義信心;他稱信心為「確切知道基督來到世上為罪人死」。就像加爾文一樣,盧瑟福明白信心必定包含理智的層面,信心必定具備某種教義或事實;信心不可能無關教義、而只是一種感覺或執拗的委身;信心必定是認識到某些事情。與盧瑟福一同參加西敏大會的韓德森(Alexander Henderson)也說到:「無知的信心……絕非信心」。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歷史上最敵視教義的時代之一,今天的我們多半不喜歡教義。我們若不是把教義看為無關緊要(就如「針尖上可以容納多少天使一起跳舞」這類的問題),就是直接反對教義,認為它助長分裂,妨礙純正的信心和虔誠。今天有許多立意良善的人這樣認為:「我不要教義。我只要耶穌。」他們也拿出經文來佐證這種信心,如馬太福音十八章3節就指出,「像小孩子一樣」的信心是進入天國的先決條件。

摘自:(基要信仰小冊 07)何謂信心? (凱伊.理查)

聖經教導我們,基督徒是一群相信基督的人。但真正得救的信心是什麼樣的信心呢?信心是在黑暗中盲目跳躍嗎?信心是認識關於神的事?信心是否會轉化成我們看得見的行動?需要多大的信心才夠呢?本書透過聖經、神學和歷史的觀點來檢視基督教的信心,探討信心的各個層面,包括:理智、關係、信靠、行為和成熟等,藉此讓我們了解信心的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