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M第三千禧年-新約的國度與聖約 - (01:05:13) - 第一集 為什麼要研究新約神學?
影片下載
- 介紹 1
- 默示和權威 2
- 宣告 2
- 十二門徒 3
- 使徒和先知 4
- 新約聖經書卷 4
- 澄清 5
- 默示 5
- 權威 7
- 宣告 2
- 延續性和非延續性 10
- 時期考量 11
- 延續性 11
- 非延續性 12
- 文化考慮 13
- 延續性 14
- 非延續性 14
- 個人考量 16
- 延續性 16
- 非延續性 17
- 時期考量 11
- 結論 18
介紹
如果你曾經認真研究過一件藝術品、一部文學作品、一齣戲劇或一部電影,你就會知道,在隨意享受和認真分析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詳細分析可能會是一種非常消耗人精力的任務,與我們想何時做、怎樣做,就隨意做是很不同。但說到底你我都知道,細緻分析一個課題或作品而得到的豐富知識是難能可貴,難以取代的。
在許多方面,這也是跟從基督的人學習新約聖經時經常會有的經歷。我們知道隨意讀這段或那段的經文,是人們喜歡做的事。但我們從認真研究新約聖經和它的神學得到的認知,確實可以成為極大滿足的源頭。
這是我們這個系列,《新約的國度與聖約》的第一課,我們在這系列裡,要按照一種對神學非常傳統的定義,把新約聖經的神學定義為,新約聖經對上帝他自己和與上帝有關的其他主題所教導的一切。我們給這一課定的標題是,《為什麼要研究新約神學?》 我們在這一課要看到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只是隨意地對新約聖經所有瞭解,而是要讓自己全力認真深入研究新約聖經神學。
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后書2章15節講到這個事實,就是認識新約神學經常需要花大力氣的工作,請聽保羅對提摩太是怎麼說的:
你当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后书2章15节)
當然新約神學的許多層面是相當簡單的,但保羅講得很清楚,認識聖經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提摩太“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這裡翻譯為“工人”的希臘單詞是“ergates”(ἐργάτης),這個詞經常是指體力勞動者。保羅使用的比喻表明,把握新約神學,這常常需要努力工作。但如果研究新約神學如此艱難,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
有意思的是,保罗给提摩太的信里,以简单几句话,讲到两个重点:圣经是圣灵给予人的,是上帝所默示的;而几句话之后,保罗又告诉提摩太要认真研读,证明他是无愧的的工人,能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圣经的确显示人与神之间圣约的关系。上帝恩慈而主动的来与我们沟通,而我们也有责任回应祂的话语。因为上帝是以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给予我们祂的话语,也就是说,祂借着人类作者,以当时那些地区和人们熟悉的文体风格,记载祂的话语,所以我们也要认真研读,学习圣经里不同体裁的作品,例如历史叙事和诗歌,或是个人书信,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还有,读圣经上下文时,也要明白,新约的作者们如何就他们当时所通行的,以不同的方式,将旧约在某个特殊情况里叙述的字句,加以引用。因此,保罗告诉提摩太,圣经乃是圣灵所默示的,而提摩太,或是我们,也应该认真研读,能无愧的按着正意,分解真道。
— 贵葛·派锐博士
我們要從兩方面來探索,為什麼我們應當研究新約神學。首先我們要察看,認識新約聖經默示和權威的重要性,第二我們要來思想,處理新約聖經時期和我們今天之間延續性和非延續性的挑戰。現在讓我們更深入來看這兩個問題,首先看新約聖經的默示和權威。
默示和權威
要研究新約聖經的默示和權威,我們就要關注聖經的宣告,聖經宣告說新約聖經既是上帝的默示,也是上帝的權威。然後,我們要對我們說的“默示”和“權威”是什麼意思作出一些澄清。讓我們首先來看聖經對這些至為關鍵的基督教信仰的宣告。
宣告
跟從基督的人思想新約聖經的默示和權威時,幾乎總是訴諸于提摩太后書3章16節,在當中使徒保羅寫道: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摩太后书3章16节)
在這裡我們看到,當保羅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時候,他就觸及到了聖經的默示這個問題。希臘文“theopneustos”(θεόπνευστος)這個單詞可以翻譯為“上帝呼氣”。當他講到聖經是“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他也觸及到了聖經的權威這個問題。這是一節非常重要的經文,可以幫助人理解跟從基督的人對新約聖經的信念。但現在讓我們來聽一聽提摩太后書3章15節,保羅對提摩太說:
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提摩太后书3章15节)
嚴格來說,保羅在這裡講的“聖經”,以及提摩太“從小”就明白的聖經,並不是新約聖經經文,而是舊約聖經。那麼為什麼跟從基督的人說新約聖經是上帝默示,有權威的時候,他們會訴諸於保羅對於舊約聖經的論述?
我們要來看聖經的三個宣告,幫助我們理解新約聖經是上帝的默示和權威。首先,我們要探索耶穌呼召十二門徒。第二,我們要來思想,使徒和先知根基性的作用。第三,我們要證實新約聖經書卷本身是上帝的默示和權威。讓我們首先來看,耶穌呼召十二門徒,這如何證實了新約聖經的默示和權威。
十二門徒
當耶穌開始建立上帝百姓新的余民,成就上帝對以色列的旨意時,他呼召一群特別的人,就是十二門徒。福音書講得很清楚,耶穌把這十二門徒與其他跟從他的人分別開來,這種分別使他們(猶大除外)成為他後來差遣進入世界,作他有權威的使徒。
我們在約翰福音16章13節聽到耶穌對他十二門徒說的這番話: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翰福音16章13节)
這一節經文表明,耶穌的門徒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所以,“真理的聖靈”要來,“引導他們進入一切的真理”,關於“將來的事”的真理。我們在這裡看到,耶穌設立他揀選的門徒,靠著聖靈教導其餘跟從他的人。這一節和類似的經文證實了我們對新約聖經是上帝默示的信念。
使徒保羅寫了大量新約聖經書卷,但並不是原來十二使徒中的一員。但聖經講得很清楚,保羅是一位有權威的使徒。他滿足了使徒行傳1章21節和22節對確立十二使徒提出的要求。這就是路加兩次記載保羅在前往大馬士革路上與基督相遇的一個原因:第一次是在使徒行傳9章1到19節,然後在26章9到18節。加拉太書1章11節到2章10節表明,保羅花了三年,在阿拉伯的沙漠中與基督在一起。這同一部分經文也記載說,耶路撒冷的使徒證實保羅具有使徒的權威。
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8到9節說的,在耶穌已經向超過五百名信徒顯現之後:
耶稣 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因为我从前逼迫上帝的教会。(哥林多前书15章8到9节)
保羅作為一位使徒,把自己稱為是“未到產期而生的人”,是“使徒中最小的”。他是唯一一位在耶穌地上事奉期間並沒有與耶穌在一起的有權威的使徒。但是保羅見證了耶穌的復活,耶路撒冷起初的使徒也認可他是這樣的人。
在看完與耶穌呼召十二使徒相關的宣告後,我們也應當提到基督在主後第一世紀的使徒和先知受到上帝默示,具有根基性的權威。
使徒和先知
請聽保羅在以弗所書3章4-5節是怎樣講到這個事實的,就是不僅他,而且基督所有的使徒和先知,都領受了上帝特別的啟示:
我深知基督的奥秘……这奥秘……如今借着圣灵启示他的圣使徒和先知。(以弗所书3章4-5节)
保羅在這裡指出,那些明顯是基督教的教導,那從前隱藏起來,或者是奧秘的,現在基督“借著聖靈啟示他的聖使徒和先知”。那麼保羅在以弗所書2章20-21節也用這樣的說法來講第一世紀的使徒和先知,這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教会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全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以弗所书2章20-21节)
正如這部分經文告訴我們的那樣,上帝正在建造教會,成為“主的聖殿”,基督耶穌是“房角石”。但是也請注意,保羅指出“使徒和先知”是教會“根基”的一部分,這表明上帝使用使徒和先知有權威的教導來建立基督的教會。正如我們在前面的經文看到的那樣,使徒和先知的教導是有權威的,因為他們得到聖靈默示。
除了聖經宣告耶穌十二門徒,以及基督的使徒和先知的根基性權威以外,我們也應留意,使徒本身也認為新約聖經書卷等同於舊約聖經。這種觀點體現在新約聖經幾處地方,但我們只需要來看兩個例子就可以了。
新約聖經書卷
首先來看提摩太前書5章18節,保羅寫道:
因为经上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 又说:“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 提摩太前书5章18节)
我們一眼看到這節經文,可能會覺得奇怪,但這對我們的討論來說卻十分重要,因為保羅一開始就說,“因為經上說”,然後引用了兩處不同的經文。首先引用的,“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它的嘴”,是出自舊約聖經中申命記25章4節,但第二處引用的經文,“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是引自新約聖經路加福音10章7節。這種舊約和新約聖經權威之間對應的關係,表明使徒保羅認為基督使徒和先知的書信等同於舊約聖經經文。
我們在彼得後書3章15和16節看到類似的方面,使徒彼得說:
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彼得后书3章15和16节)
彼得在這部分經文承認,保羅是“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信,換言之,保羅的書信有上帝他自己的權威。但是也請注意,彼得是怎樣指出,反對基督教信仰的人如何強解保羅的書信,“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按照彼得書信更大的上下文,“別的經書”是指舊約聖經經文,所以我們在這裡看到,彼得也把新約聖經的書信看作是像舊約聖經一樣,具有同樣的默示和權威。
聖經宣告新約聖經是上帝賜給他教會默示和權威的話語。耶穌親自應許,聖靈要教導他的使徒。他確立他的使徒和先知,作為他教會根基性的權威。除此以外,正如上帝的百姓領受舊約聖經經文是上帝默示和權威的話語,教會也得到呼召,要領受基督使徒和先知的書信,把他們看作是上帝默示和權威的話語。
在看了我們相信新約聖經的默示和權威,是怎樣得到極多聖經宣告支持之後,我們現在應當來對我們這兩種說法的含義作出一些澄清。
澄清
在講到新約聖經的時候,基督徒經常誤解“默示”和“權威”這兩個術語。所以,很重要的是,我們要確認這些觀念是正確的,但我們也需要肯定,我們對這些概念要有正確的理解。
我們要分開來看對新約聖經這兩個特點的澄清。首先,我們要澄清我們說新約聖經是受到上帝默示,這是什麼意思;然後,我們要思想新約聖經的權威。讓我們首先來查看新約聖經的默示。
默示
貫穿歷史,宣告自己是跟從基督的人,對於說新約聖經是上帝所默示,或由上帝“呼出”的含義,曾經有過不同的理解。我們把這些觀點放在一個連續性的範疇裡來看待,這對我們思想問題會有幫助。
在一個極端,一些神學家持守一種浪漫式的默示觀,他們相信聖靈默示聖經的作者,就好像世俗的詩人和音樂家受到感動寫作一樣。結果就是,他們認為新約聖經只包含其人類作者的個人的反思和觀點。他們承認,這些作者可能很有智慧,可能能夠得到對我們有説明的資訊,但是,他們否認新約聖經是上帝要我們相信、感受和行動的完全可靠記載。
在這範疇另一個相反極端,其他神學家相信那稱為機械式的默示觀點。根據這種看法,聖經的作者寫聖經的時候是相對被動的。聖靈在根本上是口授聖經,人類作者是被動記錄聖靈所說的話。這種觀點承認新約聖經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但否認了它的人類作者是寫作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
最後,大部分福音派基督徒相信那被稱為是有機式的默示觀。這種描述表明,要把上帝聖靈的工作和聖經人類作者的工作分開,這是不可能的。按照這種觀點,聖靈感動人類作者寫下他們的話語,監督和指導他們寫的話。結論就是聖經的話語正是上帝的話語。與此同時,聖靈引導人類作者寫作時,使用他們的個性、經歷、觀點和意圖。所以聖經的話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它人類作者的話語。這第三種觀點是最好地反映出聖經自己對默示性質的見證。
所谓“有机默示”,我们的意思是圣经不是从天上掉落到我们怀中,或是圣经的作者如同自动书写机器那样;他们乃是顺着圣灵的带领而书写。就此,我们的意思是圣经虽然是上帝的信息,却也是借着实际人生情形中的真实人物为媒介而写成。人们可能对此有些不安,他们或许希望上帝与人有更直接的关联。但是知道真实情况对我们会更有帮助,因为当我读圣经时,我知道那那是上帝的信息,但是那些话语也具有双重性质,它们是上帝的话语,而书写的人也像我一样有类似人生经历和个性。因此,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是,全然理解人类经验的默示性话语,不是上帝口述的笔录。那些信息不是与人类所经历的挣扎毫无关联。因此所谓的有机式默示,就是说这些默示来自实际生活的真实人物。他们书写时,固然是记录上帝的信息,但那些文字也带着他们实际生活的经验,知识和情感。
— 瑞克·罗德海沃博士
舉例來講,讓我們再一次來聽一聽使徒彼得在彼得後書3章15-16節是怎樣寫的:
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彼得后书3章15-16节)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彼得承認上帝的聖靈默示了保羅的書信。但請留意,彼得是怎樣也表明,這種默示是有機的。當彼得寫到,“信中有些難明白的”,他就是承認保羅所寫的,體現出他的背景、個性和寫作風格。這聲明反映出保羅受過很高的拉比教育,而保羅的神學成熟度,對彼得本人作為一個相對沒有受過很好教育的加利利漁夫來說是一種挑戰。
彼得的觀點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榜樣,讓我們看新約神學的時候可以效法。我們必須記住,聖經的神學觀點是由上帝呼出的,是真實可靠,因為它們來自於上帝他自己。然而也很重要的是,我們探索新約神學時,要盡心竭力的努力,瞭解聖經人類作者和他們的意圖。
事實上,有機默示的其中一個牽涉到最重要的隱含意義,就是它對我們研究新約神學的意義。如果我們依靠的是完全浪漫主義或機械式的默示觀點,我們要不就是無視經文的權威,要不就是忽視作者的貢獻。但是有機的默示迫使我們至少要從三個層面來探索新約神學。
主要和最明顯的層面,就是經文本身的層面。這些明確斷言能教導我們大量關於新約神學的內容。
在經文的下一個層面,我們要準備好探索許多隱含、或者沒有寫出來的新約聖經作者的神學前設。我們要研究作者的背景和神學信念,我們應當盡力去瞭解他們的背景和信念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寫作。
在第三個層面,在經文之上的層面,我們也需要思想作者隱含目的。換一句話說,聖經的作者對他們的受眾懷有什麼意圖?有時候,新約聖經作者在希望對他們受眾產生何種衝擊方面講得非常具體。但更經常的是,他們期望他們的受眾可以從他們寫的經文中推論出隱含的意義。
現在你就可以想像,當我們探索新約聖經的時候,要同時看到明確的斷言、神學的前設和隱含的目的,這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經常要求我們要做大量認真的研究。但有機默示的性質,要求我們必須探索新約神學所有這三個層面。
我們已經看了對新約聖經有機默示的一些澄清。現在讓我們來看新約聖經經文的權威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應該如何回應這種權威。
權威
所有福音派基督徒都正確相信,新約聖經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權威。但我們需要小心理解這種權威的性質。令人難過的是,許多好意的基督徒沒有想到新約聖經並不是直接寫給他們的。可以這樣說,新約是為我們 寫下,但不是直接寫給我們的。我們都知道,新約聖經是兩千年前寫的,是寫給生活在當時的其他人的,但這個事實常常對於我們如何承認新約聖經的權威產生極少衝擊。這一切就是說明了新約聖經權威某些很重要的方面:新約聖經的神學對於今天跟從基督的人的生活具有完全,但是是間接的權威。 這個事實意味著我們必須總要做好準備,盡可能瞭解新約聖經經文對它們原本受眾的含義。
跟從基督的人一開始讀新約聖經的時候,通常被它相對基本的教導所吸引。他們看到好像“耶穌是主”,“悔改相信福音”,“要彼此相愛”,以及一些其他基要的教訓。他們無需過多地去思考新約聖經作者們的歷史背景、人格特性和特定目的。出於各種實用的目的,他們可以把這些基本的教導看作是完全不受時間限制的真理。他們很少要努力思想順服新約聖經權威帶來的隱含意義。但是隨著我們更多瞭解新約神學,事情就變得越來越明顯,就是我們要仔細去看新約聖經經文起初的背景,好使我們可以在今天正確承認它們的權柄。我們需要瞭解作者的背景、處境和意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恰當地順服新約聖經對我們人生的權威。
我们碰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新约圣经既然是写给其他的人,我们怎么能认为那些字句对我们仍有其权威性?首先,它的权威性在于它具有权柄或权力驱使我们认同其崇高。因为最初领受圣经正典的那些人和我们有两个关键的联系。第一,圣经的神圣作者乃是昨日,今日到永远都不改变的上帝,我们也是需要面对祂。其次,身为耶稣基督的跟随者,我们也是属于上帝圣约的子民,上帝对许多世纪前的一些子民所说的特别事情,也是为我们说的,因为我们也是和他们一样,借着耶稣基督我们的主被上帝接纳,成为祂的子民。
— 戈兰·斯高靳博士
也許一個類比可以幫助澄清我們說的話。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都 非常清楚,他們是如何對兒女行使完全的、但經常是間接的權威。想像父母責備兒子行為不當,對他說:“找一個地方坐下來,想一想你做的事。“當然,他的妹妹會很高興繼續玩遊戲,畢竟父母並不是對她說話。但如果在一段時間過後,作妹妹的不順服父母,父母可以很有理由地說:“難道你沒有看見你哥哥剛才受到的處理嗎?”在像這樣的處境當中,父母期望他們全部的兒女,都從他們怎樣對待其中一個孩子學到教訓。這種間接的權威教導所有的孩子,即使他們並不是起初受到管教的人,他們也應當曉得怎樣行事為人。
這就是我們說的,有機默示給現代跟從基督的人帶來完全的、但卻是間接的新約聖經權威的意思。新約聖經經文帶著完全的權威,直接對起初的受眾說話。我們必須記住,它們也是在今天帶著完全的權威說話。對於忠心跟從基督的人來說,我們從來不會質疑是否需要順服新約聖經的一條教訓。問題只不過是我們應當怎樣順服聖經的權威。所以要決定我們應當如何回應這種權威,我們就必須準備好回頭去看一節特定的經文寫下來的時候,它起初的目的和情形。
学生们对于上帝的话语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对于两千年前的人所说的信息,如何适用于现今的我们?我们怎么能说那些话语是上帝对我们讲的?或是为我们而说?我想,这里有个关键,即使这些文本不是上帝对我们说的,但至终仍然是上帝为我们讲的。圣经里的每卷书,每个体裁,或是每个情况,其共同性就是显示出上帝的性情,上帝是谁,也显示出身为人我们与祂的关系,祂对我们在世上的旨意如何,我们人该如何回应祂,以及人与人彼此之间该如何应对。因此至终,我们从圣经学习到上帝的心意,祂的性情和计划。即使那些话语是在不同情况下写给不同的人,即使给予他们的那些直接命令不是直接适用于我们,我们还是从中领受到上帝的性情和旨意,知道我们自己是谁,与上帝该有怎么样的关系。所以,我可以说,至终,圣经教导我们上帝的心思和旨意,也引领我们如何持守与祂的关系,以及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马可·斯特劳斯博士
例如,耶穌在馬太福音19章21節對一位有錢的少年人的官發出這條具體的指示:
“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马太福音19章21节)
我們應當怎樣把這節經文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是不是我們全部人,在各種處境當中,都應當變賣我們所有的,分給窮人?我們能夠負責任地回答這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把握住這個有錢的少年人的官是誰,耶穌為什麼這樣對他說話。
聖經對這個人的稱呼和他與耶穌的互動,給我們一個提示,這人有猶太人的背景,在他所處的社區,在金錢方面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他非常關注要堅持猶太人的傳統。在這一章前面的部分,他問耶穌說:“夫子,我該作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回答說:“當遵守誡命。”這少年人驕傲地宣告,他已經做到這一點。所以耶穌講了看來是這人首要關注的問題,主要就是財富和影響力。聖經反復向我們表明,擁有財產本身並不是邪惡的事,這也不攔阻我們作基督真正的門徒。但是作為跟從耶穌的人,我們的內心應當總是做好準備,為了服侍上帝而放棄我們自己的願望。
另外一個這方面的例子是在使徒行傳5章1到11節,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假裝把他們所有的金錢都奉獻給了教會,但卻偷偷把一些留給自己。他們的罪並不是沒有把所有奉獻出去,教會並沒有要求他們這樣做;而是他們為了得到大家的稱讚,對他們的慷慨做了虛假陳述。
耶穌回應這位富有的少年官,要求他變賣他的所有,並不是在具體講金錢的問題,而是講這人關注的,他必須作出怎樣犧牲的問題。耶穌講到這人不願捨棄的一件事,就是他的財富,這就切中了問題的要害。
這個例子幫助我們明白,如果我們要順服聖經的權威,就需要考慮一處經文的上下文和原本目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評價我們應當如何遵守耶穌的命令。
新约,如同旧约,不是一系列永恒性的箴言,能自动让每个文化的人所理解;新约,如同旧约,也不是一个哲理,并非是一些哲学道理,其组合方式可以轻易的跨越不同的文化。新约是独特的,具有其历史意义,原因很明显,上帝在旧约和新约里启示祂自己,当上帝启示祂自己时,是向某些特定的人启示。祂并不是向普遍的大众启示,以致到头来,只是一些特别概括性的启示,导致祂的启示与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切实的关联。因此,上帝是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大卫,以赛亚,耶利米,特别是借着耶稣,向众使徒:彼得,保罗等人发出启示。为此,我们看到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一些特定的人领受了上帝的启示。上帝这么做,有祂的必要性。上帝是创造的主宰,而受造物是存于时空的范畴里,因此上帝要启示祂自己时,祂必须是在时空里发出的启示。
— 埃克哈德·施纳贝尔博士
我們這一課講的是《為什麼要研究新約神學?》,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新約聖經的默示和權威要求我們盡可能瞭解一卷新約聖經書信古代的背景。我們現在準備來看我們今天和新約聖經寫作年代之間延續性和非延續性的問題。
延續性和非延續性
想像一下,你拿起一本500年前寫的書,其用語至少在某方面與你今天的說法有所不同。它解釋概念的方式可能看起來有一點點奇怪,書裡面提到的風俗和傳統,看起來可能過時。但是同時,如果你認真讀此書,你仍能看到這本書是怎樣與你今天的生活關聯的。即使一本很久以前寫成的書,也不會與你所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它不會如此怪異,以致你不能對它有任何認識。你可能需要下一些功夫,但最終你能把握這本古代的書所寫的大部分內容。
這就是我們來看新約聖經時面對的問題。新約聖經是寫於幾乎兩千年前,出於這原因,它的語言、概念、習慣和傳統,和我們在當代世界所經歷的有所不同。但與此同時,如果我們讓自己投身來研究這些問題,我們就能看到新約聖經依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的世界產生著聯繫。
圣经是在两千年前写的,因为那些话语是在某个特定时候的一个文化里写成的。这个事实是有其关联和重要性。圣经是上帝的话语,这个事实使得那些话语与现今的我们有所关联,因为上帝选择透过祂的恩慈怜悯对我们说话。希伯来书告诉我们上帝的话语比两刃的剑更锐利。事实上,祂的话语的确如同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可以将我们刺入,剖开;而且凌驾我们之上,具有权柄,要我们顺服那些命令,甚至告诉我们,不只是要顺服那些话语,还要爱慕,要衷心爱慕并且背诵。因为是上帝的话语,所以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 杰森·奥克斯博士
要看到認真的研究怎樣能幫助我們明白我們自己和新約聖經之間的延續性和非延續性,我們就要關注來看三個主要的考量:時期考量,文化考量和個人考量。這三個題目是互相關聯的,但分開單獨處理,仍然對我們有所幫助。讓我們首先來看一些重要的時期考量。
時期考量
當我們講聖經歷史的一個時期,我們指的是上帝的默示確立的一段時間,這種確立把它和其他時間段分別出來。當然,有很多方法可以給歷史劃分階段,並且沒有一段時間是與它之前和之後的時間完全不同。然而我們最經常是把聖經的歷史分成新約聖經時期和舊約聖經的各個時期。我們把新約聖經時期看作是新約的時候,這時期始於基督第一次降臨,要一直延續直到他再來。這新約時期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彌賽亞的世代。這一段的時間是大衛那位偉大的子孫耶穌代表上帝作王的時間。
要瞭解為什麼時期考量使得人必須研究新約神學,我們就要看一看把新約時期聯繫在一起的時期方面的延續性,然後我們要來看存在的時期的非延續性。讓我們首先來看延續性。
延續性
我們今天和新約聖經的日子之間存在著許多時期方面的延續性。看這些聯繫的其中一個最好辦法,就是要認識到今天的基督徒和第一世紀跟從基督的人一樣,是在服侍同一位上帝。傳統的系統神學家經常指出,聖經是怎樣教導上帝是不變的。比如,他們關注在民數記23章19節,以賽亞書46章10節和雅各書1章17節這樣的經文中,上帝的屬性,他亙古的計畫和他聖約的起誓都是不改變的。因為我們服侍的是同一位不改變的上帝,我們就應當期望,上帝對新約聖經時期他百姓的期望,和他對我們今天的期望存在著許多類似的地方。請聽希伯來書13章7-8節是怎樣說的:
从前引导你们、传上帝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希伯来书13章7-8节)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堅持要他的受眾“要想念他們的領袖,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他說“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這就是在提醒他們上帝的不變,用來支持這勸勉。他的受眾可以相信,如果他們效法那些在過去帶領他們的人的信心,因為耶穌是不變的,他們就能在他們自己的日子看到類似的結局。
我們也是好像新約聖經原本受眾一樣,生活在基督的死已經為罪作了最後的贖罪祭之後。我們就像第一世紀的信徒,已經在基督的復活中與他一同復活。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代,上帝聖靈的澆灌,遠遠超過舊約聖經時期。我們是基督那同一個身體的部分,有同樣的使命,要把耶穌教導的每一件事傳播直到地極,儘管歷史的距離把我們和新約聖經成書的日子分隔開來,創造主的不變已經確保這些時期的延續性,好讓我們可以把新約聖經應用在我們今天的時候。
我們已經看了一些時期考量,以及在我們的日子和新約聖經的時候之間的延續性,現在就讓我們來看新約時期當中的一些非延續性,這些非延續性要求我們專注於認真研究新約神學。
非延續性
肯定的是,新約聖經的時期和我們當今時代之間的非延續性,並不像舊約聖經時代和我們今天時代之間的非延續性那樣大。然而,每次我們研究新約聖經,總有一些很大的差別,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2章20節,指出其中一個最大的時期非延續性,他說:
教会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以弗所书2章20节)
保羅在這裡把教會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和貫穿歷史的教會作了分別。
正如我們在這一課的前面說過的,有將近2000年時間,教會已經看到基督和他的使徒和先知對我們有根基性的權威。但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他們現在不生活在我們中間,這個事實帶來新約聖經時期和我們今天生活之間的一些非延續性。
首先,新約聖經包含有許多由耶穌和他的使徒先知所行,驗證性的神跡的例子。行這樣神跡的能力,讓耶穌和他的使徒與其他人分別出來,使他們成為教會的權威,根基性的領袖。上帝今天繼續在教會裡超自然地動工,但我們並不是在尋找神跡,把這看成是一種驗證新的教會領袖是否擁有權威的方法。今天教會中的權威,而是由新約聖經的標準設立。出於這原因,我們必須確保要非常認真研究這標準是怎樣應用在我們今天的時候。
第二,在新約聖經的時候,人有可能直接訴諸于耶穌的使徒和先知。基督徒能訴諸于使徒和先知,請求他們指引,回答問題。例如,我們從保羅在好像哥林多前後書和腓利門書中回應基督門徒的呼求中,看到這一點。而且在新約聖經的時候,教會範圍內的問題,可以由教會根基性的領袖干預來決定。例如,使徒行傳十五章的耶路撒冷會議。但在我們今天,我們並沒有這些根基性的權威生活在我們當中,所以我們要依靠對新約聖經的研究,思想它是怎樣應用在我們今天的時候。
第三,我們研究新約神學的時候,經常要面對這個事實,就是新約聖經的作者有一些的神學強調,對於教會建立根基的時期來說是特別重要,但可能並非為我們今天的主要關注。
新約聖經是在上帝的百姓從舊約聖經信仰過渡到新約聖經信仰期間寫成。因此新約聖經中講到的許多問題,處理的是跟從基督的人應當怎樣面對舊約聖經的做法和猶太人的傳統。男性的基督徒需要行割禮嗎?基督徒需要遵守猶太人飲食的律例嗎?基督徒如何理解在基督最後獻上贖罪祭之後,聖殿中仍繼續有獻牲畜為祭物的做法?猶太人的禮儀和節期應當怎樣融入教會的生活當中?當然許多這些根基性的神學問題,在很久以前已經解決了。一旦新約根基性的時期結束,基督教會就繼續前進,面對其他挑戰。
我們讀新約聖經的時候,可能會很難克服時期的非延續性,但如果我們要把新約聖經對這些古代神學爭論的解決之道應用在今天的時候,我們就常常必須花大力氣,非常認真研究這些經文。
我们读圣经的时候,需要从圣经原本的背景来读。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有时我们难以理解圣经里那些人所面对的挣扎,因为他们的难题,和我们现今所碰到的非常不同。例如旧约里,那些关联以色列百姓的律令典章,人们必须遵守旧约的律法,然后基督来到世上,祂成全律法的要求——这些是教会必须处理的主要神学议题。旧约律法的要求与人有何关联?那些律令如何在教会里得到成全?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关系如何?我们虽然谈论这些,却不是经常会思考这些事情;因此我们首要任务就是回到圣经里,按着它的字句书写,当时背景,所要表达的,来理解圣约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在基督里得以应验与成全,然后开始思考圣经所记载的,如何适用于我们。
— 司提反·威乐姆博士
在看了時期考量當中的延續性和非延續性這個問題之後,我們現在要來探索一些文化考量。
文化考量
我們講到文化的時候,指的是人類群體的模式。這些模式發展出人共有的概念、行為和情感。文化表現在藝術、潮流、技術,政治結構和其他日常人類互動的規範之中,當我們面對新約神學的時候,我們要關注第一世紀和我們自己在這時候生活的這些文化的層面。
每次我們關注文化考量的時候,既要看到文化的延續性,也要看到非延續性。有時候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要做好準備,讓我們自己專注來認真思考。讓我們來看一看,首先在文化延續性方面,情況為什麼是這樣。
延續性
我們都知道每一種文化互不相同,這些不同之處,隨著時間和地域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大。雖然我們看到這些差異,但是每一種人類的文化都是存在於同一個世界上。這個事實衍生出許多文化方面的延續性,甚至跨越了時間和地域。地球上的每一種文化,都是受到人類本性和物質與自然環境的塑造。如果這些因素類似,文化的模式也會類似。正如傳道書1章 9節說的那樣: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章 9节)
在這節經文的光照下,當我們穿過表面差異,就能看到我們的時代與新約聖經時期之間的文化有許多類似特點,這本不應當讓我們感到驚奇。我們仍然穿衣,享受藝術,有家庭,建立政府,懲罰犯罪,這和新約聖經時期的人非常相像。出於這原因,我們經常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在第一世紀和我們今天這時代的文化之間有類似的地方。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約翰福音4章6-7節引入耶穌與一位撒瑪利亞婦人交談的場面:
那时约有午正。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约翰福音4章6-7节)
我們很多人已經聽過對這個場景文化層面的解釋。耶穌遇到一位撒瑪利亞婦人,與她談話,儘管在耶穌的時候,猶太人認為撒瑪利亞人是“不潔淨”的,拒絕與他們來往。
我們這些現代的讀者,對於撒瑪利亞人沒有任何特殊感情。我們甚至不會思想,人是否在禮儀方面潔淨的問題。但儘管如此,我們並不難看出,聖經這個場面和我們今天文化方面的偏見存在著顯著的對應關係。不幸的是,今天的人和第一世紀的人在這方面並沒有很大差別。因為我們就像新約聖經時候的人一樣,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儘管存在著差異,我們經常能夠很容易地就發現我們當代文化經歷方面和從前的對應之處。
雖然認識到文化考量包括了我們自己和新約聖經之間文化的延續性,這很重要;但我們也必須知道,文化方面的非延續性對我們理解新約神學帶來的衝擊。
非延續性
我们对圣经的理解是,它就是上帝的话语,它终极的作者乃是圣灵。我们经常用那些崇高的话语描述圣经,以致有时会衍生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圣经之外的东西?为什么我们需要探索那些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我们已经有了圣经,就是上帝的话语,这不就足够了?我们知道圣灵是终极的作者,但圣灵也是透过人类的作者,在历史的范畴里给予我们圣经。我们眼前的圣经并不只是一系列命题性的真理。也不只是一个含有律法加律法的法律条款,罗列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或者只是一些智慧的格言,一个信念,一个警句,一个接一个的箴言,然后我们将那些话语汇编成真理。虽然这些都是圣经具有的特质,但圣经乃是上帝的启示,祂在历史里的启示和作为。就我们对圣经的理解,我们有时如此总结,说那是上帝的话语,在历史里借着人类作者书写成。因此“在历史里”这个部份对我们是相当的重要。如果我们不明白圣经书写的文化背景,当时的语言,我们就会很容易误解圣经的内容。
— 爱德华·柯滋润博士
實際上我們今天許多文化方面的觀念和新約聖經時候非常不一樣,我們要花大力氣,克服這些差異在解釋和應用新約神學時給我們帶來的障礙。
這種文化非延續性的其中一個最明顯例子,就是用來寫作新約聖經的語言。在今天跟從基督的人當中,能夠按照新約聖經原文希臘文來讀聖經的人,相對來說非常之少。
除此以外,我們也需要考慮第一世紀文學的規範,以及新約聖經作者使用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舊約聖經版本的影響。我們也必須克服因為我們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範圍更廣闊的社會習慣的無知帶來的困難。只有我們專注於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才能處理在新約聖經和我們今天這時代之間許多文化方面的非延續性問題。
在伦敦有个很有意思的提示,那就是“注意空隙”。当乘客跨出地铁车厢到月台时,就会听到这个警告,因为车厢和月台之间有那么一个空隙,因此人们不断会听到这个提醒。当我们要解释,教导,或是传讲新约圣经时,也必须明白新约圣经时代的文化背景,与现今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要注意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差距,当时的语言和现今的语言之间的不同,社会体制的形成也有差别,当时和现今的人对于亲属关系不同的看法。总之,两千年前和现今的生活,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有所差距。如果我们不留意这些差距,无可避免的,我们会以自己的文化,用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填满那个差距,我们不是留心聆听圣经话语,看到底要如何将经文应用于现今生活中; 而是反其道而行,按着我们的文化背景去理解经文。我们不是让经文对我们说话,而是对着经文诉说。如此一来,我们就可能错过一些重要的讯息。如果我们相信原本的信息是神所默示的,就要努力去注意时代之间的差距,才能正确的聆听。
— 馬可·詹甯斯博士
在瞭解了時期考量和文化考量的延續性和非延續性之後,現在讓我們來看,為什麼個人考量也要求我們認真研究新約神學。
個人考量
我們根據共同的經驗都知道,人和人之間並不完全一樣。即使是生活在同樣文化中的人也不相同。經常當我們遇到從很遠地方來的人,或者讀到前人的事蹟時,我們認識到人的心理、情感和靈性方面的差異可能會是巨大的。我們都有不同的經歷、長處、懼怕、才幹、屬靈傾向。可羅列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很多的。所以,當我們研究新約神學的時候,我們必須正確關注,在我們這時代和新約聖經時期,人與人之間的相似與差別之處。
我們要按照之前討論同樣的方向來看個人考量。首先,當代人和新約聖經時期的人有什麼個人方面的 延續性?其次,他們之間有什麼非延續性?讓我們先來看延續性。
延續性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人之間有足夠多的相似之處,使我們可以確信,我們能夠使用適當的方式學習和應用新約神學。實際上聖經教導我們說,新約聖經年代的人和今天所有的人都是同一類人。新約聖經的作者、受眾和其他人物,就像我們今天的人一樣,都是按上帝的形象所造。他們就像我們一樣,是有理智,有思想的人。他們帶著歡喜和悲傷對事情作出反應,和我們今天非常相似。像我們一樣,他們是墮落的、按上帝形象樣式受造的人,需要在基督裡的救贖。他們在這墮落的世界上與罪抗爭,忍受痛苦和苦難。在新約聖經的時候相信基督的人,就像我們今天一樣,經歷上帝饒恕的恩典,聖靈在他們個人生命中帶來的祝福。因著這些和許多其他個人方面的延續性,我們讀新約聖經的時候,經常能很容易就與那時候的人產生共鳴。
例如在羅馬書9章2至4節,保羅這樣表達了他對他的猶太人同胞深切的感情:
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罗马书9章2至4节)
這些經文揭示了保羅非常個人化、感情方面的經歷。從保羅那時候到我們自己這時候,人性並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因此我們仍然能夠與他的感情發生共鳴。像這些的個人方面的延續性,常常使我們相對比較容易就能把握新約聖經作者、受眾和人物所經歷的,我們可以把他們的經歷應用在我們自己今天的時候。
與此同時,雖然新約聖經中個人考量包含有一些個人方面的延續性,但也有許多個人方面的非延續性,這就讓我們很難明白和應用新約神學。
非延續性
新約聖經經常講到一些特別種類的人,他們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如此不同,以致我們有時候很難與他們拉上正確的聯繫。個人、情感方面的傾向,甚至像年齡和性別這樣的問題,都會成為障礙,必須通過認真研究才能克服。
上帝关怀所有的人,不管我们处于多么不同的生活景况,或是文化背景。我们也看到在整本圣经里,多处谈到许多不同的文化和人文景况。我们如果能理解上帝在过去如何就他们的景况对那些人说话,即使现今的情况与他们的不同,我们还是能够以他们为学习的范例,将那些原则应用在我们现今的情况里。因为上帝是在特殊情况里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引,祂也希望我们在应用时也是如此。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掌握经文的正确原则,才能合宜的应用那些话语。
— 柯瑞格·凯纳博士
例如保羅在以弗所書6章5和9節,對兩種特別的人作出指示。他說:
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象听从基督一般……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以弗所书6章5和9节)
我們大多數人看這兩節經文的時候,對於保羅向以弗所教會中奴隸和主人所說的認識是表面的,我們對於這些在基督裡弟兄姊妹面對的掙扎,認識受到嚴重的局限,因為我們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從來沒有當過奴隸或奴隸主。
他們是和我們今天非常不同的人。出於這原因,我們應當努力瞭解這些人在第一世紀,在像以弗所這樣的地方經歷了什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開始得出恰當的聯繫,對應到我們今天自己的時代,明白保羅在一段經文中闡述的神學觀點。
无论何时我们若是想知道如何应用新约圣经,需要掌握的关键就是“经文的背景”,虽然我们可能想将圣经经文一成不变的应用,但即使在新约时代,情况也不是如此。例如,我就很折服保罗可以在某个情况下,这么说道:“是的,提摩太,为了福音的缘故,你需要受割礼。”但在另一个情况下,他却对另一个人说“不行,为了福音的缘故,你不可以受割礼。”因此,同样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要看文化背景如何。在一个案例里,情况是“提摩太,为了福音的缘故,你需要受割礼,这样才能接触到犹太人。” 而另一个案例,我相信是对提多,保罗却这么说 “你不可以受割礼,因为那些要你这么做的人认为这是得救的必备条件,可是这和福音所说的刚好相反。”因此,我们需要理解现今我们的文化景况,才能合宜的应用圣经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文化和圣经,都要有清楚认识。
— 但·雷西迟博士
健康的人和生病的人,殘障的人,強壯的人,軟弱的人,富人,窮人,年輕人和老年人,父親,母親,弟兄和姊妹,在新約聖經的時期,需要按照他們所在的日子,與他們身份相符的方式來接受新約神學。按照這樣或者那樣的程度,這些和類似的個人方面的因素,也總會影響我們怎樣把新約神學應用在我們今天的日子裡。這些個人方面考量迫使我們所有人都要努力研究新約聖經。
结论
我們在這一課已經探索了,跟從基督的人為什麼要研究新約神學,我們已經看了新約聖經的默示和權威,看到我們應當讓自己專注於研究新約聖經,因為它是由上帝呼出的。我們也思考了在新約聖經的年代和我們的時代之間,在時期、文化和個人方面的延續性和非延續性,是如何要求我們專注于認識和應用新約神學。
新約聖經是那一種值得深入研究,不是隨便看過就完的書。它是上帝給他教會的話語,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不管要付什麼代價,都要盡我們所能明白新約聖經。為達成此目標,在後面的課程中我們要關注幾種重要的方法。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就能看到認真思想這部分聖經帶來的益處。我們將要一次又一次看到,我們為什麼要致力於研究新約聖經神學。

全系列下載

更多資訊請上:
IIIM(第三千禧年)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4. 明白聖經(史普羅)
《明白聖經》使我們知道勤奮地研讀上帝的話語是每一位信徒的特權和義務。這提醒我們說我們有特權,同時也有責任要正確地解讀聖經。史普羅博士告訴我們,聖經的解讀就像其他科學一樣,是有規則存在的。他提到一些指導原則來幫助我們正確地明白、解讀並且應用聖經,並使用聖經中那些經過時間驗證的原則來說明該如何發掘出聖經內容的真正含義。本系列內容對於剛開始讀聖經的人、或是經驗豐富的人而言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中文內嵌字幕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與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
4. 明白聖經(史普羅)